APP下载

归有光作文之法:淡与浓

2019-11-24蒋银坤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浓情戏迷归有光

蒋银坤

袁宏道论明代古文作者,尝谓:“文词虽不甚奥古,然自辟户牖亦能言所欲言者,昆山归震川是也。”袁氏所云“自辟户牖”者,正是归有光纡回曲折而一往情深的文法。归有光的散文往往叙事淡笔出之,言情浓墨收之,这也是归氏在唐宋古文中自辟的一种浓淡相宜之法。

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往往缺少浓淡互调,“淡”则置身事外,不言褒贬;“浓”则口号连篇,出离愤怒。笔者尝试通过研习归有光散文之法指导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时力求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在事例陈述的淡笔与深度思考的浓情之间找到思考与情绪表达的调和点。

一、归有光散文之法——“淡”与“浓”

女子题材的作品,自古以来存在着两种不同传统,一种是《诗经》传统,取“妇人女子之常,而事之至微者”,加以歌咏。另一种是以后来史书为代表的传统,必取其“感慨激发,非平常之行”,才予以记载,以为非此不足以垂芳烈、著美名。

归有光的女性散文写得非常优秀,他批评传统的女性题材写作喜异忽常——写“常”而不是一味求“奇”。在女子题材的古文写作中,归有光提出写“常”的主张,即以写事记人的“淡笔”出之。而此类文章最显“浓情”处,乃在 “伤哉”“皆喜”“乃喜”“痛哉”等数语,淡笔记事、浓情点睛使得文章抑扬起伏,气脉馀纡中有跌宕之致,而欢喜哀痛之思亦跃出于字里行间之外。

课堂实录片段1:

师:《项脊轩记》是归有光记家庭琐事、言骨肉亲情之作。此篇之所以为佳作,在于叙事、议论皆在数百字之内完成,请同学们尝试分析作者如何使浓淡之笔在此篇短文中相得益彰?

生:《项脊轩志》在叙事上以白描见长,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此为“淡笔叙事”。如用寥寥数语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其“浓情”之处从第二自然段中的一个句子就可见得:“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可喜”的无外乎是有自己的一方安静书斋、一方心灵净土,但“可悲”的原因恰恰也源于此:“诸父异爨”,南北相通的庭院被多堵墙分割,似有家族颓败的伤感,但更可悲的是归有光优雅的读书环境被破坏。文章前半部分展现的是一个士子抗争命运的铮铮铁骨,文章后半部分则流露出一个文人留恋往事的缕缕柔情。作者的浓情之墨既有年轻时对读书功名热烈渴求和追逐,也有中年后又对人伦情感重新审视和回归。

师:我也认为这篇散文最动人之处在于“余既以此为志”以下部分。此后共114字,“项脊生曰”以后之事,乃数年后复览此志有感而发,凄怆动人。类似的散文还有《书张贞女死事》《张贞女狱事》,皆为归有光所自负之文,像《项脊轩志》一样,这两篇文章皆以记事写人为主,请同学们再作比较阅读。

生:相较《项脊轩志》而言,这两篇文章的叙事显得拖沓冗长。《书张贞女死事》中的主要人物为张贞女、汪妪以及胡岩,其中张贞女又为核心人物,而文中的叙述似乎主次颠倒, “遂入,与妪曰”之语,似乎语焉不详;“妪尝令贞女织帨”数语,又似乎叙事无法。《张贞女狱事》一文,敘事更加凌乱,读之了无生气,似乎徒为事情史料的堆彻。

师:看来单凭“淡笔叙事”是无法凸显归有光散文的“可喜”之态的,归氏为文有用“归有光曰”“项脊生曰”“归子曰”等议论总结文章的特征,有论者认为这是归有光学《史记》之处,以此语抒发喜情哀感,皆情意凄凄。唐文治对归有光的《先妣事略》做出了这样的评价:“纯用白描法,令无母之人读之,自然泪涔涔下,真血性文字也。”请同学们从浓烈情感的表达方式角度欣赏归有光的代表作《先妣事略》。

生:这篇文章中浓烈情感的表达方式我觉得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第一,用强烈的时间意识表示思念情深。自母亲去世后所经历的年月乃至时日,有清晰的意识和记录,这里往往承载了作者无限的哀痛和对母亲深挚的情感。使所写如在昨日,历历在目。如:“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期而抱女……”第二,在追忆母亲时,因不能将母亲之品德行事完全表现而感到无限愧疚。如:“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第三,失去母亲之后感到永远无法赎回的罪过,发出“世乃有无母之人”的感叹和“天乎痛哉”的呼号。

师:此文中最妙处,乃在于文中“伤哉”“皆喜”“乃喜”“痛哉”等数语,此实为归氏学太史公之处,使文章抑扬起伏,气脉馀纡中有跌宕之致,而哀痛之思亦跃出于字里行间之外。

一篇文章能否成为经典,与它能否进入后世作家的视野并不断得到再现有关。在归有光《先妣事略》之后,出现了很多追忆与描写自己母亲生平事迹的传状类作品,张惠言的《先妣事略》是其中名气较大的一篇。这些同题之作或同类之作,形成了一段动态的和立体的文学史,无形中也创造了一个淡笔和浓情相得益彰的文章范式和作文传统。

二、述事明思的“淡”“浓”之法

1.概述事例,淡笔出之。议论文写作中有两个地方需要概述事例,一是对叙事性命题的材料概述,一是举例论证时的素材概述。这两个地方都需要淡笔概述,而不需要加入过于浓重的情感笔墨。就对叙事性命题的材料概述而言,还没有得出观点之前,过于强烈的叙事情绪会影响作者对问题思考的冷静程度,进而影响结论的客观性,同时会让读者认为你的结论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而不易于被接受。就举例论证的素材概述而言,情感浓度过大的叙事语言会让细节描写渗入其中,不仅会扩张文字数量,挤压分析问题的文字空间,还会给读者留下叙事情感重于议论深度的错觉,弱化了议论文的文体风格。

2.阐明哲思,浓墨收之。这里所说的“浓墨”既包含理性思考的浓度也指向文字情感的浓度。在淡笔概述了材料之后,中心观点就要旗帜鲜明地呈现出来,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一句就能明了,一笔就能收住。在淡笔概述素材之后,理性分析的哲理之思,在表达时也是要包含情感浓度的,语言可以是含蓄的,但感情色彩的对比一定要是强烈的,独特凌厉而又饱蘸情感原液的表达是议论文的读者渴望看到的语言形态。尤其是对当下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剖析时,我们的表达既要有鲁迅写作杂文时思想的深刻犀利,又要有鲁迅写作杂文时情感的横眉冷对。

3.事理相应,淡浓相谐。高中生初学议论文写作,容易有例而不议、引而不证的偏误。议论文旨在阐述事物的道理,解释事物的本质或规律,这就决定了文中的事实论据应作淡笔,而道理论证应为浓墨。对于事实论据要进行去芜存菁的加工提炼,尽量用典例排比或对比分析的方法突出其中的重点和精华;对于道理论据而言,既可以单独使用对比、比喻、因果、归谬等论证方法,也可以用例后评价法或边叙边议法与事实论据配合呼应。

三、习作训练

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网络交际中,点赞已成为摆明立场、表达关切、传递情感抑或攒聚人气、推销产品的重要手段。

点赞时,人们往往心态不一,目的各异。

点赞见证人际交往,展现人情世态;点赞反映生活态度,引导潮流风尚。

学生习作:

点赞与捧角

荧荧光屏,轻触右下角红心,虽然并未细看,但只因此系友人所发,不可不点赞。千百年前,梨园香暖,戏迷们瞪着炯炯双眼,找准了机会便是一阵排山倒海般的叫好,那是心爱的角儿在下腰。

两相比较,不由汗颜,互联网时代的点赞功能固然是人气热度的象征,但这背后又有几分真假,不过是虚伪人情的堆砌之物罢了。而古时梨园戏院,哪怕是“心中有戲,目中无人”的境界,也从未使那热烈的气氛消退半分。

点赞本无可厚非,只是莫让口是心非的点赞成为情感交流的厚障壁。须知,蹭蹭上升的点赞数远不及一声震天的叫好来得激动人心。

其实,戏迷捧角儿不也是另一种“点赞”吗?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宠儿。我想,当梅兰芳掩袖而出之际,众位“梅派粉丝”的心情恐怕不会亚于如今的明星见面会。只是不同的是,他们不会用轻飘飘红心一笑而过,也没有成百上升的数据累积,只是真心实意前往,或帮着提包拿大衣,或连声叫好,面对其他角儿便一声不吭,以示无感。

如今的点赞想来只是滥用了,若没有那些虚情假意的附和,于茫茫人海中能觅得一二知音,自是欣喜的。因而,若能如戏迷们爱憎分明,付出真心,点赞便不会成为人际交往的烦恼与尴尬。

再者,孕育于互联网时代的点赞未免会带有些许疏离感。人情倒是次要的,不再相信“眼见为实”的看客们若借此兴波,后果实在不堪设想。如近年频出的网络暴力,乍一看似乎与点赞并无干系,但细想来,点赞即“捧杀”,与那些直接口诛笔伐的“棒杀”又有何异?

那么,捧角呢?百年之前的戏迷们便道出了答案。那一天,同为名角的程砚秋和梅兰芳本要同台演出。正是梅派、程派争锋之际,最终决定分设两台,同时连演两场,戏迷们自可为心爱的角儿助威,也可尽赏对方技艺如何。最终当然是各自欢喜,尽兴而归。

“点赞”而不失思考,捧角儿也不失教养,梨园戏迷们横亘历史的“点赞”之举可谓动人。

如今,梨园盛况虽不复存在,但昔日戏迷们的捧角之景付诸纸端时却是鲜活依旧。我相信,网络点赞的初心本与捧角儿无异。放下虚伪,卸去脂粉,在光影迷离的网络时代之中,我们仍可大声放出那一声叫好。

【教师评点】这个作文题要求考生对当下的热点事件进行深度剖析,本文的最大亮点在于:没有像大多数同学那样将笔墨集中在网络点赞的具体案例上,而是使用对比论证,从现象对举、本质分析和解决措施三个方面逐层对比分析,在具体的论证层次中或用例后评价法,或用边叙边议法,让道理论证与事实论据配合呼应,浓淡相宜。若对“点赞”和“捧角”不作细究,倒真有几分相似;若作深探,两者只能算是貌合神离罢了。开头两节的对比论证为批判“口是心非”的点赞给出了形象化的事理表达。接着用梅派粉丝的众星捧月来对比成千上万点赞者的数据累积,得出两种赞美价值的本质分析:是否爱憎分明,付出真心。再深一层,随声附和的点赞引发的网络暴力和梅派、程派的戏台争锋形成对比,得出点赞而不失思考、竞争而不失教养的解决方案。时评文的写作既要力避极“淡”——置身事外,不言褒贬;更要力避极“浓”——口号连篇,出离愤怒。就本文而言,褒贬的语言是含蓄的,但爱憎分明的感情对比是十分强烈的。

归有光成功地将小说笔法运用到散文创作之中,在明代散文衰微之际起到了“转移风气”之效。我们提倡学习归有光的浓淡之法,也是要在重素材、重语料的当下作文中“转移风气”,让会思考、重分析的议论文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推动高中学生在议论文写作的实践中得到“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将语文核心素养中提出的“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这样的高级思维能力培养成高中学生的思维自觉。

[作者通联: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浓情戏迷归有光
《项脊轩志》的人物描写
我家的戏迷外公
小戏迷登台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寒花葬志
戏迷的舞台 欢乐的天地
意式风尚 浓情绽放——第23届Milano Unica面料展
刚柔并济真男儿
——归有光
海峡潮声20载 姐妹浓情20年
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