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企业岗位胜任能力评价内部控制与管理
2019-11-24金鑫
金鑫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9-096-01
摘 要 电力企业运营质量的高低直接关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之优劣。从这个角度看,电力企业完善岗位胜任能力评价内部控制与管理工作极为重要。通过这项工作,有助于电力企业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使电力员工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创造新业绩、新突破。
关键词 岗位胜任能力 电力企业 内部控制 员工管理 评价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电力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诚然,在新时代,企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变革之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要提升电力企业的综合运营能力,就要狠抓岗位胜任能力的评价内部控制与管理工作,实现优化人才、用好人才的目标。
一、建构科学合理的岗位胜任能力评价内控体系
通常情形之下,为确保崗位胜任能力评价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效性,在建构这一体系时,应首要注重电力企业内部员工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并将其作为建构体系之核心。
要保证该体系的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和设计,就应综合电力企业员工的应聘、上岗、专业技能培养直至实际工作等多方面的情况。首先,针对以调查问卷为主要载体所建构的体系,要充分保证体系的规范性和客观性,使其能在最短的时间范围内获得海量第一手信息,以便为其后体系的建构提供充足的依据。与此同时,由于这一办法在先前未能明确界定普通标准,所以在体系创设的过程中,极有可能会产生员工胜任力要素同绩效间之关系不能有效区别开来的情形,倘若因此而导致胜任力要素出现纰漏,则会给整个体系的设计、建构乃至执行带来不利,当然,体系的可信度亦无法得到充分保障。其次,针对以行为事件访谈为主要载体所建构的体系,要确保被评价对象之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尤其要在防范资料失真方面引起足够的警惕。在访谈过程中,要对被访谈人的成功与不成功事件“开具清单”,通过详尽的盘点查找和反省导致两者出现的各项因素,以便适度地划分员工胜任力因素。紧随其后的环节是访谈报告的编制,访谈完毕后,要密切结合访谈人的各项资料对访谈内容展开编码分析,并能恰到好处地搜寻到优秀组和普通组等各要素之异同及其表象,进而促使所产生的胜任力体系变得更具操作性,并能具备更强的参考价值。
再次,针对以专家会审为主要方式所建构而成的评价体系。诚然,专家具有较高的技能和经验。然而,并非能时时刻刻地确保专家之评价意见的正确性,但专家的各项看法和建议又直接与相关胜任力因素相挂钩,一旦专家所提出的建议与实际出现偏差时,那么整个胜任力体系的精准度便无法得到保证。基于此,电力企业有关人员在用这种方式建构胜任力体系时,要科学地选取业内权威性极强的专家内行,以便为所建构体系的专业性和准确性添砖加瓦。
二、完善岗位胜任能力评价内控体系的设计
当前,电力企业在设计胜任力内控体系的过程中,在选取调查问卷、事件访谈以及专家会审等多种方法时,要密切结合不同方法的优劣,依照需求选取恰当的建模方法。当然,在完善这些设计方法的过程中,还要始终与建构胜任力体系之终极目标相吻合。
首先,针对调查问卷法,要加大对调查问卷所涉及问题的研讨力度,确保所设计之问题能够始终合乎对电力企业员工胜任力因素之客观需求。为了达成这一阶段性目标,就要运用回顾文献、归纳经验等各种方法来取得海量初始数据,并在大样本调研的前提下,对相关数据开展探索性因素,以便更高效地提炼胜任力体系中的各组成要素。
其次,针对行为事件访谈法,要充分发挥这种方法的先天优势,即这一方法有助于囊括涉及电力企业胜任力的所有因素,另外,借助灵活多样的追问同样有助于取得大批量细节性的内容,所以可以最大可能地保障该体系的有效性和完整性。通常情形下,以行为事件访谈为主要方式来建构体系的流程方法如下:第一步,明确绩效标准和目标;第二步,明定绩效组和普通组之样本,切实区分两者之差异;第三步,针对已经取得的胜任力信息加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来建构胜任力体系;第四步,依托科学实验或者日常实践之方法对胜任力体系的有效性开展专业化验证。
再次,针对以专家会审为主要方法的体系建构,要依据寄发调查表格向各专家征求意见,必要时可采用专家不记名、组织者针对意见展开初步整理后将结果再度反馈给专家、专家再度对意见开展专业化修改的方案,完成建构胜任力体系的全部流程。
三、结语
电力企业岗位胜任能力评价内部控制与管理的必要性和关键性如今已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和关注。在建构胜任力体系时,要综合不同建构方法的优劣之处,补齐该体系建构之短板,稳步提高电力企业评价的有效性,使评价质量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健生.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电力企业培训评价体系实践与成效[J].中国电力教育,2018,4(12):53-55.
[2]王健.电力企业岗位胜任能力评价内部控制与管理[J].管理观察,2018,10(34):19-20.
[3]胡松洁.浅谈电力企业岗位胜任能力评价内部控制与管理[J].企业技术开发,2016,35(26):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