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现代德育的启示

2019-11-24张楚材

教育界·上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启示

张楚材

【摘要】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阶段理论”在道德教育领域中具有切实深远的意义,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文章就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结合我国德育工作展開现状进行了反思和对比,以期对一线的德育实践工作有所借鉴。

【关键词】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现代德育;启示

美国现代教育家及心理学家科尔伯格作为当代最为著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之一,在大体上继承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亲自对儿童行为的研究和道德认知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时至今日,该理论依然被很多学校和德育工作者所采用。其中“三水平六阶段”的论述,是其在认知理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贡献。本文通过对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分析与整理,结合现代学校的德育工作进展的实际情况,试图探析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反思与启示。

一、科尔伯格理论的思想来源及内涵

(一)思想来源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主要是建立在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学术观点之上的。皮亚杰的学术观点从头至尾都贯穿着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通往‘自律的过程”。所谓“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而“自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皮亚杰将品德的发展即道德品质的发展仅仅归于道德判断这一个方面,显而易见存在局限性。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从道德判断能力的角度切入,研究儿童道德水平的发展,也是皮亚杰学术观点的一个先进之处。科尔伯格继承皮亚杰学术观点特点的同时,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探索,提出了自己的道德发展理论。

有学者称科尔伯格的理论思想来源十分丰富,包含了诸多宏大的理论,其中包括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产婆术”,柏拉图的“公正至上原则”,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康德的道德学说“道德自律原则”,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涂尔干的“团体和集体意识”等。

(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内涵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核心是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而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道德发展的核心是以道德推理为主要形式的道德思维的发展。同时,道德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一个人的道德判断可以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道德判断的内容主要指的是对某一道德问题的“应该”或“不应该”、“对”或“错”的评价。道德判断的形式则指人们进行道德判断时所根据的理由及其推理方式。在道德判断的形式方面,存在处于不同成熟水平或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也即“三水平六阶段”。

“三水平”,按照人类道德水平的标准高低来区分,依次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的特点是自我中心、功利主义、个人中心;习俗水平的特点是集体利益为主,社群主义至上,以及社会成员的角色认知;后习俗水平包括普遍伦理、自由主义以及人类成员的角色认知。

“六阶段”按照顺序从前到后依次为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以人际和谐为准则也称为“好孩子”取向、以法律和秩序为准则、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准则、以普通的伦理原则为准则。每个阶段都是“结构性的整体”。这实际上表明道德发展的各个阶段是一个有着本质区别的阶段发展过程。阶段的发展具有顺序性。这些阶段组成一个恒定不变的发展顺序,每一阶段的发展都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前提,并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做好准备。

二、我国德育的发展

我国近几年的德育发展可谓迅速,在大方向上路线合理,效果显著,不过在细节和观念上仍有所欠缺。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占据着主导地位。为了培养思想品德良好,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求知精神、批判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学校里的道德教育极为重要。可是,学校中的德育工作存在多重性、复杂性的特点,并且德育工作的效果考核容易因为个别案例的影响而有失偏颇。总体来说,我国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过于注重成绩,轻视道德教育

就目前来讲,学校里的大部分德育工作者都能够正确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是在具体的执行和引导上或多或少缺乏一些力度或重视。学校在着重提高素质教育水平的同时,往往表现出重视学生的成绩、功利化思想严重的倾向。而当冲突出现时,比如德育工作与教育质量提高工作发生时间或空间上的碰撞时,被牺牲的往往是德育工作。学校的升学率与名声固然重要,可是轻视和排挤德育工作,长久下来必将对学校教育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德育工作也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轻视。

(二)德育课程忽视了实际效果

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简而言之,是对学生人格、人品、精神素养的塑造,说得直接一点,就是直接影响一个学生“三观”的建立。学校里的德育工作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忽略了道德教育对一个学生产生的实际作用。许多学校的德育工作进展顺利,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也好。德育工作完成后,教师自信满满,学生也对有关道德的问题对答如流。可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德育工作的初衷并没有达到,德育工作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将重心完全移向了外观和表面,轻视了本该重视的核心素养、学生思想情感的建设,变成了一种倾向于行为、做法的物理训练,而对精神层面、思想层面的影响小之又小。

(三)德育内容不够“时髦”,内容与方式均与现实脱轨

在当今社会,科技发展之迅速早已让所有的人都明白只有时刻学习,时刻革新自己,不断补充新鲜的知识,才能避免落伍,避免与社会脱节。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各种各样借助高新科技展开的教学方式和设备被投入了使用,并大范围地推广。面对这样的现状,大部分学校的德育工作却做不到与时俱进,不进行自我更新。如果德育工作的内容与现实社会脱轨,那么就会直接造成受教育者对于德育工作初衷的误解,逐渐对德育工作表现出轻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美德内容虽然变化不算太大,但如果永远只使用老一套的东西来教育一代又一代的新人,那么只会背道而驰,愈行愈远。

三、对比与启示

(一)思想层面的核心地位难以确立

我国德育工作展开存在效果不理想,过程流于泛泛,工作反馈不到位等一系列的问题。在应试教育与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学校往往重智育而轻德育,使得道德教育难以处在核心地位,导致道德教育流程化、形式化,忽略了道德教育的本意——对学生思想层面的积极影响和正确引导。西方的德育工作研究者如皮亚杰、科尔伯格等,不止一次地强调在学校教育工作开展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如今学校教育价值多元化的大环境下,通过道德教育把握学生的思想走向无疑是一种正确的认识和方法。要正视道德教育,将德育工作摆在与提高教学质量同等的地位上。

(二)对于德育工作的内涵认识还有差异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以及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一致提出,儿童的道德发展过程是一个“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并且在道德冲突两难问题上可以让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提高的态势。简而言之,在考虑到如何将促进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摆在主要地位时,其实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儿童多经历、多切身思考道德的问题。在学校教育中,要尽可能地改变传统道德教育的说教式、授课式方式,多设计一些实践环节和实际场景,让学生尽可能设身处地地思考道德问题。

(三)道德教育的方式和载体需要转变

在当下,学校的教学方式紧跟时代不断革新和升级。德育工作的教育方式、教育载体以及教育内容都应该革新。如今学校普遍存在教育形式与内容都相对落后的问题,把过去的德育案例和教学内容拿来教育新一代的学生,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在教育载体、教育方式上也要与时俱进,将教育方式转向线上化、数字化。这样既可以节约教育成本,节约教育时间,也可以提升学生参与道德教育的积极性与兴趣。

四、结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对一线教育工作者系统设计学校德育工作、设计课程和安排日常教学都有极大的启示作用。如果将科尔伯格的理论准确予以把握,并结合实际加以应用,将会对学校更新德育教育理念和创新德育教育方式起到重要作用。

【參考文献】

[1]李文清.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1):32-35.

[2]客洪刚.科尔伯格道德德育理论特点及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1):105-108.

[3]王继超.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对我国德育的启示[J].高教高职研究,2015(24):144-146.

[4]冉亚辉.中国德育基本理论论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9):127-132.

[5]靖国平,姚蕾.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环境的反思与重建[J].教育科学研究,2007(04):46-49.

[6]叶飞.试析儒家德育的三种类型及其现代命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1):40-43.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
国外企业融资主要监测体系、法理依据及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