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是内容”的课堂实践解析
2019-11-24王明亮浙江省温岭市新河小学317502
王明亮 (浙江省温岭市新河小学,317502)
“方法就是教学内容”是浙江省体育教学改革最新思想之一,旨在提升体育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方法的使用。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许多教师对“教方法”的教学理念理解有偏差,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解读不透彻。在一次以“方法是内容”为主题的单元教学研讨活动中,主办方以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教师配套用书水平二“多种形式的连续跳跃活动方法”单元为研讨对象,分别由3名教师进行了一次单元连续教学的展示。结合本次活动的课例,笔者就“方法是内容”进行了课堂实践剖析和课例反思。
一、挖掘教材功能价值,探究运动技能本质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依据。而教学内容是教材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教材通过教学内容在课堂中具体实施。
课堂教学中如何教方法,首先就必须对教材的功能价值进行透彻分析,即运动技能的本质属性。只有明白和理解了运动技能的本质属性,从本质出发,真正开发设计出合适的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教方法的目的。
研究运动技能的本质属性就是对教材真正地深入分析,是最有实效的教材分析。一个运动技能它本质的东西是什么,人们运用这个技能进行锻炼,目的是什么?这些都是“教方法”之前所必须要知晓的东西。
把运动技能的本质属性研究透彻了,才能设计出适合这个技术特征的教学方法,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法就是真正以技术动作的本质为发展目的,学生才能真正在“教方法”中学到实用有效的方法,为今后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本次研讨活动以连续跳跃作为教材内容,跳跃是人体一项最基本最常用的技能。跳跃教材的本质属性是发展人体的下肢力量和跳跃的能力,以及发展人体的协调、平衡和灵敏等身体活动能力,尤其是连续跳跃,对人体动作衔接和连贯协调能力要求更高。所以在连续跳跃类教材的处理上,必须考虑发展学生的动作衔接和连贯协调等能力,在教学设计上就可以从这方面入手解决。
如,《多种形式的连续跳跃练习方法1》一课中,执教教师就是从运动技能的本质属性出发,对技术动作的动作要素(一个技术动作由7项动作要素构成,即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速率、动作力量和动作节奏等7个方面)中的距离、方向和高度进行改变,设计出的多种形式的练习方法就是符合技术动作的本质属性,如,变化距离的连续跳跃练习、变化方向的连续跳跃练习和变化方向、距离、高度的连续跳跃练习等练习方式,学生在练习中表现出积极投入的高涨练习情绪。在“教方法”的教学思想下,首先把技术动作属性的问题解决,相应教学中的方法就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喜欢。
二、基于运动技能本质和运用维度设计练习方法
方法是内容,在方法的设计上,上面已经阐述了,从技能的本质出发,以运用的视觉来设计方法,让学生掌握方法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运用方法,更符合“教方法”的内涵。而组合练习方法就是技术动作的运用途径之一,组合练习是方法运用的灵活实践。
在设计组合练习时,应该注重和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组合练习就是“教方法”中方法实践的重要手段。练习方法通过组合练习达到增加练习方式、提高练习兴趣的目的,组合练习时方法得到了丰富和实践。
学生在实践组合练习的同时,就是教师“教方法”思想的实践和渗透。学生通过组合练习,无形中掌握了多种技术动作的练习方法,“教方法”也就自然而然达到了目的。
在本次研讨活动中,《多种形式的连续跳跃的练习方法》一课中,执教教师通过一根绳梯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通过绳梯的穿针引线,把单脚跳、双脚跳、单双脚跳、连续跨跳等多种跳跃形式,组合成各种各样的组合练习。
如,“低配版”练习环节的各种单双脚连续跳跃组合练习、“中配版”练习环节中的口诀和儿歌+单双脚连续跳跃组合练习,以及“高配版”练习环节中的跨跳+单双脚连续跳跃组合练习等。而且课中还通过改变绳梯的组成形状,来完善和丰富组合练习方式。在课中执教教师没有刻意地去教学生方法,而是有意让学生自己创造或尝试不同的其他方法。学生正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方法”中掌握了多种连续跳跃的练习方法,真正达到了“教方法”的目的。
三、教学注重方法引导,注重学生主动学习
方法是内容,字面理解就是方法就是内容。其实在课堂实践中,笔者的理解是,方法即学习方法的引导,内容就是教学内容的教授或灌输。在以往许多体育教师的课堂中,教师侧重的是教学内容的传授,甚至是单一的灌输,没有充分考虑授课对象的接受情况,导致“上课教了,下课忘了”的现象。而方法的引导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更侧重于学生的接受情况,以学生的发展为重心,更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和运用方法的能力,注重的是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技术的掌握程度。
在教学中,方法的引导是教师身份的转换,教师处于引导辅助位置,教师把练习时间还给了学生,从而抽出身来更有时间和精力来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或者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更专注的辅导。学生在教师方法的引导下自主练习,而不是在教师的教授下进行练习。通过方法的练习,学生接受学习的方式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接受性转变为主动性,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实现了学习方式的革命性转变,真正提高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
如,《多种形式的连续跳跃练习方法1》一课中,执教教师设计了一个练习方法:让学生在助跑路线上自由摆放小圆垫,然后通过连续跳过小圆垫再快速跑一定距离,最后跳过一定高度的障碍物。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执教教师没有对学生提出过多的要求,而是学生自由摆放小圆垫,通过不同距离的连续跳跃,学生在练习中就会找到各自适合的练习距离,也就能更合理地使用跳跃技术动作。
假如教师一味地强调一定要按照教师要求摆放小圆垫,面对层次不同的学生,肯定有学生不能适应练习距离,势必导致技术动作的变形甚至是错误,这样无异于给学生强加灌输,也就又回到了教教材,而不是教方法。执教教师通过这样的设计,再加上自己的技术引导,学生在掌握技术动作的同时,更多的是提升了自己的主动学习能力。
四、注重实效锻炼作用,关注学生方法习得
方法是内容,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方法的实效性和锻炼作用,以及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得到了方法。方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方法,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自主锻炼,其在课堂上掌握的方法的实效性和延伸作用就尤显突出了。
假如学生掌握的方法实效性不强,对学生今后的体育锻炼起不到指导作用,这样的方法是无效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的方法一定要注重对学生今后是否能起到指导锻炼的作用,要教学生真正的方法,而不是一些假把式。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真正掌握了方法,得到了方法。许多教师就是一味地注重方法,而却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师教授的方法。
现实生活中,部分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追求“方法是内容”的教学效果,许多教学程序都是走流程,一带而过,没有真正重视方法的落实。还有方法在练习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以及错误,也要对其修正和纠偏,不能一味地照着教案预设一成不变地进行,要灵活处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真正落实“教方法”,让学生掌握真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如,《多种形式的连续跳跃的运用方法》一课中,执教教师通过4个轮换项目来进行练习,在“跳低障碍钻高障碍”这个练习项目中,就能较好地体现方法的运用。执教教师把生活中的一些障碍物搬到课堂中来设置成低障碍物和高障碍物,通过这个生活化的障碍物来锻炼学生运用跳跃方法的能力。
因为这堂课是单元教学的最后一课,学生在前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连续跳跃能力,本课要锻炼学生运用跳跃方法的能力,也就是考验学生掌握方法的效果。学生通过前面的方法学习,在这个环节上就能适时地选择通过障碍物的动作方法。当遇到低障碍物时,可以跳过障碍物;
当遇到高障碍物时,可以钻过障碍物。通过这个环节的练习,就能检验学生掌握方法的熟练程度和运用情况,也正是检验教师“教方法”的效果。相信学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能够真正掌握了方法,提升能力,为今后的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方法是内容,不管是方法还是内容都不可能单一孤立存在的,它都有系统性。教方法也不是以一节课为蓝本进行孤立教学,在现行的课程体系中,单元是最基础和基本的。
在整体设计时,肯定是以单元计划为对象,对某个教材内容进行单元设计。在方法的设计和实践中,必须是以单元计划为基础,而不是课时计划,才能设计出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的教学方法。
在单元计划的制订中,不仅要考虑教材的纵向联系,即同一类教材之间各个小项的纵向联系,同时也要考虑教材之间的横向联系,即不同教材之间的相互影响,甚至于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单元计划的制订需要有逻辑性和连贯性,这样整体设计出的单元计划就会显得合理,上下教材之间不会出现衔接不顺,教学内容也不会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情况。单元计划的制订一定要注重整体性,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就更显科学有效,否则“教方法”就会出现“断线的珍珠”,达不到预设目的,甚至是影响方法的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