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就业导向下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创新研究

2019-11-24刘远海田成勇李亚萌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校企毕业生办学

刘远海,田成勇,王 丹,李亚萌

就业率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能客观反映出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育质量等情况。高校不断扩招,使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1],更关系到教育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的重要决策。在此背景下,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择业和创业,创新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切合度和胜任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保障就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是一项双方共赢、多边互利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校企双方协同发展和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发展情况分析

1.1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历程

1.1.1 开创探索阶段(1993-1998年)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探索创办社会体育专业。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率先创办了社会体育专业(专科),次年升格为本科。之后其他一些体育院系也相继开始筹办该专业。1997年原国家教委对开设社会体育专业进行了科学论证,1998年教育部将社会体育专业正式列为本科专业,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五个体育本科专业之一[2],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1.2 快速发展阶段(1999-2007年)

社会体育专业被正式列为本科专业后迎来了它的快速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一是布点范围和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数量上由1999年的20余所,增加到2007年的188所;类型上由单一的体育类院校逐步扩展到师范类院校、综合性大学,一些理工类、财经类、医学类、农业类院校也开设了该专业。二是社会体育专业系列教材开始大量出现,加强了该专业的课程与教材建设。三是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逐步清晰,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1.1.3 质量提升阶段(2008年-至今)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扩招带来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日益显现,教育部开始狠抓“质量工程”,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体卫艺司于2008年1月出台了《全国高等院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对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见。

1.2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定位

1.2.1 培养目标

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群众体育活动的健身指导、经营管理和市场开发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培养目标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市场化的需求。

1.2.2 课程设置

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学校围绕该专业所设立的课程与安排,它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合理的课程设置应注重课程的内容与数量、开设的先后顺序以及各课程之间的衔接,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与训练后能获得该专业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1.2.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加深理论认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建立相关的实习实训基地,促进学生与社会零距离接触,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岗位胜任力。

2 湖北科技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现状分析

湖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于2010年9月开始招收全日制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

2.1 湖北科技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定位

2.1.1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健康文化素养,系统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从事群众性体育组织管理、健身咨询及技术指导、健身市场开发与营销,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1.2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发展方向。本专业将社会体育专业发展规律与人才市场需求相结合,依托市场,强化实践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健身俱乐部为特色。

2.1.3 实践教学

针对群众健身发展趋势需求,学校具有健全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见习、实习平台和校内模拟俱乐部配套校外实习基地共同培养机制,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创造良好的校内外环境。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方向明确、结构健全、规模庞大的学科体系,在服务我国群众体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着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如部分高校办学定位不清,盲目跟从,不能根据自身特色和社会需求来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办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重理论轻技能,强调理论基础而忽视具体实践,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出现高校“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的现象;部分高校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缺乏实习实训场所或因指导教师经验不足,导致毕业生不能及时胜任岗位,缺乏就业竞争力。

湖北科技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存在的问题:一是办学特色不鲜明。与“985”“211”高校相比教育平台偏低,招收的二本生源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与其他高校相比差异不大,没能形成鲜明特色;二是课程设置重点不突出。主要围绕教育部规定的“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三大主干学科,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普修课四大类来设置,重点不够突出。三是社会实训实习环节与培养方案存在差异。该专业大四学生由学校统一分配到各大城市的健身会所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但这些健身俱乐部过于社会化,管理过程过于重视业绩(创收),为了盈利,销售成为学生到每个俱乐部实习的必修项目,不利于学生健身技能的实践,没能达成预期的目的。

3 湖北科技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就业情况分析

3.1 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就业率指标反映出社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认可程度,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抓好学生就业是学校以质量求生存的根本体现。通过对湖北科技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近三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统计:2014-2016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为84.3%、91.3%和94.6%,就业形式主要为灵活就业、协议就业(含考教师编制、应征入伍等)、升学等(自主创业不在统计之列)。在就业的学生中,从事与体育相关的行业比例分别为70.6%、63.0%、73.2%。可见,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就业率不是很稳定,学生择业的内容呈现多样化,涉及的行业主要有健身俱乐部教练、健身器材销售、企业营销、中小学体育教师、其它公司业务经理等,在这种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考研深造是不错的选择,继续提升学历和能力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3.2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现代社会影响和制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环境层面上看,主要源于经济结构矛盾和高校就业制度改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加大了就业压力;高校毕业生由分配式就业转向自主择业,实行双向选择[3],加剧了就业竞争;从高校培养层面上看,主要源于培养结构不合理和培养质量不达标。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与高校专业设置的错位导致高校毕业生结构失调,一些就业形势较好的“热门专业”被很多高校争相开设,使专业重复设置,造成某些专业毕业生数量堆积;从用人单位需求层面上看,利益至上与苛刻要求成为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用人企业一般追求降低培训成本和利益创造最大化,在招聘时往往优先考虑名校毕业、具有高学历、有工作经验、成绩优异的学生。从毕业生个人层面上看,择业观和自身素质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原因。在市场经济残酷的竞争中,一些大学生仍以自我为中心,一味强调“想干什么”,而不考虑“能干什么”,就业观念陈旧,不愿意去条件相对较差的基层或中、小城市工作;在薪酬方面,往往期望值过高,导致就业“高不成,低不就”。另外,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用人单位的招聘数量,除毕业生自身因素外,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4 基于就业导向下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对策分析

4.1 校企合作办学是促进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是高校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它既能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又能培养社会与市场急需的人才,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社会的发展需要将理论性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物质产品,急需一批既懂得理论创新又具备技能实践的人才。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国外,校企合作有很多成功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日本的“产学合作”[4]、 俄罗斯的“学院-基地企业制度”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 等成功经验,能为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校企合作能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办学实力和层次。学校的优势在于拥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能在体育理论和基本技能上加以培训;企业的优势在于独特的工作环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在社会需求和具体实践上加以引导。校企合作是促进学生就业的有效手段。创新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签订人才培养与就业协议,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以提高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2 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意义

社会体育专业是为满足社会对体育的市场化需求而开设的新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操作性和务实性特点,必须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该专业与社会企业(主要为健身行业)的合作,能使校企双方在研发市场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强化岗位仿真训练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办学实力和水平;能使实践教学环节落到实处,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以提高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就业。对高校而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密切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促进高校办学的社会化,确保社会体育专业市场化需求的办学方向,有利于该专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是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对社会企业而言,能提高企业知名度,及时补充青春活力和新鲜血液,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发展;对学生而言,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就业,是一项三方互利多边共赢的发展模式。校企合作是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能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信息、资源共享,通过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育过程,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社会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

4.3 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式

高校和企业双方在利益驱动和条件保障下,积极寻求合作办学的交集,形成校企共担互动、互利双赢、资源共享、责利共存合作运行的长效机制[5],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一是引企入校。即学校提供教学环境和办公场所,把对口健身企业引进高校,由高校进行统一管理,并根据培养目标,企业提供技能培训,在校内实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引校入企。即学校根据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选定理想的对口企业建立本专业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将学生整体派往该企业来完成人才培训任务,学校定期进行监督和检查。三是工学交替。即学生按教学计划安排,在学校完成一个模块的理论课程,然后去对口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学,然后再回校上下一个模块的理论课程,再去企业实践,如此往复直至完成培训。四是订单培养。即企业根据发展需要,跟学校签订合同委托学校开办定向委培班,学校按企业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和内容,企业派专家指导,培养完成后学校根据订单向合作企业选送优秀毕业生就业。

猜你喜欢

校企毕业生办学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饲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