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特色小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

2019-12-21张凤彪毛瑞秋崔佳琦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器物小镇

王 松,张凤彪,毛瑞秋,崔佳琦

(1.清华大学 体育部,北京100084;2.湖南工业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株洲412008;3.沈阳体育学院,辽宁 沈阳110102;4.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

2016年,中央、地方大力推行的特色小镇建设, 成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指出:“文化产生并存在于城镇中,贯穿于城镇发展的始终,文化在城镇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及作用。”[1]可见,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涵养。2017年5月9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下发《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到2020年,在全国扶持建设一批体育特征鲜明、文化气息浓厚、产业集聚融合、生态环境良好、惠及人民健康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2]。

众所周知,近千项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璀璨的明珠[3]。正值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倒逼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生变迁、流变,璀璨的明珠略显黯淡。潜移默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在机理不断发生变化,使其生存环境和生存形态出现断裂,剧烈冲击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与发展[4]。因此,如何破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危机,坚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保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重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巅峰,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值得体育研究者与决策者的共勉、共研。

鉴于此,本文以文化分层理论为基础,沿循文化的结构逻辑剖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机理,审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实问题,明确借助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之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保护与彰显;借助体育特色小镇运营之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传承与弘扬。

1 文化分层理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机理分析

《易经》贲卦言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5]就语义学来说,“文”释义“记录,表达和评述”,“化”则为“分析、理解和包容”。由此,“文化”一词随之产生,即“记录加以分析、表达加以理解、评述加以包容”。进一步讲,文化就是人化,强调“以文化人”,是人类的创造、经验、成果、积累的总和,可纳乾坤,也可虚无。然而,以“文化”作为工具的相关研究,常常借助“文化分层理论”论述器物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三个方面[6]。其中,器物文化属于表层文化,给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展示和渲染;制度文化属于中层文化,给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规范和强化;精神文化属于深层文化,给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导向与渗透[7]。从三者关系调适来看,器物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外显,制度文化是器物文化的规制,精神文化是制度文化的衍生。

1.1 外显之形,器物文化层

器物文化,是某种文化与特定器物的深度融合[8],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荷载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体育文化理念与民俗气息[9]。从功能角度来看,器物文化层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直接表现,能更为直观地彰显出传统技艺水准以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遗存,具有传播功能、产品价值以及文化符号的意义,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助一臂之力。器物文化层是三大文化层的基础[10],是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基础性物质保障,能够决定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根据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物质决定意识”,可知器物文化也从一定程度决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先进性。器物层面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橱窗和标志,坚守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最外缘,有着较强的活动自由度,不遗余力地完成着展示与渲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任务[3]。其中,包括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运动辅助设备、运动服饰、体育书籍以及雕塑、壁画、出土文物等几个部分,从“雏形”到“成型”,绝非集人力、物力、财力于一体的简单加工、生产,而是历经中华民族祖先几代人的创造、改进、完善后逐渐演化而来,凝聚着华夏炎黄子孙的智慧,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活化石。

图1 文化分层关系

1.2 中含之规,制度文化层

制度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中建立起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体现着社会的文明与规范程度、社会秩序的稳定性以及文化的成熟程度,同时对文化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它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整体,而是经过岁月洗礼、实践中不断修订,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机制、组织形式和行为规范。从文化分层的角度来看,制度文化层处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中间层,以物质文化层为基础,为保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存环境、求得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逐步衍生出来的产物。早期,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扎根于草根文化,偏向于自组织化的原始祭祀活动,信奉图腾与神灵,以示“祖先的崇拜、万神的敬仰”之意,望达“取悦神灵、平安多福”之效[11]。例如,端午节的赛龙舟,便是由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现如今,社会转型、文化变迁,民族传统体育组织制度逐渐转向他组织化,政府主导民族传统体育组织制度的改归,修订相关规章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的表现走向规范化、标准化与科学化。譬如,运动规范性方面的表现,组织专家修订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规范,包含场地器材(标枪的改进)、各运动项目规则(违规、判罚等)、名次排定(积分、小分等)、比赛方法(循环制、淘汰制等)等。

1.3 内敛之魂,精神文化层

精神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灵魂”,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本源,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中坚力量,有“文化极品”“文化命穴”之美誉。精神文化居于文化结构的内层,是最稳定、最保守的层面[12],渗透着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认同、文化共生与文化交融,反映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固有的精神特质,即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任何民族而言,精神文化都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彰显着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面貌[13],渗透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各个层面,往往不以独立的形态显现出来。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层是整个文化内涵体系的核心层,指的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心态,主要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情绪、民族性格、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14]。易言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是各个民族不同文化思想、价值观念判断、民族精神特质经过整合后的产物。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追求“以静养生”“和谐对称”“天人合一”等以儒道思想为特征的传统体育运动观、价值观,强调修身、养性,主张内外兼修、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偏向业余化、休闲化。这也无疑迎合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休闲体育的时代号召,也赢得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体育的青睐。

2 体育全球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生存危机

21世纪的世界体育格局正发生着以西方体育(奥林匹克运动)为标杆的大规模演变,体育全球化发展进程跻身于全球化前列,其趋势不可阻挡[15]。体育全球化诱发出东西方两个全然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摩擦、接触与碰撞,也迸发出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冲突与矛盾,史无前例地破除纯体育的范畴壁垒,重构世界体育文化格局。以奥林匹克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日渐同化着后发国家(如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沦陷西化的尴尬境遇。

2.1 器物文化消逝,生存基础缺失

全球化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器物文化逐渐褪去时代的烙印,更多彰显其娱乐(休闲)价值,其体育“真义”的“人化”(人的教化)功能与“竞技”功能[16]也逐渐被弱化、忽视,甚至丧失。例如,土家族体育器物文化,以娱乐为主,缺乏竞技性,仅有少数项目入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7];某些民族传统体育器物文化内涵与特质[18]也被卷到全球化的潮流中逐渐消逝,如舞龙、舞狮器物文化的变“质”。与之同时,人的价值观与心理认知也出现巨大变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高消费的生活压力、盲追捷径的侥幸心理,也使得国民没有毅力和耐力去继续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器物文化,即后继无“器”。不难看出,这种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骤变,使得许多民族传统的器物文化资产走向消亡和流变[19]。当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概莫能外。也就是说,囿于器物文化消逝,导致生存基础缺失,有悖唯物史观之意。仅依附于飘忽不定的灵魂状态或意识形态存活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难以主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命运,其生命力或存活率岌岌可危。

2.2 制度文化悬置,文化内涵侵权

体育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面临生存危机,形势极为严峻,不容小觑[20]。多数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形同虚设,临近泡沫化、碎片化的悬置之态,导致很多颇具影响力和蕴含文化底蕴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均被“连根拔起”或者“含糊不清、指代不明”,侵权行为屡见不鲜。以品牌商标的侵权尤为突出,如“少林”的商标侵权。国内,“少林”商标遍及家具、医药、酒业、汽车等诸多行业,共计企业百余家,注册“少林”商标54个;国外,以“少林”或“少林寺”抢注商标117项[21]。可见,国内外各行各业的商家均借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广泛影响力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来窃取商机,牟一己之私利。上述行为严重侵犯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武术文化的知识产权、冠名权与名誉权,影响极其恶劣。虽然国内外对诸类行为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制度予以规制、管理,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非器物文化遗产公约》、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器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2]。但总体而言,国内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非器物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现阶段制度文化建设亟需增补与完善,并且进一步落到实处。

2.3 精神文化疏离,异国文化侵蚀

日益强烈的体育全球化发展趋势,倒逼体育精神产品的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情绪、民族性格、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体育精神文化领域形成世界性的互动过程,发生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相约与结合、交融与疏离、矛盾与冲突、同化与异化。这种动态的双向调适,促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得以重新界定。焕然一新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师夷长技以制夷”,汲取西方现代体育文化诸多寄养,逐渐融入到“大文化族”或“大文化圈”中。与之同时,由于文化全球化的冲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承受着异国文化的侵蚀,裂变出“文化矛盾”与“文化危机”,超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固有的精神文化有限理性,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丧失原本的地位,生成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疏离溢出效应、主观精神文化精髓遗失、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搁浅[23]。比如“尚武”精神由休闲体育取而代之。再者,异国体育文化的伺机侵蚀,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异化常态化。无穷的新观念、“新”文化,或者说“复合型”文化脱颖而出,直接充斥与激荡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主体内心深处的思想认知、价值观念以及心理活动,进而引发“三观”的双向调适,即是传统的体育民俗观、道德观乃至宗教观应由先进的民族传统体育核心价值观取而代之;民族传统体育主流意识要摒弃以往注重古老的祭祖、驱灾等仪式感,强化“交游”性质,前置民族传统体育强身健体、休闲娱乐、文化记忆等目标于首位。显而易见,异国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侵蚀已是不争的事实[24]。因此,中西体育一体化的今天,新体育文化元素的注入要“纳”,但并代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弃”,要懂得师夷长技以制夷,要固本培元,“守根”“铸魂”,要追捧新文化的同时注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的塑造、传承与创新。

3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保护与彰显

如果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生存危机的尴尬境遇,那么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便是其医治良方。借助建设体育特色小镇之契机,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角度来看,体育特色小镇离不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印记,可倒逼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能助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的开发与建构。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彰显的角度来看,体育特色小镇先从表层筑基,重现器物文化;再从中层架构,重建制度文化;后从深层填充,重塑精神文化。

3.1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

3.1.1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离不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印记 文化印记,是体育特色小镇的立足之本、建设之根以及发展之魂。别具一格的运动、休闲和健康文化符号掺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构成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符号表征[25]。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印记的缺失必然导致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千镇一面”(器物层面)[26]、“朝令夕改”(制度层面)、和“灵魂脱壳”(精神层面),从而导致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价值取向“房地产化”的“空前繁荣”与“昙花一现”。因此,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离不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印记。反过来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借助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得以充分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于是,要求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全过程贯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印记,植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因,厚植体育特色小镇文化底蕴,努力将体育特色小镇打造成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此,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应植入如太极、八卦、八段锦等民族传统武术文化元素的基因[27],处理好如街舞Breaking、滑板、涂鸦等西方新兴体育文化元素空间的共生与共通。

3.1.2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倒逼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 新时代,讲求文化共同体,应铸牢、塑造文化共同体[28]。囿于体育领域,应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或异国他乡体育文化之间的体育文化交流,彰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解、包容与同化。因此,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应在植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西方体育文化精髓加以内化,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之效。应破除以往“闭关锁国”式、或“文化壁垒”式、亦或是“文化模仿式”文化保护[29],走出“井底”、走出“一孔”、走“出来”,更迭为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式保护,即取西方体育文化之长,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短,保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于是,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应倒逼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注入体育特色小镇新鲜的文化血液,重点盘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类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比如,塑造体育特色小镇器物文化品牌,包括体育地标类建筑、各类体育名人堂、各个项目的博物馆、体育文化博览会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器物文化资源“再”生产。

3.1.3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助力“文化源”的开发与建构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文化开发、价值挖掘以及体系建构是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有效的举措之一。因此,应充分开发、挖掘和建构体育特色小镇器物文化空间、制度文化空间和精神文化空间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空间[30]。

其中,体育特色小镇器物文化空间应重点开发、挖掘和建构民族传统体育服饰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建筑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用品文化;体育特色小镇制度文化空间应重点开发、挖掘和建构民族传统体育节日庆典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明礼仪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特殊教育文化;体育特色小镇精神文化空间应重点开发、挖掘和建构民族传统体育民俗传统信仰文化。现实中,民族传统体育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绝非相互独立、泾渭分明的游离之态,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融合之态。从国外优秀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来看,“文化源”的开发与重塑不可或缺。以西班牙隆达小镇为例,享斗牛发源地之美誉的西班牙隆达小镇,注重斗牛文化的开发与运用,制作斗牛文化宣传片、销售斗牛文化工艺品、修建斗牛文化博物馆,同时开设斗牛运动教学,切身体验斗牛文化运动[31]。因此,可以借助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之契机,着重开发和建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从而建构出体育特色小镇“三位一体”的“文化源”空间。

3.2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彰显

3.2.1 表层筑基,器物文化重现 初期,筑基阶段。从表层建设体育特色小镇,注重民族传统体育器物文化融入,搭建体育特色小镇表层与民族传统体育器物层面无缝桥连。体育特色小镇表层筑基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在价值的外在表现,能够较为直观地贮存民族传统体育器物文化免遭流变,再铸民族传统体育器物文化生存之基,重现昔日民族传统体育器物文化的璀璨与辉煌。反观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实践层面,民族传统体育器物文化重现的同时,也为体育特色小镇披上华丽的外衣——一件以民族传统体育器物文化为饰品的锦罗玉衣。诚如横观体育特色小镇表层建设,遍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器物,无处不彰显着博大精深的传统体育器物文化,飘散着民族传统体育器物文化浓郁的唯美气息,陶冶着涉足体育特色小镇“居民”的文化情操。与之同时,器物堆积厚值体育特色小镇之基,攻不可破。也无形中固本培元,锁住民族传统体育器物文化命脉,免遭流变,俟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破除“器物文化消逝,生存基础缺失”之危。

3.2.2 中层架构,制度文化重建 中期,架构阶段。从中层建设体育特色小镇,注重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融入的“表”“里”双向调适,规范“表”层筑基,引导“里”层沉淀,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纽带之用。也可作这样的理解,体育特色小镇中层建构保护着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施加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以合理的规范、统一的标准、正确的引导。正值体育特色小镇中层架构之际,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审时度势着手重建,回归制度文化本位,重建文化内涵权益保护。反观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实践层面,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就好比其“架”,承担着体育特色小镇的中层“构”筑,架构出体育特色小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制度层,捍卫体育特色小镇制度层面神圣而不容侵犯,彰显体育特色小镇民族体育制度层面文化特色。诚如融入习俗、规则、法律、制度等制度文化元素,架构体育特色小镇中层,可以保障体育特色小镇运行有序、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也可以融入民族习俗、民族节日、民族风情等民族特有制度文化元素,铸造体育特色小镇制度中层的独一无二,真正彰显体育特色小镇“特”的真义。同时,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也俟机峰回路转,破除“制度文化悬置,文化内涵侵权”之危。

3.2.3 深层填充,精神文化重塑 深层,填充阶段。从深层建设体育特色小镇,注重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重塑,犹如定海神针般稳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之“特”,赋予体育特色小镇以“灵魂”,激活体育特色小镇“活灵活现”,彰显体育特色小镇深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恰逢体育特色小镇深层填充之时,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运筹帷幄加以重塑,深入挖掘与整理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唤醒国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觉意识,付诸继承与弘扬嫁接于体育特色小镇。反观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实践层面,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犹如“良药”注入体育特色小镇深层(核心层),救治“西化的”“腐蚀的”“异化的”的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破解高复制性、低品质化、弱特色化的“千镇一面”尬窘,锻造富具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气质与底蕴的体育特色小镇,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的融合。诚如融入满族的珍珠球、拉祜族的打陀螺、藏族的押加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生俱来的精神文化特质,彰显竞争与合作的真切涵义、个体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公平竞争与奋斗拼搏等等民族传统体育精神,进以填充体育特色小镇精神深层。同时,选择性纳入某些异国现代体育项目在体育特色小镇保守开展,限区域、限门槛、限项目、限实践,为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争夺“天时”“地利”等优势。于是,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便俟机峰回路转,破除“精神文化梳理,异国文化侵蚀”之危。

4 体育特色小镇运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借“势”传承与弘扬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借”体育特色小镇运营之“势”,“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存之“危”,“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之“效”。

4.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借“体育特色小镇区划”的传承

4.1.1 展览区运营,器物文化传承 展览区主要以器物文化展示为主,包含体育装备、雕塑壁画、出土文物等多个分区,供“镇民”参观、游览,强化民族传统体育器物文化记忆。亦可于体育特色小镇内实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博物馆的建设与开发,深入挖掘小镇内及周边的民族传统体育器物文化,及时更新或补充展示区的器物,以供步入小镇内的“镇民”观赏。当然,单纯的“器物”盛宴,难以震撼人心。一定配套详细的注解、标志牌,如器物的由来、流变等。同时,派驻传统体育器物文化解说员,以便了解传统体育物质文化的变迁过程,唤醒传统体育文化自觉。这也颇具教育意蕴。眼见传统体育器物为实,切身感受民族传统体育器物文化之精深,唤醒沉睡于内心深处的体育“真义”。例如,“舞龙”和“舞狮”项目。“龙”和“狮”,究其本质,属动物中的一种,并无附加价值。但掺入传统文化领域中,“舞龙”和“舞狮”变被赋予意念、愿景、寄托,祈求平安多福、吉祥如意。与之同时,亦可开通买卖市场,以销售、消费为主,包含挂件、书籍、相册等迷你版纪念品的销售,主体餐饮、合影留念、商业街道、交易互换等消费,形成民族传统体育器物买卖市场,刺激民族传统体育器物文化产品消费,促进民族传统器物的交流互换,直接传承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物质文化。总的来讲,要借助展览区的运营,观器物之实,读器物之史,解器物之惑,传器物之蕴。

4.1.2 体验区运营,制度文化传承 体验区主要以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体验、感受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为主。诸如,体育系列规则、体育系列方法、民族传统体育节日、体育系列仪式等等均隶属制度文化范畴,但脱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体验,制度文化纯属纸上谈兵,空空如也。体验区运营,正是体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或者参加民族传统体育节日,以感知觉、动觉等感受器切身体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蕴含的规则性、制度化、仪式感、精神力,强化民族传

统体育制度文化的功能意识。其中,以民族传统体育节日与活动的体验运营为主,施以“地缘化”为依据的地域性体育特色小镇运营,即深入挖掘小镇内及其周边地域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风俗节日与活动,付诸运营。例如,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哈萨克族的姑娘追等。与之同时,融入体育特色小镇标准化运营,与“东方好莱坞”影城如出一辙。小镇内,还原、复制或重回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或节日场景,吸引“镇民”以及外来人员广泛参与,切身感受体育特色小镇内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的无限魅力。当然,这也隶属于一种文化的模仿,可以说是体育特色小镇文化模仿运营。诸如模仿西双版纳傣族地区过“泼水节”,体验龙舟竞渡;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体验骑马、射箭、摔跤;高山族排湾人的“五年祭”节,体验竿球比赛。要强调的是,一旦小镇标准化运营出自己的“特色”或者固定标准化模式,要即刻申请专利或者运营版权,以免再次遭遇侵权、盗版、损誉等尴尬境遇。

4.1.3 宣传区运营,精神文化传承 宣传区主要以精神文化的传播为主,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简单地讲,精神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灵魂,要求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更要格外注重精神文化的传承。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一味地墨守陈规,也强调西方异国文化的吸收,进而“固本培元、吸纳创新”,形成新时代的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面向未来,加以传承。然而,精神文化的传承最好的手段就要宣传、普及广大民众,让更多步入小镇的“镇民”得以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激活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正能量球,凝聚成普适的民族传统体育价值观,推崇体育“康泰”“养生”“健身”“竞技”之真义,回归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应有之义。藉此,为达宣传之奇效,欲设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大专区付诸体育特色小镇运营,集二者之合力齐扬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从传统媒体角度,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形式,实施小镇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碎片化”宣传,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传承。具体措施为:①宣传片。制作富具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内涵的影视作品,放映于小镇内宣传展示区。②广播站。合理规划广播内容,安排最佳播放时段,选择最优广播形式,创造听觉盛宴,强化听觉传承。③文本宣传。独创报刊、书刊等文本类媒介载体,以买卖或者赠送的方式发放给步入小镇内的“镇民”,供其阅读。④标志牌。从修饰的角度设计标志牌,以地理学视角实施标志牌空间探索性分析,选定最优地址安插排列,实现最大化的视觉冲击,强化视觉传承。⑤授课制。小镇内开展理论课与实践课,施行“课堂式”宣传。理论课宣传,便以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传承为授课内容;实践课宣传,则是以武术、太极、舞龙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为授课内容,类似于现在开设的各式各样的“跆拳道培训班”,实践中宣传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

从新媒体角度,运用新技术、新形式补充传统媒体传播不足之处,扩充宣传面积,提升传播精准度,强化传播互动性,简化传播流程。①微信公众号。创建微信公众号,“镇民”扫“二维码”关注,实时推送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系列内容,增强传播持久性。②短信推送平台。定期编制特色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内容,推送至机主本人。③知识竞赛。借助网络平台,组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竞赛,设立较为丰厚的奖励,鼓励“镇民”参与互动。④3D、5D、7D影厅。原创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系列短片,以3D、5D、7D技术制作视觉盛宴,吸引“镇民”参与其中,传承文化于无形之中。

4.2 体育特色小镇运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

4.2.1 以“体育特色小镇”为依托造民族传统体育精品,走国际化输出之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由此及彼,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不在“多”,而在于“精”。泱泱国度,蕴含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之数额数不尽数,可谓泛滥不羁,却缺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精品的量身定制,如五禽戏、太极拳、五行八卦等。当然,也不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糟粕”充斥其中,滥竽充数,滞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超越。如冷兵器时代的“暗器”“毒器”“生活工具类器械武术”以及“一些巫术为主要内容的气功”等均已成“强弩之末”的僵死或垂死之状,丢失了时代发展环境,理应毫不留情地予以抛弃。因此,体育特色小镇的运营首当其冲,便是要抛弃“糟粕”,即推陈,坚决杜绝“糟粕”文化掺入其中,以免出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境遇。同时,体育特色小镇的运营更要“出新”“取精”。要以“体育特色小镇”为依托,打造既留有“民族特质”又符合“新时代特点”的定制式民族传统体育精品。之后,运用民族传统体育精品装饰体育特色小镇。体育特色小镇就好比一座加工处理厂,有着“去糟”“取精”的功效,层层筛选、打造,聚集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品,并且体育特色小镇内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品,会借鉴日本柔道、韩国跆拳道走的奥运之路,积极融入赛事运作,走国际化输出之路。

4.2.2 体育特色小镇标准化运营,民族传统体育的制度文化蕴藏 运用标准化的原则和方法运营体育特色小镇,融入制度文化制定体育特色小镇运营标准并付诸实践,达到体育特色小镇运营质量目标化、运营方法规范化、运营过程程序化。简单地讲,体育特色小镇要有科学的运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规范的运营方法手段、独立的法律制度体系,实现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现实超越。如融入习俗、规则、法律、制度等制度文化元素,或者融入民族习俗、民族节日、民族风情等民族特有制度文化元素。这都是体育特色小镇中制度文化的彰显。也就是说,融入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实现体育特色小镇标准化运营,会形成一定的体育特色小镇运营质量评价体系,有着规范的运营方法手段嵌入,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保障。或者,逆向思维理解,体育特色小镇标准化运营中彰显出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没有严密的指标体系、没有规范的运营方法手段、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何谈体育特色小镇标准化运营。因而,体育特色小镇标准化运营,实现着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的现代超越。单从体育特色小镇运营规程程序化来看,要先从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开始,然后相继出台相关的法律制度规章,给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非器物文化遗产的保护,或者说是运用制度文化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且增补与完善现行制度文化空白与纰漏,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也要注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侵权问题。一方面,体育特色小镇运营过程程序化实施,做到体育特色小镇运营中的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环节都有特定的程序,防患于未然。例如,运营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商标权、专利权、冠名权等等权益,走特定的程序,及时申请专利,实施权益保护。另一方面,体育特色小镇运营过程侵权后的维权救济,制定完善的诉讼体系,径直按照特定程序维权,避免运营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遭遇侵权后的不作为、维权无所。

4.2.3 体育特色小镇赛事化运营,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 “任何体育项目想要赢得群众的认可,提升其投入度与参与度,激发体育项目本身的影响力、号召力与关注度,优先选择竞赛的方式、兴办各层次相关赛事活动是明智之举,同时,也是推动体育项目能够实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所不可逾越的鸿沟”[32]。就目前而言,体育特色小镇赛事化运营,就是借助市场化工具,于体育特色小镇内,承办系列体育赛事,形成系统化、规范化、市场化、商业化的运营模式,提升其社会影响力与关注度,尽“显”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纵观体育特色小镇赛事化运营,可分为纯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区、西方竞技体育中国化赛区以及中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区。

1)纯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区。顾名思义,单纯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赛事活动,以56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赛事项目,与各个民族的传统体育精神文化相似相溶。要积极注入核心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元素,如“内敛”“休闲”“康泰”等等。也就是说,体育特色小镇内举办的赛事偏向于休闲化与娱乐化,以全民健身、全民体验为主,使其步入体育小镇参与体育赛事,就如进入方特、迪士尼等地,放飞自我,娱乐身心,缓解压力,体验运动乐趣,享受高峰体验。同时,借助赛事化运作的手段,普及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最终凝练成普适的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观,进而产生蝴蝶效应或多米诺骨牌效应,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乃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实超越。

2)西方竞技体育中国化赛区。西方竞技体育中国化赛事,应界定为蕴含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的西方竞技体育项目赛事。也就是说,体育特色小镇内融入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元素,但是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仍要贯穿始终,要立足于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保持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精神文化“并行不悖”。换句话说,要正视或“平视”来势汹汹的西方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看清西方的文化所带来当代“工具理性的强化、人文理性的弱化,人逐渐异化为物质、速度的奴隶”的弊端[33],充分确信中华两千多年经久不衰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的极大生命力,拥有天、地均撼不动的文化自信。具体地讲,融入竞技体育赛事元素于体育特色小镇中,积极申请如省运会、全运会乃至锦标赛等大型赛事的承办,“显”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竞争性与竞技性的一面。可以切身感受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生理的一系列反应,享受高峰体验的竞技魅力。固本培元的融入与吸纳创新的融合,共同助推体育特色小镇的运营。塑造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灵魂,树立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标识,留下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印象,继承民族传统保存民族记忆,共现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超越。

3)中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区。如今西方竞技体育至上,兴奋剂泛滥、假球纵行、黑哨猖獗等过于追求竞技效益的行为屡见不鲜;反观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迸发生存危机,日渐衰落,一点点地磨灭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仅有的一丝印记。西方竞技体育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纷纷遭遇危机,弱化西方体育的竞技性、强化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性,是现实之需,必要之举。之需、之举,便是中西体育文化融合区的建设。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融合,即“西化”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化”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内敛”“休闲”“康泰”一直被中国传统体育所追捧,彰显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更高”“更快”“更强”也一直伴随西方竞技体育,缔造西方奥林匹克竞技体育精神。之所以于体育特色小镇内,打造中西方体育文化融合区,意在强化西方竞技体育休闲性与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性,也相应弱化西方竞技体育竞技性与中国民族传统休闲性,真正做到返璞归真,回归体育本原,还原体育真谛。狭义地讲,体育之“真义”,非强竞技,也非主休闲。之本,在于“竞技”与“休闲”之间的度、量、衡。过于竞技,野蛮之行;过于休闲,儒雅之风。由此,竞技与休闲并行,野蛮与儒雅交融,从而达到中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借助体育特色小镇的运营,建设中西方体育文化融合区,申请中西方运动项目改造专利,形成体育全球化这一新时代的体育活动项目,使之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又不失西方竞技体育之风范。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观念体系中所言,“社会进化终以“种类的不断分化、演变而增多,结构的不断复杂而有序,功能的不断进化而强化”为其结果,促使着整个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纷纷向着更为高级、更为有序的组织结构发展。孤立、封闭的系统无法自发形成有序状态,相反,开放、远离平衡的耗散结构在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过程中,不断进行自身新陈代谢,使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

5 小结

浩瀚的历史文化长河,源源流淌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永无止境。全球化的今天造就了体育全球化。以至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屡受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乘势侵袭,其生存境遇,岌岌可危。于是,体育特色小镇身兼巨职,是破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存诉求与身份认同危机之法,也是保护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之道。也就是说,体育特色小镇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弘扬的创新路径。因其能够破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器物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面临的生存危机,从带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印记、倒逼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和助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的开发与建构三方面给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保护,借助表层筑基、中层架构、深层填充彰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而借体育特色小镇运营之“势”,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器物小镇
安安静静小镇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CK小镇”的美好
拼搏热血的灵动之美
身如器物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熊的小镇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