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2019-11-24郭曼然彭云钊

武术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运动队文化课高水平

郭曼然 彭云钊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1 前言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政策的实施乃我国体育体制上的一项重大变革。这一举措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合理链接,完善了我国竞技体育的梯队建设,同时也极大地拓展了我国群民办体育的思路,使学校教育逐步地成为国家体育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2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之发展困境

2.1 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制度尚未完善

高水平运动队的组建最主要的支撑就是优质的生源。目前,我国高水平运动员想要进入高校有以下5种方式与途径,即:免试入学、特招生入学、录取分数线的60%-70%和第二批录取线入学。当然,无论运动员以什么样的方式进入大学均与其运动等级和成绩有关。因此一些高中毕业的高水平运动员他们的文化成绩要比特招生高的多,但同时技术水平较差,他们会为进入更好的高校而进行一些不当的做法。所以,如果没有相对严谨的招生制度,那在选拨人才时就会出现问题。由于现在都是各高校自行拟定招生政策,在测试过程为本校监督,那么在招生过程中就会出现“暗箱操作”、运动等级审查不严谨,测试过程没有公开等腐败行为。各个高校将高水平招生侧重于注重竞技水平高的学生,造成体教结合的不均衡发展,没有设立统一的管理部门负责管理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学业活动,缺乏自主管理的积极性。

2.2 高水平运动队的内部管理较为混乱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是通过国家教委下发的高水平招生政策进入高校的,按照高水平运动队的规定,完成学业的同时应该积极参加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这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目前部分普通高校招入的极个别的运动员有自我管理能力差、在训练场上当众顶撞教练、入队后擅自离队不服从安排、擅自放弃比赛任务等情况,这是由于管理疏忽,并没有建立起较为严格的运动员管理机制,才会出现部分运动员思想懈怠的情况。其次,某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资金不足。如今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日常支出、训练和比赛经费主要是靠省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经费拨款。经费来源路径比较单一,再加上某些高校由于重点开发某一高水平运动队,从而导致经费分配不均匀,其他项目的经费不足并且不受重视的不良现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离不开财政支持,如果经费的使用没有计划,不加以控制,那就会出现超支,没有经费调用运转的情况。

2.3 体—教难以结合,矛盾突出

“体教结合”乃我国塑造高水平竞技人才素质的必由之路。但很多高校把重心放在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过程和运动员进入学校之后的训练和比赛成绩上面,而忽视了运动员在未来的文化课学习和就业发展上的困难。高水平运动员在进入高校之后想要和普通高考学生达到学习上的相同要求,他们就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学习文化课上,可他们还要参加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通过对湖北省一些高校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高校在面对运动员训练和学习上,具体表现在:高校并没有贯彻国家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上面做出的相关规定,而是本着为学校争光的目的,让运动员在学习和训练上选择了训练,为学校比赛争光。其次,由于运动员长时间训练消耗太多精力,经常外出比赛而导致落掉的专业课的学习没有办法短时间补习,课程越积越多。有些高校甚至忽视学业制度,对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走过场等等。有些省专业队与某些知名高校一起联合办队,这个做法有利有弊,但弊大于利。专业队运动员从不在学校上课,却能顺利拿到高校本科毕业证,这种办队模式是及其不利于高校运动队自身的提升和发展的。在学习和训练发生矛盾时,教练员和运动员首先就会将重心转移在训练上,但体教结合是高校校园文化与竞技体育文化的结合。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高校贯彻落实培养高校高素质竞技性人才,阻碍了我国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虽然各高校针对学训矛盾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延长学制,补课,比赛获奖可以置换学分等,但大部分高水平运动员对学习文化课的激情不高,缺乏对学习文化课的兴趣。仍有一些在役运动员的形式主义,采取学籍挂靠、保留学籍的手段,保留了运动技术水平,却失去在校系统学习的机会,严重的还会挂科、留级、拿不到毕业证。因此,训练和学习能否同时考虑已经成为如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一大难题。

2.4 运动竞技赛制不合理,运动员长期得不到锻炼

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由于参加大型比赛受到限制,只能参加一些校际间、省级小型比赛,可能导致高校忽视平时训练,只在重大比赛时才会进行高强度的训练。由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运动员们“更新换代”速度太快,导致绝大多数的运动员在大学期间只参加过1-2次比赛,也有一些高校每年只有一次省比赛,高水平运动员参赛机会少,不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发现自身不足,针对不足加强训练,其次,运动员们只训练不比赛会降低他们的训练积极性,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缺点,这是违背了高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初衷,会导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懈怠,不利于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

2.5 教练员队伍建设问题

高校里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大多都是本校的体育教师,他们在指导高水平运动员平时训练的同时还要兼顾普通大学生的体育教学课程。现在大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是从专业队或体育运动学校退下来的教练,他们的训练方法和管理制度就高水平运动队来说不是与时俱进的,缺乏专业素养,那个只凭经验指导训练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现在追求的是运用高水平的、科学的管理模式和训练方法来管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虽然这些教练员都是经过系统体育知识的学习,但有些教练的专业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准,缺少带队经验,不能保证运动员在训练时运用最为合理的训练方法和战术。因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限制,带队教练很少有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不能引进较为先进的训练手段和训练方法,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而导致没有能力去挖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及内在潜力。

3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之可持续发展

3.1 优化招生考试制度,提高透明度

每年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应该按照国家和省市地方的相关规定,不断地规范和提高招生办法制定清晰、严格的招生简章,杜绝招生简章上有模凌两可的规定说明,严格按照招生条例安排招生计划、组织考试和录取。在招生的整个过程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高水平运动员考试期间应该全程录像,严格把控考试过程的每个环节。从考生认定到录取,全程应该公开,让考生知道自己的成绩等,防止“暗箱操作”、弄虚作假,在此期间招生管理部门的人员应全程参与到招生工作当中,为高水平运动队招收优秀生源。

3.2 加强内部管理体制,规划统一的发展目标

为了保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持续发展,必须要统一内部管理制度。在运动员进入学校之前,与他签署协议,约定好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学校和教练起到监督作用,运动员必须在进入学校之后服从学校安排和管理,若不服从管理,学校有权对其进行处罚。同时,学校也应该每年不断地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办法,制定严格的招生考试制度,在测试考试过程中要创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防止出现运动员作假,招生考试的老师收到贿赂等情况。全程要做到公开透明,招生办公室的领导要亲自监督检查,参与到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工作当中,提高本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队伍建设质量

3.3 缓解学训矛盾,注重体教结合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想要缓解学训矛盾,是离不开学校科学的管理体制的。首先学校要根据运动员的文化课程的安排来制定训练计划;其次,在招生时就应该对高水平运动员进行文化课的测试,对文化课成绩不过关的运动员应该坚决不予录取;另外,当高水平运动员外出比赛或者训练时可能会耽误一部分的课程,这时学校应根据运动员们的不同情况,通过课余教师指导监督对运动员进行课程辅导,提高运动员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运动员对学习文化课的兴趣。学校可以制定一些政策对竞技能力强、文化课学习明显进步的运动员进行奖励,如提供奖学金或报送本校研究生等。扩大后备竞技人才,让更多的运动员投身到这个行业中来。

3.4 完善竞赛制度,增加比赛机会

比赛和训练是高水平运动员进入高校,为高校争光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应该积极地推进竞赛改革,要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必须参加国家和各省市组织的比赛,如有无故不参加比赛或违反比赛秩序和比赛公平的高校,组委会必须做出严肃的处罚,并严厉打击。同时国家和各省市应该多组织一些比赛、活动或者交流会,让更多的高校能够在赛场上积极地进行交流,吸取经验,在之后的训练和比赛中能够取长补短。

3.5 加强对教练员队伍的培养和管理建设

对于一个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来说,想要有好的成绩和突破,就得先培养和锻炼一批优秀的高水平教练员。现在振兴体育的重心主要是在训练的科学化上,这里的科学的训练不仅是指科学的训练方法,还包括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达到高水平运动队由质变到量变有效的训练效果,提高比赛成绩,因此高校应该大力地培养本校优秀的体育教师做运动队的教练员,同时还要引进一批有带队经验和专业队训练经历外聘教练,使得教练员更加专职化。高校根据老师的实际情况不断地督促教练员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在掌握本校的基本知识的情况下,对外进行交流学习,改变传统观念,取长补短,使高水平运动队更加稳步前进,教练员的经历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高校还可以通过对教练员进行精神奖励,他们应当在成就感上予以肯定,加强教练员的情感管理及设立某些精神荣誉称号,在评职称中得到适当加分,从而达到物质和精神上完美结合的奖励。

猜你喜欢

运动队文化课高水平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碰撞:故宫文化课与英国中文热
内蒙古高校运动队培训机制研究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山西省高校健美操运动队现状及发展研究
激励理论在中职文化课学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