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背景下武术教育人才发展探析
2019-11-24曹庆华王贵仓
曹庆华 王贵仓
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一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这样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人;要有良好的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推而广之,要有良好的教育,必先有优秀的教师。那么在学校武术教育发展中,培养优秀的武术教师对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邱培相教授曾在《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指出:“我国学校武术一直在西方体育教育的牵引和主宰下:武术内容一色化,标准化、统一化的“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全面垄断着武术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体育化武术”虽不断翻新,却早已无内涵可言。武术教育呈现出“苍白的武术教育的合法性与丰艳的体育教育的不合法性”的冲突。[1]因此,如何进行学校武术改革传承传统文化是中国体育教育新体系的重要问题。
1 “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提出背景
武术作为“国粹”和“中华民族的身体文化名片”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自1914年陈一冰在《整顿全国学校体育上教育部文》中,建议将武术列为高等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正课已百年有余。[2]学校武术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从“强国强种”“救国图存”之国术[3]到“武术技击”改造成“舞术”[4]再到“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学校武术变成“学生喜欢,但无人愿意学”,“教师愿意教但无人可以教、教不好”的现状,武术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在学校扎根。[5]正如中国武术研究院康戈武研究员指出的那样:“学校武术教育已名存实亡”。[6]学校武术发展已“形同虚设”步入”生死存亡“之境地。[7]
面对学校武术教育发展困境,我国在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学校武术教学改革指导思想。[2]在这一教学改革思想的指导下,我国进行了几轮课程改革,但国家体育总局通过调查发现,全国只有29.7%的学校开设了武术课,开设武术课程的学校依然在在进行形式化、表面化和操式化的教学,学生们“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的问题未能得到解决。[2]针对武术发展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又推出武术段位制的“六进”目标[8],其中进学校就是“六进”的目标之一。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与发展,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武术进学校在”六进“过程中属于薄弱环节,大多数中小学,武术教师匮乏,没有统一武术教材开设武术课程困难”。[9]武术经过多次的推广和发展学校武术发展困境并未得到良好解决。2013年9月赵光圣教授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在成立大会上,从武术本真出发结合“拳种”意识对我国武术发展进行了诠释。为解决武术发展困境赵光圣教授提出“强化套路、突出技击、保质求精、终身受益”的武术教育改革新理念, 和“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为武术发展新思路。[1]
新理念、新思想路作为学校武术改革的新起点,为我国解决学校武术发展瓶颈提供了新的方向。[1]但面对我国武术流派众多、拳种多达129种、地域武术、族群武术林立之局面,“一校一拳,打练并进”如何推进,谁在中小学武术课程中进行“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教学和推广是新的武术教学改革之难点。教师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是优秀的武术教学改革新思路的有力践行者。因此,在“一校一拳,打练并进”发展背景下,培养有品德、有思想、有能力、有文化的优秀教师就显得尤其重要。
2 学校武术教育发展与武术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2.1 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现状
自1916年武术进入学校以来,学校武术发展的脚步就从未停歇。至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已构建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培养体系。三级学位培养体系的建立预示着武术从民俗民艺登上了大雅之堂,学校武术受到了国家重视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10]然而,当我们着眼于我国的学校武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和武术教育的质量、效果时,无法遮蔽的事实告诉我们我国学校武术教育正处于“表面繁华”遮蔽下“名存实亡”的尴尬境遇。[11]在2005年《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研究报告中显示:我国只有29.7%的学校开设武术课,学生对武术认识主要来源于武侠小说和电影,对武术和民族精神的内涵理解不清。学校武术课程不系统、领导不重视、武术教师匮乏、课程内容一色化等问题普遍存在。[12]学校武术教育价值的实现步履艰难。[11]
与中小学武术教育相比, 普通高校的武术教育同样存在诸多问题。根据近年我国普遍高校武术教育发展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高校武术教育发展同样存在,武术内容一色化、教学形式单一、教师师资水平不高等问题。高校中具有“拳种”教学能力的武术教师更是凤毛麟角、零星点缀。[11]面对武术教育发展现状,武术对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层面的教育价值基本上“形同虚设”。[12]
2.2 武术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成立武术系并设武术专业培养了第一批武术专业人才,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对学校武术的普及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今我国每年都会培养出众多的武术教育人才。
学校武术在体育学的引领下正处于“体育武术”的时代。在一个多世纪的学校身体文化教育发展过程中,武术一直在西方体育教育的索引和主宰下走西方的身体教育之路。传统的民族文化在现代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方面所占的份额微乎其微。当下的武术教师培养,一切的身体文化知识和技能储备都以西方体育科学理论、解剖学、生理学等为基础。同时,武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造成人才培养方案不全,人才培养途径单一[13],竞技武术发展迅速,“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全面垄断着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教学内容的一色化,规定的套路已经成为武术教育的全部,培养的武术教育人才千篇一律。“文化为核”“博大精深”传统武术教育的道德教育功能削弱,历史教育价值、文化教育属性被弱化[14]。武术在我们的教育产品中, 也只剩下“肢体运动”“操化表演”和“体育化武术”。[11]
针对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现状和武术教育人才培养现状。新理念、新思想的学校武术教改背景下对武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对促进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一校一拳”背景下武术教育人才培养
首先“一校一拳”是指在一个学校内进行一种拳种的教授[2]。面对我国拳种内容丰富、流派众多、形式多样的局面拳种的选择不是漫无目地无据可循的进行选择。首先拳种的选择要具备传统武术的特点:(1)具备自己的精神领袖;(2)具有独有的拳法和拳理依据;(3) 拥有明晰的世代传人和发展历史;(4)拥有地域鲜明的文化内涵;(5)动作讲究攻防含义, 强调道德至上。然后结合当下流行的特色拳种进行选择。[15](比如“广东、福建可以南拳为主,山东可以螳螂拳为主,河南可以少林拳为主,西北可以劈挂拳为主”。)然后通过对该拳种进行初级、中级、高级分段作为武术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1]
为促进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搭建院校与拳种传承人的联系,由院方聘请“拳种”传承人或某些“拳种”专家来院校对武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拳种”教学和指导。通过四年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和熟练掌握其”拳种“,并能够进行教学。
通过“拳种”的教学将会极大地丰富武术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长,使得“拳种”得到继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通过对武术专业“拳种”的培养将会为“一校一拳”的发展和推广培养人才。
“一校一拳”的推进体现了邱丕相教授等人在《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拳种意识”》中主张的“拳种”意识。将有效的解决我国传统拳种淡化、学校武术教育单一化、标准化、统一化的局面,同时有利于重构传统武术的道德教育、历史教育、文化教育体系。[15]
4 “打练并进”背景下武术教育人才培养
武术在历史年轮的推动下发展至今,早已成为弘扬我国民族精神,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具有了新的含义与意义,但武术发展的“起点”与“重点”依然是“攻防技击意识的人体动作”没有变。所以在武术学科理论的发展与构建中不能忘却武术之“本体”只见“文化”与“精神”。[16]武术发展新思路“打练并进“的提出正是对武术“起点”与“重点”攻防技击意识的人体动作重申与再现。
“打练并进”中“打”是对武术发展“起点”与“重点”的重提与再现,是对武术本真的本质追寻。“练”是武术套路的演练,是有别于西方搏击术的中国特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文化和内涵的继承发展。“打练并进”将通过“打”促进“练”的技术发展和提高。通过“练”促进更好的“打”。“打练并进”相辅相成是实战格斗和武术套路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武术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
通过对武术教育专业一定的打靶训练和实战格斗(徒手格斗)。[17]将“打”和“拳种”的演练相结合,使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武术动作的技击方式,理解动作的技击原理和教学方法。四年本科教育通过对武术教育专业人才“打练并进”的培养,将有利于继承武术的技击性,强化“拳种”的演练水平,培养出“能打、能练、能教”的武术教育人才。
5 结语
武术教育人才的培养对武术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在“一校一拳,打练并进“的武术教改为背景对武术教育人才培养,不仅有利于明确教学目标,改善武术教育内容一色化、标准化、统一化的局面。更有利于树立”拳种意识“体现中华武术的丰富多样性,培养出能打、能练、能演、能教的专业特色武术教师,使得优秀的传统武术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