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屏尽带“牛市雨”:一致预期防落空
2019-11-23陶丹
陶丹
A股进入全年收官阶段,券商展望明年的研报陆续出炉,其中乐观看待2020年走势的策略观点明显占据了上风,“宿命牛”、“小康牛”、“牛转乾坤”等不一而足。对投资者来说,“满屏尽带牛市雨”固然增加了做多的信心,但是否实现则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同时,指数上涨是否又会出现“赚了指数不赚钱”的现象,是关系到投资者账户收益多寡的又一问题。从A股过往的历史来看,券商研报过度集中的一致预期,不乏后来集体落空的先例。因此,对券商研报“牛市雨”刷屏的现象,投资者需要冷静面对,不可因为一时的冲动而盲目满仓甚至加杠杆,应当立足自身实际来制定投资策略。
冷静面对研报“牛市雨”
在笔者看来,大部分券商乐观展望来年走势,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自身利益需求的一种主观表达。显而易见,无论是自营业务、经纪业务还是投行业务,唯有牛市才能让券商赚得盆满钵满,因此券商普遍看好牛市是合理的结果,即使不是全面性的大牛市至少也应当是存在丰富投资机会的“结构牛”,如此一来才能给客户带来希望和交易的动力,促进自身业务的增长。在自身利益考虑的结果下,如果出现大面积看空来年的走势,反而是不符合人性自然的选择。因此,券商研报的“牛市雨”现象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当然,券商普遍看好后市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具有专业性的理论和数据,洋洋洒洒数千字的文字和图表,展现了各家券商研究所的投研实力,这点相比绝大部分投资者来说肯定是超出的,其中的逻辑和分析也值得各位投资者仔细品味。但主观看多的意愿和强大的投研实力,并不一定意味着就能精准命中,让许多投资者记忆犹新的是,2017年末展望2018年走势,券商普遍性看好的研报大多被事实打脸,甚至还有知名投行的分析师被调侃“十个预测错了九个半”。究其原因,无外乎影响股市波动的变量太多、太复杂,再牛的分析师也未必能够完全精准把握,尤其是在“黑天鹅”频出的时代。因此,投资者不必苛责也不必盲目相信券商预测,而应当从中理解逻辑、把握大局,为自身的实盘操作服务。
笔者认为,除了关注大部分券商看好牛市到来的逻辑和机会布局之外,对于一些券商提出的“杂音”,认为市场上行可能遭遇一些潜在利空因素的阻碍,投资者更应当兼听则明。比如,天风证券的前瞻2020年研报从资金面的角度进行了量化,认为2020年A股存在三大压力,包括外资流入的不确定性、限售股解禁减持、新股发行和再融资节奏,整体资金面存在一定的压力,预测2020年A股将出现1251亿元的净流出。虽然这一数据未必精準,但其中列举的理由和分析逻辑不无道理,如果投资者心中有数的话,一旦2020年出现预期中的逻辑演化,也可以做到从容应对。
站在操作的角度看,如果券商预期中的“牛市雨”真能在明年实现的话,那么投资者目前最佳的选择应当是“满仓+透支”,但2015年的经验表明,这样的操作方法在短期之内或许会因为“撞大运”而赚的盆满钵满,但从一个牛熊循环的长周期角度来看,这样激进的操作方法对大部分投资者来说将造成明显的损耗,甚至在某一阶段遭遇灭顶之灾。因此,无论是看多还是谨慎,都不应让激进追求赚快钱的操作手法绑架了自己,时刻牢记“财不入急门”的古训。
寻找“结构牛”确定性机会
其实,过去数年对一些白马股、行业龙头而言,牛市早已经展开,甚至涨幅丝毫不逊色于以往牛市的涨幅,也就是所谓的“结构牛”的行情。但“结构牛”的反面正是“结构熊”,表现低迷甚至今年还创新低的熊股并不少见,二者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并存于A股。在注册制改革方向之下,A股和国际接轨是大趋势,加上市值已经极其庞大,不分质地好坏的集体牛市已经很难出现,即使阶段性出现,可能也是高点临近,反而蕴藏着较大的投资风险。
笔者认为,股指缓步上行、个股表现分化或许是2020年乃至将来更长时间的A股主基调,类似2016年见底之后缓慢上行、一波三折的走势可能会再度重演。上证指数在此期间上涨了36%耗时23个月,属于典型的“慢牛”走势;此外,2000年二季度到2001年上半年,上证指数在14个月时间里从1800点上涨到2245点,累计涨幅不到25%,也是典型的“慢牛”节奏(见附图)。结合中外经验来看,对外开放长线资金入场之后,指数走出慢牛的概率较大,震荡上行考验投资者的耐心和眼力,应当以“赚慢钱”作为投资出发点。
附图 上证指数日线图(2000.04-2001.08)
在这样的指数“慢牛”中要想获得超额收益,要么有足够的眼光提前预判基本面超预期的牛股,要么有敏锐的嗅觉捕捉题材炒作的热点,这对大部分投资者来说难度都较大。在不一样的牛市寻找确定性机会,低吸布局基金或许是比较好的选择。笔者重点观察四类基金的投资机会,作为积极布局的底仓候选,包括科技类的科创富国、科创配置、创新100,外资类的MSCI易基、MSCI基金,指数增强类的兴全300、富国500,价值白马类的基本面50、国信价值、高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