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可可风格对民国家具影响动因探究

2019-11-23陈炳睿邹媛媛

艺术科技 2019年14期

陈炳睿?邹媛媛

摘 要:民国家具作为社会转型,中西方文化交融时期的产物,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家具。在诸多对其影响的流派中,洛可可风格是民国家具中融合最多、作品最协调的风格。本文从民国家具实例来剖析洛可可风格对民国家具产生影响并协调融合的动因。

关键词:民国家具;洛可可风格;家具风格;影响动因

民国家具主要指从20世纪初叶,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到新中国成立期间所生产制作的家具。在这短暂却动荡的30多年里,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家具作为艺术与技术的交叉,在这段时间里显示出了独特的风格特色。洛可可风格作为民国家具中应用最多、中西融合最协调的风格,其所应用的颜色、材质、纹样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家具大相径庭。[1]而这却在极短的时间里被用户接纳,催生出相对成熟的技术并和中国传统家具的特色相互交融、和谐共生,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探究。

1 颜色上的影响动因

色彩是塑造家具产品形态特征的重要媒介,[2]中国传统家具主要以暗红色为主。其原因有三:一是中国传统家具多使用木材为基材,且从明清以来多使用以红木、紫檀、黄花梨为代表的硬木,主要显示出的颜色则相对应多为暗红色、紫红色和黄色;二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都以红为喜、以白为丧,认为红色是吉祥喜庆的颜色;三是因为中国传统家具大多数采用髹漆或是打蜡的方式进行表面处理,致使本就偏红的硬木家具表面更加红润,呈现暗红色。而洛可可风格偏好的亮白色、淡粉色等鲜艳的浅色系在民国家具上开始得到了逐步的体现,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首次使用大面积的白色、牙黄色作为家具的主要颜色。如图1所示的民国时期靠背椅,通体以白漆喷饰,并且以大面积的卷草舒花、涡卷、弧形等纹样进行装饰,是一件受洛可可风格影响较为明显的家具。

其转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家具用材的丰富,很多传入的西式风格的家具都是采用榉木、柚木等白木制作的,色调整体较浅;另一方面是喷涂工艺的发展给予了人们更丰富的色彩选择。材料的丰富和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习惯和审美取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造型上的影响动因

受到洛可可柔和曲线美感的影响,能看出民国家具整体的曲线有很明显的圆润优美倾向,如果说明代圈椅是以线来构成家具的体的话,民国家具的曲线则是体现在家具的各个面上,包括装饰面上的曲线以及家具侧面呈现的倾斜曲线等。以腿部造型为例,受到洛可可风格中“牝鹿腿”,即通常被称为“三弯腿”的一种“S”形家具腿的影响,民国时期的家具腿和支柱主要有方锥式、纺锤式、凹槽式、圆柱式、螺旋式等上百种式样。而足的形状几乎直接承袭了洛可可风格的猫脚式、兽爪式、兽爪抓球式、涡卷式等式。如图2所示的民国海派红木靠背椅,靠背上以花草叶蔓为装饰,优美的“S”形腿与兽爪抓球式足完美结合,靠背细部的连接部件则是中国传统如意头“C”形结构与洛可可风格贝壳搭脑组合构成的,整件作品中西合璧,洛可可风格与中国传统元素结合运用得当。如图3的民国海派红木边柜,柜体上半部分与这一时期的梳妆台很相似,中间是镶嵌上去的瓷砖,色调清新优雅,在两个小立柜上雕刻有卷草纹与贝壳纹。柜体下半部分的抽屉上同样刻有卷草纹,腿为S形,足为猫脚式,腿、足形状给人轻盈可爱的感觉,这样的组合同时也被称作“猫腿式”,是英国洛可可风格安妮女王式的经典腿足形式。

这些风格迥异的元素成功融合背后的动因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历史上曲线的广泛运用奠定了历史基础。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家具不乏对曲线的使用,如唐代的月牙凳、元代的交椅、明代家具的圈椅都广泛运用了形态丰富的曲线。二是清代家具的造型特征的延续是直接动因。清代家具的腿足形式随着装饰的繁多花样逐渐丰富起来,出现了内勾脚、外勾脚、内翻马蹄、外翻马蹄、搭叶、虎豆等几十种,这些形式在民国时期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曲线丰富的特征给予了洛可可风格充足的融入空间。三是机械加工的方式被引进到了家具制造业中。其突出表现在腿爪的制作上,可以很明显地察觉到机械加工的车、镟、钻等的痕迹,给予了本土大批量制造的条件。[3]

3 种类功能上影响动因

民国时期,家居生活的重心从客厅逐渐向卧房偏移,出现了成套的家具,如卧房家具、客厅家具、办公家具、餐厅家具等等。[4]成套家具虽然颜色上依旧受到西方古典家具的影响,主要以胡桃色、深棕色为主,[5]但在功能上受到洛可可风格的影响,更注重舒适性、实用性和生活的趣味性。这类功能上的改变动因,最主要的是由于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和新式材料的广泛应用。例如,玻璃和水银镜子在家具上的大量应用,使得大衣柜、梳妆台等橱柜类家具在功能上有了新的突破,也逐渐成了民国家具中的主项。[6]此外,西方人口的流入,大量“洋建筑”的兴建也给民国家具带来了新的样本。同时,为了破除一些陈旧的思想,也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潮流,在中华民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外来的起居环境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活理念,家具设计的思路也随之发生改变。

4 结语

民国家具是在民国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孕育而生的,战火的蔓延與政局的动荡,呈现在家具上则展现出的是东西方文化一次又一次激烈的碰撞。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的劳动模式更加丰富,同时促进了家具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带来了资本的扩张和侵略,外来商品不断涌入中国市场;各种西式风格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顺势东渐,中国家具“崇礼”的审美观也逐渐西化,[7]而洛可可风格以其温婉秀丽的特质和曲线化的造型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为了迎合这种改变,从清朝后期就有迹可循的中西融合倾向在家具上越来越多地被展示出来,融合了西方的艺术风格形成了今天所说的民国家具,并在“破旧迎新”的民国时期迅速得到了普及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颖泉.西方设计流派对民国家具风格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3.

[2] 任新宇,王倩,关惠元,吴智慧.论产品设计中形态信息的继承性表达[J].包装工程,2014,35(24):22-26.

[3] 吕九芳,葛林毅.民国家具的风格特点及其收藏的评价标准[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09):27-29.

[4] 陈于书,吴智慧.西方文化对民国家具的影响[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8(08):26-27.

[5] 高迪,徐伟,吴智慧,唐先良,陈升.欧式古典家具胡桃色漆面涂饰工艺[J].家具,2017,38(01):11-16.

[6] 姜维群.谈民国家具中的“洋符号”[J].家具,2008(S1):74-78.

[7] 冯雨,吴智慧.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影响[J].包装工程,2016,37(04):108-111.

[8] 刘文佳,吴智慧.红木文化创意产品及其开发设计原则[J].包装工程,2016,37(14):169-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