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景文化的太湖“西山八景”在西山景观保护与开发中的运用研究

2019-11-23唐晓岚徐佳麒任杨超

艺术科技 2019年14期
关键词:八景西山太湖

唐晓岚?徐佳麒?任杨超

摘 要:八景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一种文化现象,多被记录于地方志集中,由八景书画、八景诗词、八景实体景观3部分组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太湖西山古镇景观面临着过度开发、特色缺失等危险。本文从地景文化的角度出发,剖析太湖“西山八景”的价值构成,对其形象进行定位、塑造,提出从4个角度对“西山八景”进行开发,为太湖西山景观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太湖;“西山八景”;地景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全国各地的自然景观资源和文化景观资源都相继得到开发,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旅游景点或旅游景区。旅游的兴起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风景区之间的趋同化现象也随之而来。目前,国内许多风景区缺乏特色,丧失个性,让很多慕名而去的游客失望而歸。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对当地景观资源的挖掘不够,盲目模仿复制其他地方的景观,而忽视了自己独特的景观资源。八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城池,代表着各地的景象特点,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和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对八景的深入挖掘、运用就显得尤为必要。

中国地景文化可以理解为是蕴含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景观文化,是中国古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对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象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利用,因藉自然的人工营建活动的哲思和方法。八景是中国古代地景文化的典型代表,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剖析。本文从地景文化的视角对太湖“西山八景”进行研究,提取太湖“西山八景”文化景观的独特意向,并提出相应的景观保护与开发的策略。

1 八景由来

1.1 八景的内涵

八景最开始是指某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八处景观,由文人学者或者当地乡绅选出,并以对仗工整的四字命名,或记载于地方志中,或流传于诗词画作中。随着八景的发展,慢慢衍变出十景、十六景、二十四景等说法,但八景的选取以及命名方式基本保持不变。八景是一个地方景观的精粹,集中体现了当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1.2 八景的演变

八景是人类智慧、人文理想与自然相结合的产物,它融合了大量的园林经典、诗词曲赋、民间传说、文人轶事等中国特色文化。八景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的潇湘八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记载“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1]从此八景逐渐被传播开来。

到了明代,朝廷重文轻武,文学艺术极度繁荣昌盛,举国上下都爱附庸风雅。在此背景下,八景文化现象也发展到顶峰,各个地方都兴起了八景之说。小到一个园林、一处景区,大到一座城市、一片区域,纷纷出现了八景现象,比较著名的有“燕京八景”“西湖十景”“金陵四十八景”等。到了清朝后期,战乱频繁,八景文化也随之衰落。直到近年来旅游业迅猛发展,传统八景又渐渐受到重视。

1.3 八景与地景文化

八景可以分为自然景观、人文胜迹和富有地方情韵的日常生活景观3种类型。但不管哪种类型,都可以看作是地景文化的表现。中国地景文化思想的主要内涵是因借自然地景环境的建筑群体、城池等人工工程的选址、布局和营建等。[2]八景中的人文胜迹是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经过人工改造、修饰、建设而成的,明确属于地景景观的一种。八景中的日常生活景观大都描述具有地方风情的日常生活行为或现象,如“远浦帆归”“黄葛晚渡”等,往往不具有明显的人工工程痕迹。但这种景观是在人为改造自然过程中产生的,打上了浓烈的地域景物标签,“晚渡”“归帆”等都反映了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地貌。因此,八景中的生活景观也属于地景营造的一种。八景的自然景观类别,虽然不是人工建设而成,但通过古代文人政客为其取名,或通过赋诗、作词、绘画等描绘八景的形胜,经过主观能动的艺术创造行为对其进行加工,已赋予了强烈的人文信息,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也可纳入地景的范畴。

八景是对地方景观的提炼,在空间上,八景涵盖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从时间跨度来说,八景经过时间的沉淀,是古人传下来的宝贵遗产,八景的变迁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八景”蕴含了我国传统美学思想,是我国地景文化的代表。

2 太湖“西山八景”概况

2.1 太湖“西山八景”

八景中的“八”是一个概数,太湖西山有“八景” “十景”两个版本。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便在此赏月、避暑,汉初后成为历代达官显贵退隐之地,而唐代起就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旅游胜地。明代文徵明、清代凌如焕、北宋沈括等文人都留下诗文描绘西山的美景。[3]

古人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归纳出“西山八景”——甪里梨云、玄阳稻浪、西湖夕照、缥缈晴岚、消夏渔歌、毛工积雪、林屋晚烟、石公秋月。另有一版本的“西山十景”,则在八景的基础上增加了鸡笼梅雪、龙渚归帆两景。

甪里梨云:甪里位于太湖西山岛的西部,宋朝曾有果农在此遍植梨树,后花开如云,因而得名。梨树是蔷薇科梨属植物,在我国有4000余年的栽培历史,《山海经》上就有“洞庭之山,其木多柤梨”之说。梨树种类及品种均较多,明清时期太湖洞庭诸山种植有蜜梨、林梨、张公梨、白梨、孩儿梨、乔梨、鹅梨、金花梨、太师梨等品种。[4]梨具有医用、食用的经济价值,而梨花洁白,微有淡香,以素雅高洁的品性著称,因此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文人大都爱以梨花自比。清末遗民郑伯曾作诗“甪里梨花密似云,佳名传自宋始君”,生动描绘了甪里梨花的盛景。

玄阳稻浪:玄阳洞在西山岛东北的南山坡,是古时西山最大的稻田平原。其内河网纵横,农屋星罗棋布,保持了江南湖岛田园的肌理。每当水稻成熟时,层层叠叠的稻穗随风起伏,与太湖水浪遥相呼应,景色蔚为壮观。水稻是我国的传统作物,已拥有7000多年的栽种历史。而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发掘表明:在公元前5000~7000年,太湖流域的原始农业已有相当程度,种植业以稻谷为主,品种有轴梗之分,已有细致的丝麻纺织技术。[5]可见,太湖地区是水稻种植的发源地之一,其水稻的种植、采集传统记忆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形成的“玄阳稻浪”可算作是非物质文化景观。太湖西山整体地势低平,气候湿润,水源充足,加上湖水带来的泥沙淤积,形成肥沃的土壤,为其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太湖西山作为“鱼米之乡”的典范,“玄阳稻浪”则展现了其独特的农业生产景观。

西湖夕照:位于陈巷西湖寺,周边青山环抱、视野开阔,游人登高远望,清风拂面,是观太湖夕阳的绝佳之处。西湖寺遗址坐落在缥缈峰北边的一座山岭上,还存有海火池,每当日落,余晖映照池中,似熊熊燃烧的火焰。唐代诗人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时,曾多次游览此景,并作《咏西小湖》诗一首:“湖上山头别有湖,芰荷香气占仙都。夜涵星斗分乾象,晓月云霓作画图。风动白萍天上浪,乌栖寒沼日中乌。若非物外多灵迹,争得长年永不枯。”山岭海拔只有120米,而太湖水域东西最大宽56公里,其D/H(观景距离/观景高度)值极大,约为467米。极大的D/H值,使“西湖夕照”呈现出中国山水画中“平远”的意境,水面显得尤为辽阔,在日落时的光影渲染下,景色更为动人。

缥缈晴岚:缥缈峰高度为336.6米,为太湖七十二峰之首。太湖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属季风气候,常年温和多雨,平均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太湖独特的气候使得其空气湿度相对较高,年平均相对湿度约为70%。因此,缥缈峰常常隐现于云雾之中,故称“缥缈晴岚”“缥缈云联”。峰巅有一形状似鹰嘴的巨石,镌有近代名人李根源所书“缥缈峰”三字。

消夏渔歌:消夏湾又名九里湾,面积233.3公顷。北倚缥缈峰,南临太湖,三面环山,是西山最大的水湾,湾外散落小岛6座,浮沉于辽阔的湖面,构成层次丰富的对景。太湖水产资源丰富,鱼虾种类繁多,素有“太湖八百里,鱼虾捉不尽”的说法。历代以来,西山都有渔民专门从事水产捕捞,也有农民兼营渔业。消夏湾历来是当地渔民赖以生存的一块风水宝地,鱼类有青鱼、草鱼、鲫鱼、鳜鱼、鲢鱼、鳊鱼等,虾类有白虾、青虾、糠虾三类(按渔业习惯分)。[3]湾内一年四季樯帆如林、渔舟云集,配以渔民辽阔悠扬的歌声,形成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所描绘的江南水乡景象。

毛公积雪:毛公坞位于西山岛缥缈峰东侧,西汉朝道士刘根法号“毛公”,曾在此筑坛炼丹,因而得名。毛公石坛位于坞底,由清人易顺鼎篆书“毛公石坛”4个大字,字体遒丽流畅、平正端庄,独具韵味。每当严冬降雪后,坞里呈现出银装素裹、一片雪白的景象。毛公坞的山势背阴,导致这里积雪最多,而且融雪最晚。另外由于气候原因,太湖流域降雪少,雪景属于较稀有的气象景观。因此“毛公积雪”景象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林屋晚烟:位于林屋山附近,因傍晚村舍家家户户炊烟如玉带缭绕而得名。中华文化起源于农耕文明,炊烟是我国传统乡村特有的景观,也是传统生活方式的标志,文人学者常常巧妙地运用这一意向来描绘恬淡宁静的乡村田园,表达他们对古朴自然生活的向往。清末遗民沈水易曾以“林屋晚烟”为题作诗一首,其中,“烟迷洞口斜阳暮”生动描绘了西山湖岛世外桃源、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炊烟也是农户采用传统的烹饪方式——燃烧柴火,对食物进行加工时形成的,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记。做饭的柴火大多来源于树木,古时西山能有万家炊烟的景象,也表明西山当时林木茂盛,植被繁郁,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石公秋月:位于西山岛东南角上的石公山。西山秋季晴多阴少,夜晚的天空少有云层遮盖,星空的能见度高,石公山上视野较为开阔,也就更适合赏月。此外,石公山临近水面,“石公秋月”不仅可以仰望明月,更可以俯视明月投射于水中的倒影。浮沉于水中的明月,显得尤为婉约含蓄,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在苏州十咏中,《太湖》诗云“有浪仰山高,无风还练静。秋宵谁与期,月华三万顷”,描写了石公秋月的美景。

2.2 太湖“西山八景”文化景观的特点

从太湖“西山八景”的名字表面来看,八景给人一种全方位的美学想象空间。八景的命名,几乎都是一个地区的地名加上此地美景的偏正形式,传达着某地有某景的意思,如此简洁的框架标志着八景的地点和鲜明特色。八景的命名讲究语言的运用,大量使用既能反映当地景象,又能让人产生丰富的华美词语。这些词语大都比较典雅,有意蕴,能极大调动人的思维想象空间,给人空间感、色彩感、时间感、形象感,从多角度刺激人的感官,极大地提升了八景的美学意蕴。

从太湖“西山八景”的内容来看,其包罗万象,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当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时候,一个景观可能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组合,主要看其侧重哪一面。自然景观有气象气候、地文景观、生物景观等,主要展现该地域独特的、有代表性的自然美景。人文景观有建筑设施、人类活动、历史人物等,主要展现此地域人类社会活动和历史人物遗迹。

3 八景的运用策略

西山世称洞庭西山,是中国内湖第一大岛,自然风光旖旎,名胜古迹众多,1983年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湖有72峰,41峰在西山,西山是太湖山水风光的精华所在,“西山八景”则是西山景观的精粹。成为风景区后,西山许多景点得到相继开发,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此观光。但是,作为精华的“西山八景”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无论在规划设计、游线组织上,还是宣传推广上,“西山八景”都沒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一些景观逐渐失去往日的盛景,埋没于历史的尘埃中。笔者提出以下4个策略,以对“西山八景”这一文化景观资源进行有效运用。

3.1 借八景意境,再塑西山古韵

古村古镇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坐落在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中,近年来逐渐成为热门旅游景点。但古村古镇的旅游开发往往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诸如照搬丽江、西塘的“酒吧街”商业模式,又或者不顾当地建筑风格,滥用“马头墙”等。这些盲目模仿的开发模式忽略了每个古村镇景观的特色和文化内涵,从而造成古村镇景观趋同的现象。千篇一律的景观面貌也让慕名而来的游客失望而归,因此古村镇的特色塑造越来越重要,不仅可以保护当地历史遗迹,继承文化遗产,更可以通过自身魅力来振兴当地经济。

太湖西山作为太湖风景名胜区13个景区之一,面临与太湖其他景区互相竞争的压力,还受到苏浙地区其他江南古村镇的影响。其景观的保护开发与特色塑造,对西山古镇的发展非常重要。太湖“西山八景”作为一种集称文化景观,具有将某类事物中各具特色的精华部分集中组合在一起、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6]“西山八景”将原本独立的八处景观整合为一体,这八处景观分布于西山的四面八方,分别代表了西山湖岛风光的不同特色。借由“西山八景”的集称效应,塑造出太湖西山的整体感知意向,让游客便于理解、记忆八景文化景观所蕴含的独特意境,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3.2 集八景野趣,打造江南乡野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多数人长期生活在高楼林立的人工环境中,对于重返自然、体验乡野之趣有迫切的需要。这也是近年来乡村旅游迅速火热的缘由。西山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年接待游客上千万。西山地形地貌丰富,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星罗棋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自然资源,营造西山别具一格的乡野氛围,对其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八景”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地域性特征,它描述一地之风物,是典型的地域景观的载体。[7]从“西山八景”的构成要素来看,梨云、稻浪、夕照、晴岚、秋月、梅雪为代表的山、水、植物、气象,是太湖西山自然地貌特征的浓缩,体现地域性自然景观特色。层层叠叠的稻浪、万亩梨花盛开的花海、夕阳余晖掩映的江南古村落等古朴自然的西山景观,是古人朴素自然审美观下“天人合一”的理想环境,也是现代人所追寻的返璞归真的美好乐园,是重返自然的最佳场所。充分利用八景中这些自然景观资源,重塑西山的自然之美、野生之趣,打造出典型江南“鱼米之乡”的乡野趣味。

3.3 汇八景风雅,传承吴地神采

我国古人审美追求意境,无论是诗词书画等文学创作,还是园林宫殿等实体营造,都讲究形与神的统一,“以物入境,由境而情”。好的景观资源不仅要具备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是经过人的二次创作、升华,达到主、客观统一,形神具备。传统八景所描述的具体景象即为自然景象,通过八景的命名、文人骚客的赋诗赞赏等文学创作,再经过空间与时间的传播,便超越了自然景观的范畴,自然景观与文学意向两相融合,才得以形成今天的“八景”。“八景”不仅代表一地景观的精华,而且蕴涵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实际上属于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过时间沉淀、流传下来的太湖“西山八景”,代表了太湖风光的精粹,涵盖了一方水土的特色,是吴地神采的具体表现。如“西山八景”之一的“缥缈晴岚”,体现了太湖西山风云多变气象。缥缈的云雾、若隐若现的山岚,正与吴文化中的婉约含蓄相契合。而“晴岚”则表达了一种阳刚、正直之意,是吴地文化那委婉外表下的浩然气概。这些八景背后都蕴涵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西山八景”进行充分保护、修缮以及复原,再现其古时风光韵味,让吴地神采通过景观的形式得以传承。

3.4 赏八景生态,雕琢山水绿脉

传统八景的景点分布往往与自然山体及水文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地自然山水格局的体现。而这种山水格局由于较少有人工干涉,反映了较为原始生态的自然环境肌理,即形成生态学上的景观安全格局。“西山八景”囊括了西山的鸡笼山、缥缈峰、玄阳洞、石公山、消夏湾以及稻浪、梅雪等典型地理地貌景观;在空间上,“西山八景”以西山岛为中心,分散布置于四面八方。“西山八景”犹如人体的器官一样,镶嵌于西山岛上,是构建整个西山自然环境的骨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西山岛的自然环境正经受着巨大的冲击和破坏。对“西山八景”的自然环境进行梳理、重塑,不仅能提高其旅游竞争力,而且也是对西山岛山水绿脉的雕琢,是对其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

4 讨论

“八景”是中国地景文化的代表,它不仅是自然、文化、聚居、人居功能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凝练,还反映出全局视野下,面对特定区域范畴的一种规划方式与设计表达。太湖“西山八景”作为一种文化景观,除了其本身具有的景观美学价值外,还有文化遗产以及旅游开发的价值。在保护好太湖“西山八景”的基础上,对其价值进行适当的开发运用,有利于塑造西山古镇独特的景观意向,成为有力的宣传名片,增加西山乃至整个太湖地区的旅游吸引力,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沈括.梦溪笔谈·书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2] 刘晖,佟裕哲,王力.中国地景文化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之探索[J].中国园林,2014(6):12-16.

[3] 苏州市吴中区西山镇志编纂委员会.西山镇志[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62.

[4] 沈彤.震泽县志[Z].清乾隆十一年刻本.

[5] 陈家其.太湖农业区的形成历史与地理因素分析[J].中国农史,1994,13(1):58-65.

[6] 杨宏烈.集称文化景观集成效应分析——以羊城八景为例[J].城市观察,2013(3):184-191.

[7] 杜春兰,王婧.文学意境与景观空间的耦合研究——以重庆古代“八景”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29(06):101-106.

[8] 蘇醒,张捷,张宏磊.历史文化名城名胜组景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以金陵四十八景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5):171-176.

[9] 张涛,杨豪中.本土营造——韩城县域传统人居环境的“八景”营造[J].建筑与文化,2013(10):23-27.

[10] 智伟静,吴玫,杨斯杨.杭州“八景”文化景观及对山水城市建设的启示[J].生态文化,2013(2):58-60.

[11] 杨宝军.传统八景的地域特色与构建分析——以清代陕西凤翔府属八景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2010.

[12] 耿欣,李雄,章俊华.从中国“八景”看中国园林的文化意识[J].中国园林,2009(5):34-39.

作者简介:唐晓岚(1968—),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风景资源与遗产保护,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建设。

徐佳麒(1991—),男,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风景资源与遗产保护,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建设。

任杨超(1992—),男,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风景资源与遗产保护,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建设。

猜你喜欢

八景西山太湖
罗定新八景图案设计
书法作品欣赏
观西山
西山闲笔
太湖思变2017
太湖揽春
“八景”历史文化现象与欧阳玄“芜湖八景”律诗
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