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感之于音乐与舞蹈美学的重要性
2019-11-23周围
摘 要:在舞蹈美学教学中,节奏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展示舞蹈和音乐魅力的关键部分。音乐与舞蹈美学作为一种艺术,是音乐与舞蹈的融合,是展示文化交融的重要形式。但是在当前音乐和舞蹈的教学中,缺乏对节奏感的正确理解,导致音乐与舞蹈无法有效地融合,影响了艺术美感。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基于音乐与舞蹈美学,探索节奏感的重要性,为教学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节奏感;音乐与舞蹈;重要性
0 引言
節奏作为音乐的元素之一,是音乐旋律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于舞蹈美学而言,节奏感可以将舞蹈与音乐有效的衔接,增强舞蹈动作的节拍和旋律,增添舞蹈的情感魅力。因此,为了促进音乐与舞蹈美学的有效融合,如何利用音乐的节奏感,如何正确认识节奏感的重要性,成为其发展的关键。
1 有利于增强音乐与舞蹈美学的思想内涵
音乐和舞蹈都是外向型艺术,通过音乐与舞蹈可以向观众传达信息和情感。通过音乐与舞蹈的融合,可以更加有效地凸显艺术内涵,增强艺术作品的感染力。通过音乐节奏感的烘托,不仅可以刻画出生动形象的舞蹈角色,展现角色的思想情感,还可以体现舞蹈表演的内涵,展示舞蹈角色的特征。节奏感作为音乐与舞蹈的衔接,舞蹈美学只有充分利用音乐的节奏感,才能实现音乐与舞蹈的融合,才能体现艺术的价值,塑造出深入人心的舞台形象。例如,蒙古舞的音乐节奏比较欢快,表演者会利用“抖肩”“翻腕”等动作来表现轻快的节奏感,以及表达内蒙古女子热情开朗的性格。通过利落快速的脚步,配合内蒙古音乐独有的节奏感来展示内蒙古男子的壮硕和灵活,刻画出勤劳、勇敢的舞台形象,充分展示了内蒙古音乐和舞蹈的艺术内涵。
2 有利于丰富音乐与舞蹈的表现形式
节奏感是音乐和舞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也没有舞蹈。节奏感是反映音乐风格和舞蹈类型的重要因素,如:轻盈欢快的节奏体现欢快的音乐风格,而壮烈的节奏感体现着豪迈、壮阔的舞蹈风格。由此可见,节奏感的变化可以促进舞蹈风格的变化,也能丰富舞蹈形态,有利于舞蹈形式的创新发展。通过音乐节奏的引导,舞蹈动作可以更加流畅动感,还可以提升舞蹈的形象感,展示舞蹈内容本身的含义。例如,在《两棵树》舞蹈中,通过鼓声、鸟声等节奏,引导舞蹈角色进行动作变换,凸显舞蹈角色之间如林中小鸟一般相依相偎的情感。通过这样的舞蹈,不仅可以展示鸟与人类的有效融合,还可以表达动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内涵。此外,音乐节奏对舞蹈角色的表情也有影响,根据音乐节奏的风格,如:豪放、悲壮、忧伤等,舞蹈角色会展现出与之呼应的表情神态,还可以根据音乐节奏的强度,调节舞蹈的动作,将舞蹈与音乐融为一体。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勾画出舞蹈角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实现舞蹈形式的创新发展。
3 有利于全面展示音乐情景内容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通过节奏的速度、强度的配合,刻画出音乐情景画面,帮助听者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容、感悟音乐的含义。例如,在日语歌曲《破灭への预兆》的节奏中,通过三加二拍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有缺失的音乐氛围,让人产生惋惜之情,这也与电影情节相呼应,有利于情感的渲染。歌曲《难忘今宵》,缓慢舒畅的节奏感既代表人们对新年的向往,又展示出对过去的留恋之情,深入人心的节奏感会带给听者不同的感受,可以将一年之中的万千情绪融为一体,非常适合在辞旧迎新之夜演唱。音乐歌词与节奏的融合,不仅可以为听者营造充足的想象空间,唤起听者心底的情感,还可以增强音乐作品的美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引起听者的情感共鸣,还可以展示音乐的特色魅力,体现音乐艺术的价值。
4 有利于展示音乐与舞蹈的个性化
舞蹈作为一种形体艺术,主要是通过舞蹈演员的肢体动作和舞蹈节奏来表达舞蹈的内容,为观众展示舞蹈的艺术。不同的舞蹈类型所采用的音乐节奏是不同的,换言之,音乐节奏可以展示舞蹈独特和个性的美,也是实现舞蹈律动的重要内容。例如,民族舞就具有不同的节奏感,舞蹈动作变化多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舞蹈风格,实现了舞蹈的个性化律动,促进了舞蹈艺术的创新发展。划圆是朝鲜舞的主要舞蹈动作,甚至可以看作是朝鲜舞的标志动作之一,通过结合朝鲜独有的节奏风,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朝鲜舞更加个性化,还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展示出具有独具风格的舞蹈。由此可见,节奏感是音乐与舞蹈艺术的重要部分,是推动音乐和舞蹈艺术创新的动力,也是渲染艺术情感的重要因素。
5 结语
音乐与舞蹈美学紧密相连,而节奏感则是二者之间的衔接点,是实现音乐与舞蹈融合的关键部分。将音乐节奏与舞蹈节奏进行融合统一,可以更好地展示音乐与舞蹈的内涵,形成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同时对渲染音乐情感、丰富舞蹈形式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基于节奏感的音乐与舞蹈还可以实现艺术的完美融合,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让观众体验到独具魅力的艺术。
参考文献:
[1] 倪佳.谈高师舞蹈教学中伴奏音乐的运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3-64.
作者简介:周围(1989—),女,重庆人,本科,舞蹈教师(中学二级),研究方向:音乐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