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三阶段”思想

2019-11-23徐梦杰胡涛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9期

徐梦杰 胡涛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 “三阶段”思想:认为人类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类的发展依次经过从最初的“人的依赖性”阶段,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最后达到“自由个性”阶段。这三个阶段相互联系,互为基础,只有了解了人类的发展历程,才能够宏观把握个体当下的发展。

【关键词】 “自由个性”;“三阶段”;人的发展

社会发展问题是近年来哲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本质,同时具有主体性和主导性的作用,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而且是人自身发展的历史,不断推进人类自身解放达到“自由个性”的历史。“自由个性”是重要的哲学范畴,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创造性地将人类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提出了人的发展三大历史形态的著名论断,认为人类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类的发展依次经过从最初的“人的依赖性”阶段,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最后达到“自由个性”阶段。[1]

在三阶段中,“自由个性”阶段是人的发展的理想阶段,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经阶段。这三个阶段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单独孤立地去看待每一个阶段,随着生产力在每个阶段的高低不同,在每个阶段表现的人的发展也不同。三个阶段互为前提和基础,最终达到“自由个性”阶段。每个阶段人类的发展状况不同,这取决于每个阶段生产力的高低不同,不能否认每个阶段的作用。只有认清每个阶段不同生产力下的人的发展的状况,才能够把握整个人类发展的趋势,为当下人类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人的依赖性”的第一阶段

“人的依赖性”按照马克思“三阶段”说,该阶段是人的发展的最初阶段,人在自身生产的整个过程中虽然能够认识基本的生存规律,但是个体能力的发展具有片面的,因为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有限的地点上发展。具体来说,在原始社会里,人不仅依附于满足身体基本生存需求的自然界,也从属于社会关系组成的“共同体”。一方面,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的生产能力是在极狭小的范围内发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顺从关系,人类的生产活动多数情况下要被大自然所控制,服从大自然的变化,才能够满足基本的生存生活。另一方面,在生产力极低的状况下,人们只能通过联合起来抵抗外界的风险来生存,从而形成了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各种“共同体”。其中,在原始公有制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天然共同体”为特征的原始社会公有制中,个人服从于社会共同体之中,个人绝对地服从共同体的利益,因此,谈不上独立性和自主性可言。诚如马克思所言:“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2]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促使人类跟大自然的关系得到了一定的缓解,获得了相对于原始社会的有限的独立。具体来说:人们的社会关系是有身份地位决定的,有什么样的身份地位就具有什么样的相应权利,每个人都被固化在“政治共同体”中,就像马克思说的: 在这时:“贵族总是贵族,平民总是平民……这是一种与他的个性不可分割的品质”。[3]

在这个阶段,社会整体意识始终凌驾于个体意识之上,虽然人的个体意识产生,但人的自由个性可以说根本就没有,更谈不上发展,在那个时候只能牺牲个人利益,才能保证集体利益的发展。这一阶段可以说并没有自由可言,更谈不上个性,这是由于当下的生产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决定的。

二、“物的依赖性”的第二阶段

随着人类的历史的发展,生产力也不断提高,特别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将人类发展历史推向第二阶段表现为“物的依赖性”,这是人的发展全面异化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少部分人尤其指商人,相比前一阶段来说,摆脱了政治关系下的人身依附关系,获得了当时条件下的相对独立性。当然,这种“独立性”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人们在征服自然地同时,又被自己的创造物所奴役,表现为对物的依赖。具体来讲:一方面,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从某种程度上获得了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从最初的自然的奴隶变成自然界的主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一个对抗关系到征服关系的变化过程,但这种被人类的征服关系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界的蔑视,但也导致了自然对于人类的报复。另一方面,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来看,资产阶级通过竞争,在市场经济中确定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个人取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在人格上获得了自由和平等。然而,在这种物化了的社会关系中,不是人支配物,而是物统治人。因此,即便资产阶级部分个人获得了相对人的独立性,但也是不充分片面的,是被资产阶级利益所驱使,被物质奴役,所以也只是形式上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开始逐渐意识到大自然的重要性,开始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然这也是为人类走向“自由个性”奠定了基础,使人类实现“自由个性”成为可能。

从人与人关系上的这些特点显示资本主义的畸形片面发展,“劳动异化”使无产阶级的“自由个性”难以得到解放,资产阶级的自由也只是少部分人的特权。该阶段的人的发展超越了第一阶段,同时又为第三阶段人的发展奠基物质基础,使第三阶段——“自由个性”得以实现的可能。

三、“自由个性”的第三阶段

“自由个性”是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这时期人表现为“自由的个人”。在该阶段,每个人既超越了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成为自身命运的主人。具体来说,一方面,人由于生产力高度发达,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与自然实现真正的和谐相处,人类尊敬自然,认识自然规律,能够运用正确的规律把握自然,从事人类生产。与自然的关系上不再是对立关系,自然界“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自然界给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资料,“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有计划地经营自然财富,人与自然属于相融与共的状态。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不是以利益为前提相互牺牲相互利用的对立关系,而是形成了人与人互利的社会关系,造就了一切“己”都在“他者”中得以共生的和谐局面。[4]因此在该阶段,所有人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社会和个人的矛盾不会消失。但是,每个人的利益的实现是社会利益的共同实现,也就是说,只有每个人的利益得到充足的实现,才能实现集体利益,这时,集体利益不再是以牺牲个体利益来实现的。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在未来的社会里,我们每个人的“自由个性”将是一切人自由个性的前提,也就是说,只有每个人的“自由个性”实现了,全人类的解放才能得以实现。

在历史的大趋势中,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走向“自由个性”的过渡阶段,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向着“自由个性”迈进的过程。当下现实的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自由个性”过渡阶段,最终会走向共产主义实现“自由个性”。中国共产党经过将近百年的风雨兼程,使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更要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朝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去。那么当下中国人的发展阶段的表现特征为以“物的依赖”为主要特征的个人阶段,同时又有面向将走向“自由个性”的人的过渡即两者都具备,不可否认在当下的生产力下人类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在第三阶段如何更好地把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更好地实现“自由个性”,对待该时期应有的态度应该是:以“物的依赖”为特征的个人在肯定的基础上在承认的基础上要加以限制,当然不能强制,毕竟不能超越当下的生存条件;对于有自由个性的人,尤其是有这种意识的人極少,要在现实生活中多加重视并加以引导,通过社会提供条件,为自由个性的人创造更多的环境。“自由个性”阶段是人类的必经阶段,也是人的理想阶段,认识和把握好每个阶段在不同的生产力下的不同特征,了解人类的发展历程,能够宏观把握个体当下的发展,从而坚定未来,过好当下。“自由个性”是每个人的“自由个性”,每个人都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当然整个社会都是自觉的状态。因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也是每一个人的“中国梦”,只有每个人都实现了梦想,整个民族的梦想也不远了。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人民出版社,1979.104.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2009.6.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571.

[4] 论马克思的自由个性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4(6)38.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422.

【作者简介】

徐梦洁,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硕士,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