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核心竞争力研究
2019-11-23吕江毅宋建桐
吕江毅 宋建桐
【摘要】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是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供需结构变化的结果,也是高职教育改革以及角色变化所使然,是一种产教融合的新型载体,其对于打破高职院校的封闭办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整体而言,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包括高效的资源整合力、独特的专业集群和高质量毕业生等三个方面。基于产业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要求,要提升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竞争力,就必须要不断推进其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其异质性办学活力;打破校企合作瓶颈,提升自身的内涵发展水平;不断优化资源整合机制,实现产业学院发展的价值增值;拓展其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不断扩展产业学院的价值延伸。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核心竞争力;创新;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9)10-0063-06
201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产教融合的专门性政策文件。在该文件中,国家政策导向首次将产教融合作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体系,要求地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不断推进校企合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几年来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成立了以优势专业或特色专业为载体的产业学院,推动了高职院校的改革进程。
产业学院是一种办学模式,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以及个体的就业创业能力,本世纪初期英国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一个开放性的为全社会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的学习联合体——产业大学。[1]英國的产业大学是世界产业学院发展样本,自此之后,产业学院开始作为产教融合载体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开来。我国高职院校成立产业学院借鉴了英国这一经验,从2010年开始,我国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加快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大规模引进企业进入学校,全面加快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业务标准、生产流程的全面对接,围绕产教融合建立了稳定的校企联合体。[2]这种新型的校企联合体就是产业学院。随着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模式的流行,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也开始纷纷推进多元协同产教融合的校企结合体,加大学校向应用型方向转变。从这个角度看,产业学院是集合了职业性、合作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建立在产学结合基础上的一种高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并成为高职院校办学转型的基本方向。
对我国而言,产业学院是一种新生事物,学界对于产业学院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就当前学界研究看,大部分研究是基础研究,侧重于对产业学院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等浅表层次的探索,较少涉及产业学院内涵发展方式以及发展路径探讨。产业学院作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载体,其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与深度转型,因此明确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要素,以及在此基础上探索其核心竞争力路径,为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一、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产生动因与发展模式(一)产业学院的产生动因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其更具复杂性,受到内外部关系影响更大。高职教育作为一种跨界教育,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等外部因素对其影响较大,其办学标准、办学理念和方式等均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推动了产业学院的诞生。
1.高职教育的人才供需关系由过去的学校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速度,科技进步和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幅度缩短,进而导致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类型等方面更是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传统的由高职院校主导的人才供给向企业主导的市场化供给转变,简而言之,就是人才供给的主动权开始由高职院校的“卖方”市场向企业主导的“买方”市场转变。[3]以前高职院校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办学要求来确立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模式和理念,但现在这些问题已经不受高职院校主导了,开始由企业为代表的市场来决定,否则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无法实现与社会对接。面对人才供求结构的变化,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正视市场、企业的需求,重视产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标准、规格、类型的具体要求,立足于需求侧来变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
2.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角色需求在发生改变
一直以来,高职教育的发展是一种被动式的发展,是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创新已经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而决定创新程度的是人才素质,人才是驱动创新的核心要素。如今,社会产业结构日渐多元化,需要大量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支撑。由此,高职教育发展不能再被动地适应社会,而是应该主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引领社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3.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式在改变
就我国教育管理体制而言,大部分高职院校是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是在政府的规划或命令下实现发展的。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要独立地参与市场竞争。如此,高职院校的发展就无法脱离社会的产业链、创新链。由此,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以及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就无法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多的动力,高职院校需要面对新型产业链为基础的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兼顾内涵、规模与创新,而内涵、创新发展应该成为其主要的发展方式。
4.高职教育需要面临着深层次的改革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其转型升级的多元性、全面性等特征较为凸显。高职教育本身是面对社会产业链的教育类型,这就在客观上要求高职教育必须要进行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服务社会等方面必须实现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全面对接,进而确立一个教育与社会、产学研相互协同的发展机制和体制。
基于上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不再是由办学规模来决定的,而是由人才培养的质量来决定的,也是由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学科来决定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将人才培养深度嵌入到区域产业结构体系中,力求瞄准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不断推进高职院校办学结构改革,最大限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故此,产业学院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新型载体,是能够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突破口。
(二)产业学院的发展模式
产业学院作为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的载体,也是校企合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在发达国家,产业学院发展已经有了成型的模式,比如美国的“合作教育”体系,日本的“产学研”办学模式等等。[4]国外学者对产业学校的产教融合效果有深入的研究。如美国学者霍尔、杰克逊在研究中表明,产业学院实施的产教融合对于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提升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学生毕业后的薪资以及个人发展方面比其他学院的学生更具竞争力。[5]还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对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产业学院具体的产教融合项目进行分析,发现产业学院的产教融合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较大的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失业率。[6]另外,还有学者认为,参与产业学院合作的企业特质、生产过程等因素对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职业提升等方面有积极作用,这些因素也是影响产业学院发展的基本因子。[7]比如在美国“合作教育”体系中,产业学院的产教融合项目范围就在不断扩大,由最初的工程学科开始向教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延伸,已经覆盖了大约50余个学科。就学校范围而言,从最初的州立大学、私立大学开始向社区学院延伸,产业学院推行的产教融合已经得到了政府、学校、企业的大力支持。可以说,基于合作教育的产业学院模式已经覆盖了美国40%的高校和社区学院,为美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
产业学院作为一种能够充分发挥产教融合优势的办学载体,能够成为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模式转型的路径。产业学院的出现打破了高职院校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办学体系,强化了高职教育与社会的联系,进而能够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提供更多的社会、企业拥有的优质资源,实际上就是对传统的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办学模式的一种全面升级。当前,我国很多地方的高职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建立了自己的产业学院,如笔者所在的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就建立了以汽车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学院;福建省的高职院校、地方本科院校与福建省当地的龙头企业联合建立了30多個产业学院,涵盖了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化工等多个行业;江苏理工学院、金陵科技学院等院校也与当地的企业共建了覆盖多个专业的产业学院,为这些学校的发展和转型注入了活力和动力。[8]从当前的发展实践而言,尽管各个学校的产业学院在发展中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但是由于成立的时间不长,办学模式尚不够成熟,产业学院依然是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一种试点方式,实践中存在的行政化色彩浓厚、治理机制不健全以及相关制度供给匮乏的问题依然存在。鉴于此,提升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发展水平,就必须要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明确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进而按照这些基本要素来确立其提升的策略和路径。
二、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核心竞争力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一个组织体能够在市场立足的关键要素。核心竞争力这个概念是源自于上世纪80年代经济学界提出的“企业竞争力理论”,在1990年由哈佛大学的普拉海拉德、海默两位学者提出的。他们主要是从知识的角度来界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积累性的知识体系,是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生产方式的知识。[9]这两位学者对核心竞争力概念的界定,得到了学界普遍认可。按照学界通说,核心竞争力包括以下两个关键要素:第一,能够集合于资源、技术、知识的超强整合能力,能够将长期的积累和学习过程展现在市场竞争中,这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第二,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和标准并不是一个单数,而是融合多种技术、技能的复数标准。因此,结合我国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发展实际情况,产业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要素。
(一)具备高效的资源整合能力
美国学者巴顿在研究核心竞争力的时候,以公司作为例子,在他看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源自于公司自身的创造性技术和创造性工作,与公司经营的业务、范围以及公司规模的大小、体量并没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不能简单将公司核心竞争力理解为公司的技术、人才资本,而是应该将公司技术、管理、价值观等要素进行制度化整合,通过这种整合推进各类要素之间的联系度,进而形成一种知识整合和互补体系,形成一种有别于其他企业的一种知识和技术模型。由此而言,巴顿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制度化、系统化的且可以为其带来市场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10]
普拉海拉德等学者认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体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技能技术配置能力。其中,组织体的战略能力、技术开发能力、治理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等是这些能力的主要因素。组织体系的资源整合能力本身也体现在多个领域和多个层面,比如对组织体内部资产的认定、组织体文化建设、行为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可以表现在对外部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吸收和学习等方面。
产业学院作为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新型组织体系,是对高职院校优质资源和企业、行业优质资源的一种全新整合。产业学院在对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其整合的不仅有优质的知识性资源,更有高效的制度性资源。资源通过组合可以为产业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基础保障,能够激发产业学院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核心竞争要素作用的发挥。因此,产业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与企业、行业建立紧密的合作框架和合作体系,能够在多元主体的参与下实施畅通的协同治理,进而保证其在运转中形成高效的、畅通的管理机制,最终确保能够充分利用社会一切优质资源来支撑产业学院运行。
(二)拥有特色的专业集群
巴顿认为,组织体的技术技能水平、战略管理水平、文化体系等均属于组织体的技术范畴,这种技术范畴包括硬技术和软技术。其中软技术均可以成为组织的核心技术,换言之,组织体具有的独特知识、技术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组织体的核心竞争力。其中软技术最为关键,因为作为软技术的制度、机制等要素是其他组织体无法模仿、无法复制的。美国学者巴尼也认为,组织体的实物资源是容易模仿的,其他的竞争者可以通过构建类似的生产工厂或生产车间来对这些实物资源进行模仿和复制,但是基于团队意识、文化体系、组织程序、制度模式等相关方面的能力就无法复制,因为这些是属于软技术范畴的东西,需要经过一个组织体长期的积累才能形成,但是组织体自身的行为和决策可以对这些软技术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巴尼在研究惠普公司的时候认为,惠普公司之所以能够在同行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就是其具有其他公司不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乃是其具备良好的团队激励机制和跨部门合作机制,这些机制可以渗透到惠普相关产品的生产体系之中。尽管有很多科技公司能够复制惠普的技术,但无法复制惠普公司的文化软技术。
对于我国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并不完全停留在物质层面上,物质层面的硬技术是可以模仿的,甚至是可以超越的。产业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独具特色的专业集群。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的产业学院的专业集群往往能够代表其所在区域产业发展水平和战略需求,往往聚焦的是所在区域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11]可见,特色产业集群本身的发展目标是明确的,发展定位也是清晰的。产业学院特色的产业集群,需要通过人才培养体系体现出来,围绕这些特色的专业集群,与特定的行业企业来共建人才培养体系,保证相关的行业企业能够参与到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全过程。这样一来,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的培养过程就可以实现无缝对接。由此,不仅实现了人才供需信息渠道的畅通,更是优化了产教融合的机制,使得人才培养各个要素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组合,最终使得产业学院的资源、专业、技术等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其核心竞争力才能体现出来。由此看,独具特色的专业集群这种文化软技术,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和无法复制的模仿性,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一般无法实现超越。
(三)拥有高质量的毕业生
市场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检验企业实力和技术水平的裁判者。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市场的认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准。市场最终认可的是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由此看,一个企业或一個组织体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资源整合和文化建设方面,还应该体现在其生产的产品质量方面。换言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一定的平台,需要一定的产品来得以实现。对于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而言也是如此,毕业生就是产业学院生产出来的“产品”,这些“产品”同样是检验其核心竞争力的标准。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主要职能,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科学研究可能稍微弱势一些,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是其核心职能。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最终“产品”应该就是毕业生,毕业生的质量能够充分体现产业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对于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而言,人才培养质量是毋庸置疑的核心竞争力指标。人才培养的质量有以下几个衡量要素:人才规格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吻合度、毕业生自身的满意度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除了人才培养方面,毕业生质量可以作为衡量标准,在产业学院服务社会功能方面,同样可以以毕业生质量为衡量标准,因为产业学院提供的技术服务是直接面向行业企业的,能够实现与行业企业科技项目、技术成果之间的对接。从这些具体的指标而言,可以充分体现产业学院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性,也能够体现其科学研究的成效性。由此可见,高质量的毕业生是衡量产业学院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三、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路径核心竞争力能够为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优势。但要充分发挥其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就必须围绕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其内涵发展水平。
(一)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提升产业学院异质性竞争活力
产业学院之所以能够成为高职院校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型载体,关键就在于产业学院能够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供一种新的体制和机制。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来优化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异质性优势,并将这种异质性优势转化为互补性优势。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的利益共同体,作为一种利益共同体,其本身的治理体系、治理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均是对传统校企合作机制的一种超越,在超越的过程中消解了传统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参与度不足以及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缺陷,保证企业能够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此外,产业学院的体制机制创新,还能够激发双方的异质化因素,减少传统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排异反应,进而将异质化因素转化为互补因素,提升两者融合的活力。要实现产业学院这种全新的校企合作机制,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第一,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需要强化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组织结构、资源配置等问题的顶层设计,突出其与一般教学院系的管理差异,赋予产业学院更多的办学自主权,特别是在课程设置、专业建设、实习实训等方面要增强企业的参与权,提升企业参与的积极性。[12]第二,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来重新设计校企合作的管理体制,构建新型的校企董事会,重新设计高职院校、企业的董事会构成,提升企业在董事会的话语权。而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实施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构建学校与企业联合决策的协同机制和分权制衡机制。第三,通过实施项目制、股份制等合作形式来积极整合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促进优质资源的双向互动,确保企业能够全程参与管理。第四,在高职院校管理体制中,要确保产业学院能够相对独立性,特别是在教学管理、经费使用等方面要适当放权,保证其能够在深化产教融合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打破“引企入教”瓶颈,提升产业学院专业内涵
[6]赵东明,赵景晖.高职校企混合所有制二级产业学院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6(6):45.
[7]胡文龙.论产业学院组织制度创新的逻辑:三链融合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13.
[8]蔡瑞林,徐伟.培养产权:校企共同体产业学院建设的关键[J].現代教育管理,2018(2):90.
[9][美]普拉海拉德,海默.公司的核心能力[J].哈佛商业评论,1990(5):13.
[10]陈国龙.高校产业学院改革试点的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7(12):46.
[11]朱为鸿,彭云飞.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8(2):32.
[12]徐伟,蔡瑞林.交易成本:校企共同体产业学院治理的关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9):46.
[13]李潭.产业学院:校企合作新型路径[J].教育评论,2017(11):29.
[14]马华林,张立燕.基于产业发展理论的高职产业学院专业群发展研究[J].职教通讯,2017(30):26.
Research on the Core Competence of Industrial Colleg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YU Jiang-yi, SONG Jian-tong
(Beiji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 Beijing 100176, China)
【Abstract】The School of Industr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result of the change of supply and demand struc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s in our country. It is also the result of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change of roles. It is a new type of carrier for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which breaks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closed school mode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On the whol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elements of the Industrial Colleg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clude three aspects: efficient resource integration, unique professional clusters and high-quality graduates. Based on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requirements of the Industrial Colleg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ndustrial colleg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reform of its system and mechanism, enhance the vitality of its heterogeneous school, break the bottleneck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enhance its own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level, continuously optimize the resource integration mechanism to realize the value add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college, expand it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erve the society, and continuously expand the value extension of the industrial college.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dustrial colleges; core competitiveness; innovation; value
(编辑/徐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