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创新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探索

2019-11-23曾春水刘秋明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软件工程

曾春水 刘秋明

[摘 要]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资源,以培养多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软件人才为目标,按照企业和领域需求确定培养方向。以行业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形成灵活的课程体系、动态的教学计划,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以及实践能力。本文以地方高校软件工程学院为基础,深入分析了基于校企合作的协同创新模式,探讨了软件工程+网络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该培养模式为地方高校软件工程和通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校企协同创新;软件工程+背景培养模式

近几年,软件行业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渗透到整个经济体系的各个层面。随着软件产业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对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和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1]。如何培养具备行业特色的软件工程人才,已经成为高校软件学院亟待解决的课题。然而,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软件学院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过于单薄,且脱离企业人才需求[2]。这一现状难以满足软件产业高速发展的要求,从而导致产业人力资源的短缺。基于校企协同创新模式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不但实现校企协同创新,而且将行业背景融入高校教学过程。该模式能够充分挖掘企业需求,实现校企资源共享,达到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3]。

一、校企协同创新概述

校企协同创新,指的是通过打破学校和企业创新之间的脱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创新资源及各项相关要素,协同校企优势以释放两方之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因素,从而实现校企深度合作[4-5]。高校培养的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要点的基础上,挖掘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且能延伸至所从事的行业背景中;而创新人格能够催化和激发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的实际操作,是创新得以实现的基本要素。具体创新型人才素质的划分基于软件产业的实际需要,具备多层次、实践性、复合型的特点[6]。

软件行业是当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核心和灵魂[7]。按照企业和行业需求确定培养方向,按照产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形成灵活的课程体系、动态的教学计划;全面加强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各类软件人才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因此,亟须培养兼备行业背景知识的复合型软件人才[8]。“软件工程+网络通信方向”专业的人才培养正是顺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提出的一种全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对目前过细专业划分的一种教学改革,通过“软件工程+背景方向”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培养出具有通信专业背景方向的复合型、应用型软件人才。

二、软件工程+背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尽管在软件工程+背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出了大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但这些软件工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依然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9]:(1)软件工程+背景专业人才培养缺乏完整的体系结构;(2)软件工程+背景专业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3)软件工程+背景專业人才培养规格缺乏标准;(4)复合人才的师资队伍结构水平不足。因此,软件工程+背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7]。针对上述问题,根据社会对软件工程+背景专业人才的需求,本文以江西理工大学软件工程+网络通信背景方向为案例,提出基于校企协同创新下新型软件工程特色实验班级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基于协同创新的软件工程+网络通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1.专业培养目标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软件工程+网络通信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具备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设计和实现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的能力,毕业后能在IT行业、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中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研制的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2.专业培养要求

软件工程+网络通信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软件开发以及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各种开发管理工具,并通过科研实践,积累计算机网络通信行业的从业经验;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工程化的思想来组织、管理、实施大型网络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学生经过四年校企协同创新培养应具备以下知识、能力与素质:(1)掌握软件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知识;(3)具有良好的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5)具有基本的论文写作及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6)具有较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3.主干学科与课程设置

主干学科包括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主要课程包括:

学科基础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概论、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专业核心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工程、操作系统、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接入网技术、光传输网络、NGN技术。

专业选修课程:Linux操作系统、数字图像处理、机器人、EDA、传感器技术、移动通信技术。

4.特色软件工程+网络通信专业实验班选拔机制

校企协同创新实验班学生遴选分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其中笔试成绩占65%,面试成绩占35%。

笔试:笔试卷面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内容及大致比例是:数学占40%,英语占40%,程序设计基础占其他知识20%。笔试命题由校企双方专人负责,笔试时间定于2016年6月18日(周六)9:00—11:00,笔试地点另行通知。

面试:面试总分100分,面试时间5—10分钟/人,面试顺序由抽签决定。面试方式主要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面试命题由校企双方专人负责,面试得分取评委算术平均分(面试评委由校企双方相关人员构成,其中软件学院3人,合作企业2人)。

经笔试和面试后,按“笔试成绩×65%+面试成绩×35%”计算出参加遴选的学生的综合成绩,并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取前40名确定为软件工程+通信背景校企合作实验班的初步人选。

实验班采取“1+2+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第一学年由学院全部负责校内理论课程教学;第二、三学年由学院和企业共同负责校内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教学,其中企业承担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及实践环节主讲工作;第四学年主要由合作企业负责学生毕业实习、顶岗实训、毕业论文指导和推荐就业等工作。

在学校学习期间,校方安排有经验、责任心强的优秀教师优先安排实验班课程教学,同时企业方安排企业高管、优秀技术人员来校授课。企业方课程由企业方根据行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提出,契合最新的技术与案例,较为明显地提升了班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

该“1+2+1”校企合作实验班是目前学校探索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不但可以为学生接受超值教育提供更好的机会,而且可以让学生提前(大约一个月)进入带薪顶岗实习阶段,完成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的转换。

5.特色软件工程+背景专业实验班培养机制

针对软件工程+背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以项目为主体,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结合当前软件工程+背景专业人才就业需求,在工程教学的经验基础上,对该专业实施“基于真实项目的实践教学”即项目驱动式教学,探索培养学生的有效教学模式。

所谓“真实项目”就是由企业提供项目或者学生参加科研比赛研发的项目。一般由1—2位教师明确项目的目标,设计项目内容,指导并监督实施方案。通过以上几个步骤,为基于项目的教学提供了必备的内容。学生在了解项目的目标和内容后,自己选择进行的项目,并且自学相关知识。在课堂听取教师的课堂示例,然后主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项目开发。最后交由企业验收或者比赛组委会评审。通过以上流程,教师和学生以项目为纽带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完成教学过程。

另外,传统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往往局限于纯粹技术能力的学习,培养的学生无法成为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根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要求,培养创新创业型工科人才显得特别紧迫。该培养模式不但探索了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模式,还研究了培养具有项目管理能力的工科大学生的一种新模式。通过在实际项目中进行项目管理的实践活动,培养既有项目管理经验,又有技术开发能力的创新创业型、复合型人才。

为了衡量本课题提出的“项目为主体,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本文提出了一种“形成+终结”学习成效评价机制,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在“自学预习、现场考察、项目验收、总结交流”自主实践四类场景设置与教育目标一致的考核评价观察点;实时反馈学生学习成效,及时发现教与学中问题;持续改进教学要求、引导方法、教学活动、教学条件、激励措施。

四、首届协同创新软件工程+通信背景人才培养效果分析

2014年本校软件工程学院深化校企合作,与中兴通讯联合进行本科人才培养。在2013级学生中通过遴选成立协同创新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班),共计40名学生。四年以来,校企双方落实联合人才培养协议,扎实开展教学工作。主要培养效果总结如下:

1.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依据校企双方签订的联合人才培养协议,双方各自承担在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教学任务。校方各教研室安排有经验、责任心强的优质师资优先安排实验班课程教学。企业方承担的课程安排企业高管、优秀技术人员来校授课。共完成NGN网络技术、Android、无线通信网络、物联网通信技术等12门课程及实训,履约完成率100%。这些课程由企业方根据通信行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提出,契合最新的技术与案例,较为明显地提升了班级学生的项目导向的实践能力。

2.加强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引导

校企双方均为实验班配备一名班主任,校方班主任侧重于校内的日常管理与专业学习的引导,企业方班主任侧重于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和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并进行职业规划的引导。开展了班级文化墙建设、职业规划课、智能水表的设计和智慧停车场等项目。

3.关注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意见反馈

对于本科人才培养实验班新模式的探索,学院高度重视,实验班由学院领导亲自联系班级。给班级配置了便于创新教学的专用教室,班级所在教研室每学期不定期地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听取他们对教学工作和项目开展过程的反馈意见。学生对企业教师的引入普遍表示欢迎,认为授课的内容和方式“更接地气”,契合企业与行业的发展。

4.存在的不足和解决办法

目前企业方的教师授课普遍多采取集中1—2周授课的方式,学生在网络通信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消化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已经要求企业方安排每天的授课不超过6学时。

实验室的硬件条件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高速发展的通信行业,需要进一步跟踪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构建“厚基础,专实践”的课程体系。

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软件工程+背景方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本文以江西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案例,探讨了新形势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建设模式。实践证明,校企协同创新培养软件工程+网络通信专业的人才,需要依托高校和企业师资力量,政府资金支持。充分利用高校、企业和政府三方的资源,开展以项目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实训和创新训练,以满足当前经济形势下软件工程复合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印桂生,董宇欣,韩敏霞等.面向产业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3):247-248.

[2]周丽芳,李伟生,李宇.浅析软件工程专业培养中的开放性思维[J].教育教学论坛,2017,(50):217-218.

[3]马楠,曾玲晖,刘叶.基于协同创新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46-150.

[4]季春艺.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6,(31):115-116.

[5]王春英,张宏国,车楠.基于协同创新的软件学院新型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0):188-189.

[6]冼广铭.基于协同创新的国际化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13).

[7]顾韵华,季赛,吕巍.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相关机制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141-142.

[8]孟祥玉,肖萍萍.企业“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5):28-29.

[9]劉石英,张建勇,张培君.教育与产业相融,学校与企业互动——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产学合作协同培养模式介绍[J].计算机教育,2013,(23):7-19.

责任编辑 周正旺

猜你喜欢

软件工程
基于课程群的软件工程专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软件工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能源中的应用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高职软件工程课程改革研究
软件工程应用型课程建设与实践
应用瀑布模型的MOOC制作方法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质量建设研究 
关于如何创新和完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