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名胜

2019-11-23吕国康

寻根 2019年5期
关键词:潇湘永州柳宗元

吕国康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的遗址

元和七年(812年),韦宙任永州刺史,并修建新堂,柳宗元写了《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并刻石。文中记叙了新堂的选址、景色和落成后宾客相贺的情形,既称赞韦独特的审美眼光,把一块“秽墟”变成了风光优美的休闲观游之处,又歌颂了他的吏治才能和品质。柳在文中还提出了“因其地,全其天,逸其人”的观点,倡导对自然环境施以积极的人工开发和建设,应追求一种“天作地生之状”的至高境界。因本文开头对永州环境作全景式的描述,故容易使人误解新堂建在“郊邑”“秽墟”荒芜之处。古今学者对新堂堂址或泛指,或张冠李戴。

清代林云铭在《古文析义》卷五中说:“此记与诸游记不同。诸游记皆以探奇寻幽得之,而此则得之州治之中郊邑之内者也。故先以郊邑之难唤起,次以永州本有而埋没,韦公除治而出头。历叙一番,俱属正格。”并未指明新堂的具体位置。黄伯荣在《柳宗元永州山水散文鉴赏》中指出:“新堂现已荡然无存,其遗址据考证,在永州古城东山南麓。”翟满桂在《柳宗元永州事迹与诗文考论》中说:“根据文中描述,韦使君所建新堂的位置,应当在永州古城东山的南边,龙兴寺的东边,大致就是今零陵师范和永州三中一带的地方。当时的这一片,尽管有山、有泉、有石、茂树、嘉葩,因与奥草、土涂、蛇鼠、恶木、毒卉纠集一处,成了荒芜之地。韦公来后发现了这个问题,便安排加以整理……然后在其间建造厅堂,作为观赏游览休憩所在。”翟文所指实为《零陵三亭记》中三亭所在地,刘继源在《〈零陵三亭记〉遗址考》中作了详考,言之有理,确切可信。

那么,新堂的遗址究竟在何处呢?永州地方志有明确的记载。明洪武《永州府志》卷二“衙门沿革”载:“永州府治在子城门之东北,创自汉唐,其来久矣。前为仪门,中为设厅,左右为廊,列为吏舍。厅之东为经历司,西为推官厅,又西为通判厅。设厅之后为新堂,乃唐刺史韦侯所建,柳子厚为之记。”“堂之后为九嶷阁,乃□□□侯所建。远眺俯瞻,雄冠一州。阁之后……为万石亭,柳子厚为记焉。”可知,新堂建在府衙后,万石亭也在府衙后。元和十年(815年),永州刺史崔能在万石山修亭,柳宗元作《永州崔中丞萬石亭记》,并刻碑以作纪念。柳记云:“御史中丞清河崔公来莅永州。间日登城北墉,临于荒野……见怪石特出,度其下必有殊胜……步自西门,以求其圩。绵谷跨溪,皆大石林立……乃立游亭,以宅阙中。直亭之西,在若掖分,可以眺望。其上青壁斗绝,沉于渊源,莫穷其极。自下而望,则合乎攒峦,与山无穷。”明洪武《永州府志》卷六“亭台”载:“府城万石亭在府治后,今存其址。”零陵古城始建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是年,汉武帝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在此筑城。东汉建武元年(25年)移零陵郡治于泉陵。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零陵郡,置永州总管府,改泉陵县为零陵县。从此,永州、零陵成为一地二名,常交替使用。东汉,在泉陵城的基址上自南扩展而成郡城。唐代,永州府城是以东山、千秋岭、万石山为重要地理坐标,主要建筑坐落在三山之间。万石山即柳文中的“北墉”,与东山一样为天然屏障。南宋诗人范成大游永州,在《骖鸾录》中记载:“癸巳岁(1173年)二月二十日行群山间,时有青石如雕锼者,丛卧道旁,盖入零陵界焉。晚宿旧光华馆。郡治在山坡上,山骨多奇石。登新堂及万石亭,皆柳子之旧。新堂之后,群石满地,或卧或立,沼水浸碧,荷乱生石岩间。”可知,永州府衙门、新堂在一块,地方志的记载线索清晰,一脉相承。元初,“以万石亭为禁钟楼,撤新堂而增广之”。“至正戊子(1348年),同知野先海涯重修新堂,改为忠恕堂,教授黄雷孙为之记。乙巳岁(1365年)平章兰公改其扁为‘中和焉。”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又于忠恕堂后,鼎创堂屋一所,扁曰‘正心。堂后为知府宅焉。”(明洪武《永州府志》卷二“衙门沿革”)新堂(忠恕堂)已成为府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代,万石亭已不复存在,明洪武《永州府志》载:“府城万石亭,在府治后,今存其址”。到了清代,新堂、忠恕堂也不复存在。康熙九年《永州府志》卷三“宫室”载“新堂在府治内,唐刺史韦宙建。今废”,“忠恕堂在府治内。今废”。但是,从唐宋至明清,在府衙之后的万石山一直开辟为风景名胜处。宋真宗天禧初,王羽做郡守,重新整治,“其时柳碑尚存,属欧阳修为诗勒山石”。欧诗为《永州万石亭寄知永州王顾》,诗中有“天于生子厚,禀予独艰哉”“投以空旷地,纵横放天才”“我亦奇子厚,开编每徘徊”等评价柳宗元的佳句。南宋绍兴初年,熊叔雅为永州郡守,于万石山修建竞秀堂,时汪藻贬居永州,常游其地,写下《次零陵太守竞秀堂诗四首》,为永州山水增色不少。绍兴二十五年乙亥(1155年),永州府知州军事彭合将万石山更名为环翠山。时张浚谪居永州,曾游其地,并题名刻碑,文中有“观景物之胜,俟月上而返,浚子、机、杓,孙炎、默从行。绍兴乙亥端午后六月浚题”(宗稷辰:《留云庵金石审》)。明朝丁懋儒做永州知府时,曾在其地浚池建亭。到了清朝,郡守环山为垣,作署后圃。乾隆时,王宸做永州知府,认为林壑之胜,当与人民同乐,于是撤去垣墙,在署后西岗建亭,以资城中士民登眺,“但山石多摧残,碧沼涸竭。惟林木阴森,多数百年物,夏日常就树,选石序饮,日色不到,清风自生,一城之胜要,无过是者”。

零陵古城自东汉设郡至1997年,郡(府)、专区、县(市)均同城,城址始终没有迁移。根据《清代零陵县城厢略图》,府正街(今人民路)北面,从东至西依次是府署、三府署、考棚,基本上保存了唐宋以后的格局,县署仍在南门城内。1987年4月,在城内扩修潇水路,在市人民医院(现四医院地址)北侧挖掘出《上湖南分守道题名》巨碑。此碑载有自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至清顺治八年(1651年)之间的104年里,历任上湖南分守道的道员名单,字迹清晰。隆庆《永州府志》卷八载“府治西曰分守上湖南道”,也可佐证永州府治的位置在“分守上湖南道”东,实际上两处相邻,互为左右。“三府署”即“分守上湖南道”原址。

永州府衙的中心位置在今人民路永州市工商银行宿舍区,明代的发珍井仍在。至于万石山及万石亭,经刘继源先生考证,在《〈柳宗元永州行迹考释〉质疑》文中认为:“唐永州城较明清窄。城之北墉大致今东风大桥下游,道士岭(前进街)一带往东延伸至东山。这里绵谷谷一大片石林,为万石山。万石亭应位于濒临潇水东岸之岩崖上。位于四医院原职工宿舍(潇水路北面的宿舍),靠近潇水东岸,其北(北指“青壁斗绝”)即原总工会后院岩崖处。”(《柳宗元研究》第6期)柳宗元笔下的新堂遗址就在府衙之后,万石山脚下,在唐代属城中近北,目前属零陵古城的核心区域。

“铁炉步”与老埠头

“铁炉步”是唐代永州城北潇水河畔一个停靠船只的码头。因曾有铁匠在此打造铁器而得名。柳宗元到来时,铁匠已“人去炉毁”不知多少年,但铁炉步之名未改。柳题发挥,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依恃世袭特权、祖宗门第名望所造成的“不肖者居上”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作者蔑视旧的传统势力和传统说教的思想。柳文说“江之浒凡舟可縻而上下者为步”,“永州北郭有步。余乘舟来,居九年,往来求其所以为铁炉者无有”。步,今作埠,就是泊舟之码头。刘继源在分析柳文《送薛存义序》时,涉及该文的写作地址:“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之浒,饮食之。”他认为,“江”指永州城濒临的潇水,“浒”指水边地,或水涯。这里应指水运码头,而且是当时永州水运最重要的码头。经过一番考证,刘老认为古潇湘门唐代臨近刺史衙门后墙。柳宗元当年贬永沿湘江上溯,正是从州城北廓江之浒登岸的。这个码头那时名铁炉步。柳为薛存义饯行之“江之浒”即州城北郭之铁炉步,亦即今之潇湘门码头。说柳宗元潇湘门码头为薛饯行,可能性比较大,但认为潇湘门码头即铁炉步,这就值得商榷了。

近阅康熙七年知县李如芳始修、嘉庆十五年知县武占熊重修的《零陵县志》,嘉庆二十二年知县宗霈补修的《零志补零》,喜得宗绩辰《舟行湘口悟得铁炉步旧迹》诗,从诗题便得知铁炉步在潇湘二水汇合处之湘口,即老埠头。宗绩辰(1792-1867)又作宗稷辰,字涤甫,浙江会稽人。其父沛正,曾任零陵知县。绩辰从小随父在零陵生活,自称“十三年潇上寓客”,把零陵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他于道光元年考中举人,即主讲永州群玉、濂溪书院,后主修道光《永州府志》,为当时湖南各府府志最完备之作。他在诗中简述寻访铁炉步的经过,“潇湘水口泊处俗称老埠(俗音步),旧传芦埠头”,并询问当地百姓,了解缘由。因为有人为交官租而到洲上采集芦苇一类的蓼荻,故这里叫芦埠。后从事冶炼的人来到这里置炉铸造,“兵农工匠一切器,刀剑斧凿钲”,既打制刀剑、斧凿,又制作镰刀等农具以及乐器等。可知这里是热闹非凡的工场,遂得名铁炉步。因时过境迁,“可惜胜地变成冷村落,令人徒想风月江天楼”。诗人自注“江天一阁,范忠宣公书额在湘口,今废久矣”。铁炉步像范纯仁题匾的湘口馆一样,已不复存在,徒有虚名使人真假难辨。何绍基写过《老步头》诗,开头两句是“古树平坡老步头,潇川于此会湘流”。这可以印证宗绩辰所说,老埠头在潇湘二水汇合之处。千古之谜,终于破解,使人恍然大悟。至于柳宗元当年来永州,是从老埠头上岸还是在潇湘门码头下船,尚需作进一步的探讨。

猜你喜欢

潇湘永州柳宗元
永州的雪
人间最美是潇湘
零陵区:“两考”工作平稳顺利
江雪
李晖赴东航对接航线迎来突破性进展
小小潇湘上学记
江雪
不到潇湘岂有情
试谈“潇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