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何其芳在诗歌中的自我意识觉醒
2019-11-23姜晓晨
姜晓晨
摘 要:文章以1938年为时间节点探讨了何其芳诗风的转变。何其芳前期的诗集多以“小我”为出发点,以爱情为主题抒发个人对爱情的憧憬、受挫后的忧郁及感伤,表现了诗人敏感细腻的内心世界。但人一定是历史性的存在,随着历史的变革、个人的成长,诗人作品中的意象、思想情感一定会受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1938年何其芳到达延安后其诗歌创作风格发生了变化,一种“大我”的意识觉醒,形成了和前期不同的朴实明朗、具有浓烈爱国色彩的诗歌风格。
关键词:何其芳;唯美意象;“小我”;“大我”;爱国情怀
大部分读者更喜欢何其芳前期的诗集,认为他前期的诗集更具有文学价值,感情更纯粹更真挚,诗歌有着穿透时代的艺术光芒和理论价值①。但是从存在即合理的角度看何其芳后期的转型是有历史原因的,并且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何其芳的诗鼓舞了一批有志向的爱国青年。
一、何其芳的生平经历
(一)发表过的作品
诗人何其芳出生于1912年。1930年在《新月》第 3 卷第 1 期上发表了短篇小说《摸秋》。次年转读北京大学哲学系,与杨吉甫创办文学刊物《红砂碛》。1932年发表诗歌《季候病》《有忆》。1935年何其芳任教于天津南开中学,在经历了“一二·九”运动之后于1936年出版《汉目集》。1945 年8月在重庆出版《星火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其芳转向了文艺评论领域,由其妻子整理出版了《何其芳诗稿》。
(二)家人眼中的何其芳
何其芳的儿子说,何老师自幼热爱文学,毕生投身于文学事业。“家父对于常人很看中的名利以及地位不屑一顾。朴素和节俭是他生活的主旋律,比如衣着,基本都是蓝布制服配搭黑布鞋,远离烟酒,更别说到哪里娱乐了。而且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除去必要的休息时间,剩下的是开不完的会以及写不完的文章……”何老师65 岁就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家人。但是何其芳老師的作品、作品中传达的精神、何老师为人处世以及在文中体现出的高尚的品德,永远留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何老师对人们为人处世以及后来的工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是为人们指明前进道路的灯塔。
二、纯诗中的“小我”意识
在《预言》《季候病》《脚步》等何其芳早期的诗歌中大多有这样的共同特点:在一首诗中同时存在对爱情的美好幻想以及在诗的结尾似乎看透现实产生犹豫、寂寥、悲凄的情绪这两种矛盾交织的情感。早期诗人从个体的“小我”意识抒发为目的,细腻地刻画了情窦初开的少年躁动、寂寞的内心情绪。
(一)个人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诗人是在20岁左右这个自我意识刚刚觉醒的年纪写成《预言》《季候病》《秋天》这样抒发真感情的、能引起青年人共鸣的爱情诗。抓住月、花、梦、绿杨、羊群、燕子、星空、萤火虫等意象,运用生动细腻的语言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与诗人同喜乐,共哀伤。
所有语言的外在形式是被诗人所用的,但内在情感更是诗人写出如“你的脚步常低响在我的记忆中,在我深思的心上踏起甜蜜的凄动”这样动人诗句的原因所在。
1.情感的自然流露
何其芳在1931年创作出《预言》这首诗。这首诗一共有6个章节,纵观全诗没有刻意描写“年轻的神”这一形象,而是运用了一些在刹那间闪出光芒、直抵心灵的语言,淡淡的哀怨中透出了一些欢快的色彩。如:“你一定来自那温郁的南方!告诉我那里的月色,那里的日光!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燕子是怎样痴恋着绿杨!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诗歌中没有意象与意象之间的连接,“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连通构成一种柔婉的朦胧美,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也暗合了诗人一段珍贵的感情经历。这是何其芳爱情诗结出的一颗美丽果实。
2.细节的刻画,多种意向的叠加
如:“但是谁的一角轻扬的裙衣,我郁郁的梦魂日夜萦系?谁的流盼的黑睛像收女的铃声呼唤着驯服的羊群,我可怜的心?”一角轻扬的裙衣、流盼的黑睛,作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些细微的意象特征,引起读者的心理共鸣。各种意象的叠加也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如:“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还是从稷稷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白鸽、羽翅、鹦鹉、红嘴、芦笛、流水、手、目光这些意象组合成一幅美好的画面,在读者心中一笔一笔描画出欢乐的形态也表现了重重叠叠的情感状态。
3.语言雕琢华丽,多用比喻等修辞
如:“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阴?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铃声?”诗中的意象不仅华丽典雅,色彩绚丽,而且将抽象的欢乐转化为声音可闻、光亮可见的实体。关于这点何其芳说:“我不是从一个概念的闪动去寻找它的形体,浮现在我心灵里的原来就是一些颜色、一些图案。”②又如:“谁的流盼的黑睛像收女的铃声,呼唤着驯服的羊群,我可怜的心?”黑睛像铃声运用了同感的手法,表达男女互相吸引的恋情。
(二)愈加强烈的忧郁感伤(以《送葬》为例)
“燃在静寂中的白蜡烛,是从我胸间压出的叹息。这是送葬的时代。我再不歌唱爱情,像夏天的蝉歌唱太阳。”诗人1936年于山东师范任教时完成这首诗的创作。在这一时期诗人发出反抗的呼声,表达出诗人对旧社会的憎恶与诅咒,对光明与新生的追求,反思腐朽落寞的情状与百姓安危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是对自己遭遇的感慨:“这是冬天。在长长的送葬的行列间,我埋葬我自己。”
三、在时代的呼唤中觉醒
1937年抗日战争打响,何其芳回到家乡任教并积极创办刊物,撰文宣传抗日。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大背景下,何其芳主张文学要与抗战紧密结合,他说:“我们相信脱离了人生,脱离了时代,脱离了为这民族的自由而战斗,而死伤,而受着苦难的群众,无论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都不会伟大起来。”③这表明了何其芳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的创作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