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乐教学领域中的“三元协同式”概念内涵解析
2019-11-23李炳帅
李炳帅
摘 要:管乐教学在中国高校中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时间,面对当代音乐发展和审美新需求,教学体制不免与实践领域出现了些许分歧。为避免保守的教学体制耽误学生的发展,必须适时做出调整和改革。我们拟尝试以“三元协同式”发展模式代替陈旧保守的教学系统,形成交响化、民族化、时尚化之间的互通互联,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使管乐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
关键词:高校;管乐教学;“三元协同式”
注:本文系湖南科技学院教改立项课题“面向当代艺术审美的高校管乐‘三元协同式教学改革方案研究”(XKYJ201812)。
在新世纪高校音乐招生规模与教学质量大幅提升,中国的高等音乐专业教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众多专业设置之中,管乐教学分支无论是开设数量还是教学深度,均处于相对初始发展阶段。原因在于管乐的教学普及与师资力量还不及声乐、舞蹈、钢琴、小提琴等门类。但通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在综合类院校的音乐学科中,管乐已经逐步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专业设置,并在最近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形成了良性循环。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学体制改革在十多年时间里紧张缓慢;另一方面,社会大众对管乐表演提出了与日俱增的审美新要求。因此,在教学领域中必须应时而变,谋求新的突破和质的飞跃。“三元协同式”的教学理念是根据内外发展动力和需求所提出的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设想,希望能够盘活相对保守的教育现状,提升教育品质,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一、“三元协同式”教学理念提出的背景
与基本概念范畴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日益强盛,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带动下,社会大众对高雅艺术的欣赏需求不断增强。各地的古典音乐演出市场形成了井喷之势,无论是歌剧、交响乐,还是芭蕾舞、音乐剧等,都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与此同时,民众对古典音乐知识的逐渐了解,也使其从相对封闭和保守的观念中解脱出来,开始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
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内高等教育中对于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也在大步向前,每年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进入高等学府,也有相当数量的人才完成深造走向社会。就管乐专业来说,每年毕业的人才不断增加,增长之势也促使音乐表演市场不断蓬勃发展。但量变的增加并未促成短时间内从意识到态度、技术层面的质变,尤其在管乐专业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学内容的设置与目标的设定,和演奏领域的发展动向之间存在着不小的代沟,并造成了教育领域与应用领域的脱节。一方面,高等教育的管乐人才培养仍遵循着几十年前西方的教育体制和教材布局,单元性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的创造力和灵活性受到了很大的禁锢;另一方面,渐行渐远的表演领域除了涉足古典音乐,还在现代原创音乐领域中不断拓展。于是,便形成了交响乐团中的管乐编制人才匮乏,大量高校毕业人才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教学与实践领域的差异性和错层严重影响了人才质量,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教育过剩。为此,必须从教育领域尽快着手改变现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方式提升教学成果。
“三元协同式”教学理念的基本概念是:转变现行的老套教学理念,通过全新的教学体制,形成管乐教学面向交响化、民族化、时尚化的改变,在新的教学系统中侧重这三个重点元素的独立性与互动性,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全面提升,培养出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三元协同式”教学理念兼顾了古典音乐领域的内敛与传统继承,同时也保障了中国管乐教学服务于中国大众,并提倡面向现代音乐欣赏审美观,促进管乐教学与社会文化发展齐头并进。对于管乐教学来说,不应拘泥于传统教材的限制,应重视社会需求,具有针对性地做出调整与改变,这不仅会使教学效率显著提升,也会使社会大众感受到管乐音声不同凡响的魅力。
二、“三元协同式”教学模式中的“三元”解读
在目前的教学体制中,教学理念和目标的设置往往呈现出单一或散乱的状态。所谓单一,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规划比较模糊,是出于宏观角度的育人成才,并没有清晰明确的定向培养规划,缺乏因材施教或量体裁衣的教学目标设置。或者在目标设置时缺乏连贯性,导致事与愿违,不能够达成良好的培养效果。所谓散乱,特指每个学期或阶段的培养目标不具备互动性或连接性,盲目渲染教学成果,导致许多重要的教学内容被遗漏或忽视,没有形成全面的人才培养计划。造成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和挤压,教学思维受到牵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比如生源水平、课时保障、师资能力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此,我们挑选了管乐教学中最应突出的交响化、民族化、时尚化作为“三元”,将其有机植入到教学环节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谋求与现代应用领域和审美领域的完美衔接。
交响化是管乐教学的根本。管乐器组在西方音乐形态中的主要功能便是在交响乐中提供一种具有金属音响效果的声音特质。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发展演变中,虽然管乐器组也可以形成独奏或重奏等组成形态,但其主要功能和最具性格的声音特质仍体现在交响乐的音响环境中。在现代教学体系中,管乐和弦乐、打击乐、木管乐等被分门别类地安排在不同的专业设置中,从专业技能的训练来说,这样的划分方式无可厚非,但其來源和最终归宿仍是以交响乐为参照物,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而言,也很大程度上依附于乐队中的配合。为此,我们提出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本能力之后,必须将其引入到交响乐环境中进行实景模拟训练,使其更深层地理解管乐的演奏、功用、表现方式,回归到管乐器组设置的本源层面。
民族化是管乐教学与中国实际情况相互结合的重要体现。中国的音乐归根到底是为中国大众服务的,而中国人最重要的音乐情结在于对传统音声和民族特有旋律的准确感知。且不说古代在琵琶和胡琴的民族化改造中获得的巨大成功,即便在现代音乐创作中,钢琴和小提琴等乐器的中国作品创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当代中国音乐人的创作中,管乐在独奏乐曲、练习曲、重奏作品、交响乐作品等方面均取得了许多突破创新。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培养学生对于中国音乐风格的准确把控,加入更多的中国作品元素,这不仅有助于教学过程中的民族化精神培养,也有益于学生日后的发展。
时尚化是對当代音乐艺术发展的进步性理解,是对管乐音乐创作与管乐欣赏审美的反哺。古典音乐曲高和寡,在当代文化中,管乐自身的发展除了在古典音乐领域的深耕细作,也在朝着时尚化随着流行风潮不断前进。因此,管乐技术技巧的训练也需要审时度势,研判音乐发展的最新动向,融入具有现代精神的音乐风格,使学生熟悉并理解管乐作品创作的多元性,将教学内容面向时代,面向未来。
新教学设想中的“三元”分别涉及古今中外的不同层面,既保持了管乐作品的历史渊源,同时也体现出民族情结和对现代音乐发展动向的冷静思考。管乐教学的未来发展必须摆脱单一陈旧的模式,寻找新的突破口,觅得新的发展契机。
三、“三元协同式”教学模式中的“协同”问题
新教学模式中的交响化、民族化、时尚化分属于不同的风格领域,在结合过程中需要找到相互之间关联的纽带。面对不同层面的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必然要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布。
首先,管乐教学的基本功训练是基础,没有基本技术技巧的能力培养,风格差异是无从谈起的。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对于传统管乐教学方式需要一定程度的保留,在古典音乐教材中寻求素材,获得良好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将交响化概念融入其中,使学生真正从中受益,理解管乐器组在交响乐队编制中的身份定位,并以交响乐的思维方式来表现管乐音色,学习技术技能。
其次,在学习进入到正轨之后,对于中国原创作品和管乐改编作品的学习和驾驭进入到了新的阶段,此时应适时介入民族化风格的音乐作品内容。在古典音乐技术技巧作为支撑的前提条件下,必须在管乐教学中引入更多的民族化音乐语言,尤其是具有协作性的重奏和民族室内乐风格作品的引入,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拓宽视野,还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机调配交响化与民族化的关联性。
最后,对于现代音乐风格的把控是教学后段的重要内容。有了对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双重认知,学生可以在不丢弃传统的基础上对现代音乐风格有力驾驭,并形成技术与创作的并驾齐驱,在演奏和创新领域得到双重发展机会,更好地适应未来演奏和工作环境的需要。
管乐教学中的“三元协同式”教学模式是针对目前教学体制和音乐发展所设定的全新改革方式。不仅要在学习过程中将这些理念有机融入,还需要做到因材施教,活学活用。管乐教学的新路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摸索和思考,也有许多未知的因素出现在实践过程中。但从管乐教学的长远目标来看,改变势在必行,这也是对学生职业前景最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彭锋.美学的意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6.
[2]林华,叶思敏.复调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128.
[3]黄祖禧.和声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03-211.
[4]李嘉.20世纪音乐创作的同构思维及其应用[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318.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