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探析

2019-11-23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墩头镇仇湖小学

小学时代 2019年16期
关键词:小数点数学计算小数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墩头镇仇湖小学 孙 莉

部分教师对什么是计算教学还不甚明白,以为计算教学就是教学生怎么计算,导致学生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计算教学不仅仅只是教学生计算方法的,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不仅要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还要让学生能够理解计算的算理。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教学策略进行探析:可以利用几何直观的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计算问题,可以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解决计算问题,可以利用算理算法的融合解决计算问题,还可以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解决计算问题。

一、利用几何直观的方法解决计算问题

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一直是广大教师所推崇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可以赋予数值一定的意义,赋予算式一定的含义,再结合图形特征解决计算问题,有利于学生对算式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算理,并快速地进行计算。利用几何直观解决计算问题是数学的基本思想之一。 在教学“小数乘法”一课时,教师借助了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的计算关系来导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课前,教师先让学生看图计算3×2=?(在图中显示一个长为3 厘米,宽为2 厘米的长方形)(如图1)。

图1

图2

学生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很快便能数出答案是6,在学生计算出6 平方厘米后,教师把长方形的长改成了2 厘米,宽改成了1.5 厘米(如图2)。

计算2×1.5=?这是一道整数乘以小数的题目,学生依然可以利用数方格的方法解决计算问题,下面的两个格合并起来是一个,上面有两个格,所以一共是三个格,也就是2×1.5=3。像这样把计算的数据用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再将计算问题转化成数方格的问题,能够赋予抽象的数字于具体的含义,从而更好地解决计算问题。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利用数方格的方式来教导学生利用几何图形解决一些简单的小数乘法问题。其实,利用数格子的方法很多时候不能帮助学生精确计算出结果,但是可以在估算和推理上帮助学生,使学生对计算结果的出现做到“心中有数”。

二、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解决计算问题

小学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新知识的产生往往会以旧知识为起点。在小数数学计算教学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就要联系整数加减运算,学习小数的乘法就要和整数的乘法进行对比联系等等。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新知识的认知难点,更从容地掌握新知识。 在教学“小数乘法练习课”时,教师把下面3 道题放在了一起,让学生边比较边计算:2.3×12,2.3×1.2,2.3×0.12。学生分组计算后,教师出示正确的列竖式计算答案。并问道:“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发现:如果去掉这三道题中的小数点,三道题就都变成了一道整数乘法23×12。对于23×12 这样的整数乘法,学生并不陌生,学生表示:“23×12 就像替身一样,替其他有小数点的算式先算出乘积,再点上小数点就是小数乘法的结果了。”学生通过观察将小数乘法和已经学过的整数乘法进行了对比联系,将小数乘法问题分解成两个问题来解决,第一个是整数乘法问题,第二个是小数点的位置问题。整数乘法学生都已经熟悉了,那么,小数乘法的计算难点就变成了小数点应该怎样点的问题了,这也是小数乘法中需要学生掌握的新知识。

在上述教学中,小学数学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的基础上,安排小数乘法的教学,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整数乘法计算算理的基础上,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快速地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三、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解决计算问题

转化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中极其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之一。特别是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教学生算、算、算,更应侧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让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将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解决。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数学运算方法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样的案例有很多,比如学生在解决复杂的连减问题时,可以将问题转化成除法运算来解决。 在教学“除法”时,为体现除法运算的必要性,教师安排这样的一道练习题:“从300 里连续减去5,减多少次结果等于0?”起初,有学生一个一个地去减,要减很久,也有个别学生很快就算出结果。教师提醒学生:“能否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来简化计算呢?”学生思考后,教师让快速答出题目的学生说出他是怎么做到的,“我把问题转化成300÷5 进行计算。因为问我们‘从300 里连续减去5,减多少次结果等于0?’其实就是问我们‘300 里面有几个5’,所以可以用除法来计算,不用一个一个地去减,就能很快计算出结果。”这位同学其实就是利用了转化的数学思维,将连续减的问题简单化,转化成了解决一道除法算式的问题。在计算教学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教师要留心观察,用心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式。

在上述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一个一个连减的不便和将连减问题转化成除法问题来解决形成鲜明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转化”运算方法的作用,体验到“转化”在数学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四、利用生活实际的联系解决计算问题

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能在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既如此,教师自然也可以多多利用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来解决计算问题。比如关于小数加法中为什么要满足小数点对齐的问题,教师对该运算方法的讲授不能只停留在“方法”的层面上,还要让学生知道其“道理”,要让学生通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理解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而不是“末尾对齐”,这是一个难点,学生很容易犯错。 在教学“小数加法竖式计算”的过程中,教师提出列竖式计算“0.52+0.3”的时候,能不能3 和2相加?为什么呢?此时,一部分学生能够从计数单位的角度来回答问题:0.3 中的3 表示3 个0.1,而0.52 中的2 表示2 个0.01,3 和2 的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得到的5 没有道理。这时,教师假装没有听懂:“不明白,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吗?”“例如去超市买东西,一件东西0.52 元,另一件东西只要0.3 元,要想知道一共要多少元,只要计算0.52+0.3 就可以了。其中0.52 就表示5 角2 分,0.3 表示3 角,这里要将5 角和3 角相加,用2 分加3 角就没有道理了。”这个学生用超市买东西付钱这一生活情境,通过单位的一一对应关系,来帮助大家理解“为什么要保证小数点对齐”。

在上述教学中,学生用简单的生活案例,使抽象的算理变得具体而形象了。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对学生而言,最困难的就是算理的理解,如果教师能够将一些难以说明白的计算算理通过学生身边的生活案例来解释,将会有意外收获。

总之,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计算的结果与方法,更应该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而不是为了‘算’而‘算’。

猜你喜欢

小数点数学计算小数
多措并举,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小数加减“四不忘”
试析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计算教学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低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小数点移到哪去了
超级小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