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大水缸” 筑城水安全
2019-11-23邓涛
文_邓涛
盛夏,阳光照耀下的百花湖,向世人展示着其隽秀、迷人的姿彩。著名作家金庸先生曾感叹:“如此湖山天下无,天然胜景百花湖。”
百花湖与红枫湖、阿哈水库三处水源地,承担着贵阳市中心城区70%以上的居民用水供给任务,被视为当地“三口水缸”之一。
饮用水安全是人民生活的一条底线。水源地环境质量,是保障老百姓喝上放心水、健康水的第一道关卡,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4年前,这里却曾受到煤矿废水污染的威胁。
在距离百花湖两百米不到的地方有一座废弃已久的煤矿——石硐煤矿。石硐煤矿过去曾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在上世纪90年代,却因资源逐渐枯竭最终关停。
由于长期开采存在多处进水口,再加上多处矿洞未经封闭,每逢降雨,在雨水淋溶作用下,经废弃井口排出的大量高浓度的铁锰酸性矿井废水,在流经之处形成了黄褐色的铁离子氧化沉积物,废水散发出一股浓烈的铁锈味,缓缓漫过路面,浸入田间地头,在百花湖旁形成了一个水体呈黄色的大池塘后流入百花湖,对饮用水源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2015年,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注意到这一情况,并多次组织四川大学、贵州大学、南京中科水治理股份有限公司对煤矿进行了调研。
2016年6月,石硐废弃煤矿矿区水质监测数据显示,矿井自流水为弱酸性,硫酸根、Ca2+、Mg2+含量较高,水的总硬度高,同时铁含量严重超标,相对于集中式饮用地表水源地标准限值,超标数百倍,不能灌溉和饮用。
贵阳市百花湖风光秀丽。(曹经建 / 摄)
为切实消除石硐废弃煤矿对百花湖饮用水源的污染,保障水质安全,在进行水质检测等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组织有关单位于2016年7月编制完成了《贵阳市百花湖石硐废弃煤矿治理提升改造工程实施方案》,以被动处理、净化水质为重点,对原有废水污染治理系统进行提升改造,对失效部分进行清理,并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对工艺流程进行全面优化,使系统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对石硐废弃煤矿废水进行有效治理的目标。
2017年5月,贵阳市百花湖石硐废弃煤矿治理提升改造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工程内容主要包括功能引水渠构建工程、复氧反应区构建工程、人工湿地构建工程、山水拦截工程。其中,功能引水渠构建工程修建功能引水渠110米,功能引水渠由引水管渠与调节反应池组成;复氧反应区构建工程结合原工程对原有设施进行改造,构建复氧反应区1000平方米;人工湿地构建工程建设垂直流人工湿地1300平方米;山水拦截工程修建150米截水沟。2017年9月7日,工程完工。
现场的治理区域分为6个单元,分片区对废水进行治理,用投加的碳酸盐岩中和煤“锈水”的酸度,并对相关污染物进行过滤。在1—3个单元里,水体颜色逐渐由浑浊的橙红色“锈水”开始变淡。同时,反应池中还增添了一些填料,用于吸附废水中的杂质。而4—6个单元里,水体愈变愈清。再经过人工湿地进一步处理后流入草塘。
两年时间里,该项治理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根据2018年9月第三方水质监测数据显示,石硐煤矿治理工程出水pH为7.16,铁、锰均未检出。
随着矿井出水水质得到持续改善,曾经的污水塘逐渐由黄变清……石硐煤矿污染治理不仅消除了矿井废水对百花湖饮用水源的严重威胁,也守护了贵阳市的“大水缸”,守护了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