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大水缸”治理背后的“三本账”
2019-06-14张恒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张恒
坚守“保护”与“发展”两条底线,一手抓生态保护、污染治理,一手抓山区都市生态型现代高效农业新发展,清镇市坚守“保护”与“发展”两条底线,把“三本账”算得清清楚楚。
碧波荡漾的湖面,暖暖的春风拂过,不时有鸟儿飞翔嬉戏;两岸连绵的青山环抱,山水相依、浑然一体……在清镇市南郊的红枫湖畔,一幅迷人的山水画卷在记者眼前铺展开来。
作为贵阳市重要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之一,红枫湖被称为“大水缸”。多年来,为了保护好饮用水源地水质,贵阳市累计投入54.5亿元用于红枫湖及下游百花湖生态治理,其中清镇市级财政投入达32.86亿元,而2018年清镇市财政总收入仅为36.54亿元。
为什么要如此大手笔地投入红枫湖生态治理?经过实地采访调查,记者发现,这与当地坚守“保护”与“发展”两条底线分不开,一手抓生态保护、污染治理,一手抓山区都市生态型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和技术路径,清镇市把政治、生态、发展“三本账”算得清清楚楚。
算“政治账”政治担当守好“大水缸”
红枫湖是乌江上游支流猫跳河筑坝形成的人工湖,最初功能主要是工农业用水和发电。上世纪80年代,红枫湖被确立为国家4A级景区,独特的湖光山色美景带动了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也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为进一步守住生态环境底线,2007年贵阳组建两湖一库管理局,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对包括红枫湖在内的“三口水缸”进行综合治理。2010年,新修订的《贵州省红枫湖百花湖水资源环境保护条例》强调要“首先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适当兼顾农业用水,逐步减少工业用水”。至此,红枫湖被定位为贵阳市重要饮用水源地。
“红枫湖这‘湖’水非常重要,不仅是守住两条底线的现实需要,更是一项庄严的政治责任。”清镇市生态文明建设局副局长袁志东说,红枫湖不仅是400万贵阳市民的“大水缸”,还是贵阳生态景观廊道相贯通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乌江流域水环境安全的一份子,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红枫湖。
那么,怎样确保一湖清水送贵阳?清镇市谋而后动,首抓规划。在省、市政策规划的指导下,清镇市制定《清镇市环境总体规划(2015—2025)》,结合《清镇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清镇市城市总体规划》《清镇市“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要求,严格守住红枫湖生态保护红线、清镇市畜禽养殖红线,加强环境总量准入管理,持续推进保护红枫湖饮用水源地及乌江流域水环境安全这一“一号重点工程”。
此外,围绕红枫湖跨区域保护目标,搭建由清镇、贵安新区、安顺市等地区组成的红枫湖保护“跨区域”保护平台,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对红枫湖饮用水源地现状、保护、对策等进行研讨磋商,同时对各地区出台涉及红枫湖周边的城市规划、产业政策等内容进行前置,严格把关和控制可能发生的污染机会和概率。“为了保护红枫湖,多方要合力一起干,才能全面提升水源地的保护能力。”袁志东说。
算“生态账”青山绿水让湖区更宜人
“十年前,湖边臭气熏天,见不到什么水鸟。现在沿湖都种上了生态林,沿岸草密了,湖水变清了,鸟也多了。”红枫湖镇大冲村关口组村民李朝顺站在湖畔欣慰地说。
同样感受到变化的,还有红枫湖镇骆家桥村村民林开菊。“以前污水横流,现在每家的污水都进入统一管道,垃圾还有专人收集,我们舒心多了。”
“全镇的12个村,全部都建有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项目,实现项目全覆盖。”红枫湖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团主席周云翔说,随着环境卫生整治和污水收集处理力度工程的持续推进,不断提升了水体污染源头防治。
事实上,清镇市在实施“综合整治”行动中,不仅投资1.8亿元建设136套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有效提升红枫湖沿湖17个村128个村民组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式收集处理、无害化标准排放的能力,而且投资1500万元委托第三方对村寨的生活垃圾实施全覆盖收集,每天收集垃圾超过35吨,并进行集中处理。
减少源头污染,切断污染源,这样的“保湖”行动还在持续“加码”。实施“退湖进城”工程,2018年7月完成红枫湖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2村4组195户居民生态移民搬迁并完成原有住房拆除,加上2014年搬迁的363户,共外迁居民558户;陆续拆除了红枫湖一级保护区的违章建筑,以及二级保护区内清镇发电厂、正和加气混凝土公司等15家年产值共100亿元的企业;关闭一级保护区内的20家农家乐,严令二级保护区内的100多家农家乐整治达标后才能营业;取缔拆除185户畜禽养殖,每天减少向红枫湖排入3000吨生活污水。
清镇市一方面不遗余力做“减法”,另一方面狠抓修复做“加法”。以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等措施,提升红枫湖流域森林覆盖率和水土保持能力;成立全国首个环境保护法庭、在红枫湖镇开展绿色GDP考核试点工作等,创造性开展生态保护工作。
通过治理与保护双管齐下,红枫湖水质由劣Ⅴ类提高到Ⅲ类,取水口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良好生态环境推动了清镇市不断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让人在实践中真正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图为红枫湖湖畔。(关鸿琦/摄)
算“经济账”绿色理念助高质量发展
“我们试过一次,经过处理后的水源干净没有臭味,等设备验收合格,就可以重新开业迎客了。”在位于清镇市红枫湖镇大冲村“玉岛红枫”农家乐的庭院中,林科忠指着新建好的油烟污水处理系统说,去年8月开始,自家的农家乐就停业整顿,只为保障生产生活用水能够合格排放,“别小看了这系统,一套下来要9.9万,还不包括后期的维护费。”
停业大半年,还花那么多钱修一个油烟污水处理系统,是“不差钱”吗?林科忠的回答说明了一切:“以前不懂这方面技术,现在有政府牵线搭桥,有企业帮忙运营管护,我们很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红枫湖,才能实现持续发展。”
“良好生态环境推动了红枫湖镇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我们在实践中真正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周云翔说。
“我们在这里打工,一天有七八十块的收入,还可以拿到每亩700元的土地租金。”在贵州民远华慧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远华慧)红枫湖镇芦荻哨村蔬菜基地,从事蔬菜种植管理的村民周先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周先琴所在的蔬菜基地,是贵州省蔬菜高效栽培科技示范基地,也是清镇市保供蔬菜基地,在实行集约化育苗、速生菜露地高效种植和肥水一体化种植等高效种植的同时,也减少了化肥的投入量,提升蔬菜的品质质量。
“除了民远华慧,我们还引进了长津、向黔冲、江田等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大力发展精品果蔬种植。”周云翔说,红枫湖肩负着“保湖、富民”两大使命,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既有助于更好地保护红枫湖饮用水源,也可以拓宽当地群众创收增收渠道,带动村民加快致富奔小康。
2018年,红枫湖镇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思路,积极推动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万亩花园”“万亩茶园”“万亩果园”和“万亩菜园”为代表的绿色生态产业,并以此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事实证明,只要发展路径正确,措施办法得当,完全是可以实现“保湖”和“富民”双赢。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清镇市注重从产业发展角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逐渐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