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兴利 人水和谐
2019-11-23龙欣
文_龙欣
建国70年,黔东南州水利事业凝聚了几代人的不懈追求,谱写了一曲曲“治水兴利、人水和谐”的美丽篇章。
70年逐梦前行、70年砥砺奋进,黔东南州水利事业在建国70周年之际实现历史性跨越,科学治水方略不断完善,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加快转变,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民生水利惠及广大群众,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水利建设全面提速
据黔东南州《水利志》记载统计,1949年前,全州共有小型水利工程33107处,山塘水库蓄水总量为22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为53.35万亩。1949年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水利建设非常重视,水利投资大幅度增加,水利工程项目迅速增多,黔东南水利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新中国成立以来,黔东南州先后建成天柱鱼塘、凯里里禾、黎平墨门山、黄平两岔河全州四大中型骨干水源工程,镇远红旗、施秉观音岩、锦屏三板溪、锦屏挂治、天柱白市五大水利发电工程。“十二五”期间,全州开工建设锦屏响水坝、三穗塘冲、丹寨吊洞、雷山鸡鸠等17座水库,“滋黔”一期的台江台雄、黎平枫树屯、从江独洞等3座水库和丹寨乌坝河水库相继建成。“十三五”期间启动了麻江宣威、榕江忠诚、从江下江3座大型水库前期工作,全州开工建设麻江上寨、台江空寨等44座水库。到2020年,将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实现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供水水源。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成效显著,通过实施农村饮水“渴望工程、解困工程、饮水安全工程、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黔东南州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已得到全面解决。“十二五”期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3279处,解决了188.44万农村人口和24.66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十三五”期间继续对饮水安全不巩固、易反复人口进行巩固提升,巩固提升人口125.76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07万人。
农田水利建设全面铺开,重点解决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卡脖子”工程和“最后一公里”工程问题。“十二五”以来,全州共实施89个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项目县)项目,项目总投资为16.2亿元,发展耕地灌溉面积91.7242万亩。规划黄平县旧州灌区、剑河县仰阿沙中型灌区等10座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工程项目,占全省42座23%,项目总投资估算1.6亿元,建成后可新增45.76万亩的有效灌溉面积。现已完成黄平县旧州灌区、剑河仰阿沙中型灌区、岑巩思州北部中型灌区,实现了“十一五”期间以来的零突破。
防洪抗旱能力明显提升,不断健全防汛抗旱指挥体系,加快推进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十二五”以来,开工建设都柳江(榕江县段、从江县段)治理工程,项目总投资26482万元,河道综合治理长度26.53公里,新建堤防长度12.43公里,保护人口1.913万人,保护农田0.04万亩。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106个,项目总投资117187万元,河道综合治理长度333.64公里,新建堤防长度317.82公里,保护人口88.67万人,保护面积25.15万亩。完成锦屏县平秋镇、墩寨镇等39个抗旱应急引调提水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10396.18万元,抗旱供水总量308.5万立方米,解决28.98万人饮水困难和0.38万亩抗旱浇地面积。
生态水利方兴未艾
水资源节约保护取得实效。强化顶层设计,出台系列制度,采取过硬措施,以严格考核为核心抓手,全面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十二五”期间,全州用水总量控制在13.54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451,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全州已建成省级节水型城市1座、省级节水型社会1个、省级水生态文明试点县1个、省级节水型学校6所、省级节水型企业13家、省级节水型小区25个、省级节水型单位25家。同时,在全省率先开展合同节水管理,探索出黔东南州职业技术学院“互联网+节水”大数据管控模式,经第三方机构评估,每年可节约水资源量13.5万吨,减少污水排放8.5万吨,节约水费41.8万元,节水效果十分明显。
位于锦屏县的三板溪水电站。(黔东南州水务局供图)
农村绿色水电转型升级。“十三五”以来,充分利用水电扶贫相关政策,实施6个农村小水电扶贫工程试点,总投资5.04亿元,总装机容量3.99万千瓦,注入财政资金超过1.1亿元,以稳定扶贫收益用于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村基础设施等公益事业建设,6个试点每年将兑现632.74万元/年的扶贫收益,2017年以来已累计兑现865.92万元打入县人民政府指定账户。积极改造31个老旧水电站,提高水能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安全,并通过生态改造内容,修复23条河流的水生态环境。改造后的镇远县红旗水电站、观音岩水电站等获得了全国“绿色小水电”称号,电站库区一年仅游船收益就超过200万元。
水土流失治理初显成效。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规划为引领,通过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多渠道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探索“村民在建”“以奖代补”等管理模式,加强工程建后管护,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十二五”以来,全州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任务850.9平方公里,完成总投资18414.4万元。做好水土保持信息化管理和应用,全面开展水土保持 “天地一体化”监管,累计完成监督检查3000余次,查处违法案件630件,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水利改革纵深推进
加快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成立州水利投资公司,以水利投资公司为载体,构建政府、社会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大水利投资,破解水利投资缺乏的瓶颈。近年来,公司通过资产抵押向银行贷款和以项目合作方式向企业融资累计达到26.78亿元,有效化解了黔东南州骨干水源工程地方配套难问题。
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的原则,岑巩县作为省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已于2018年5月完成了试点建设各项工作。同时,在麻江、天柱等11个中央财政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县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做到量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时施工、同期发挥效益,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459。
全面完成全州水务一体化改革工作,州、县(市)水利局已全部更名为水务局,职能划转基本完成,进一步理顺了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务一体化管理格局初步形成,彻底改变条块分割、多龙管水的局面。基本完成基层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全州成立了片区水务站和片区中心站共计71个,已基本落实了编制内人员、基础设施及技术装备,基层水利服务能力得到加强。
在全省水利改革工作考评中,黔东南州2015年、2016年、2017年三年蝉联全省水利改革工作第三名,其中2017年,黔东南州有10个县(市)进入考评前20名。
站在新的历史性节点上,回首来路,黔东南水利人汲取过往一次次奋斗的经验与智慧;眺望未来,黔东南水务人将用驰而不息的坚定信念,用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奋勇争先、砥砺前行,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书写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