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脱贫 志智双扶
—— 黔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助易地搬迁群众就业脱贫

2019-11-23周仁善

当代贵州 2019年34期
关键词:黔南易地劳务

文_周仁善

近年来,黔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坚持以打好打赢脱贫攻坚硬仗为统领,把“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硬仗”作为人社工作“当头炮”,聚焦“搬出来后怎么办”等问题,积极探索扶持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的办法措施,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做细做实做好。

只要就业稳,收入就能增,脱贫就更有底气。近年来,黔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坚持以打好打赢脱贫攻坚硬仗为统领,把“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硬仗”作为人社工作“当头炮”,聚焦“搬出来后怎么办”等问题,积极探索扶持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的办法措施,核准易地扶贫搬迁常住劳动力5.24 万人,开展培训3.3 万人次,培训后就业创业2.2 万人,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做细做实做好。

坚持内外并扶着力解决“稳不住”的问题

把稳定就业作为搬迁群众生计保障的根本,着力从内部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外部加大奖补扶持,切实盘活就业存量、扩大就业总量、做大就业增量,确保“搬迁未动、就业先行”做细做实。

机制延伸“最前一公里”。在全州109 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立就业服务工作站,采取公益性岗位、就业扶贫专岗安置及派驻人社干部或扶贫干部等方式,对各安置点明确2 至3 名就业服务人员,并以安置点为单位,按照基本情况清、个人状态清、素质能力清、就业意愿清、培训需求清、就业帮扶清的“六清”标准要求,对各搬迁户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同时按照16 至30 岁、31 至50 岁、50岁以上等3 个年龄段进行分类,以及将7.93 万名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纳入城乡养老保险,打牢了集就业指导、岗位推荐、组织培训、社会保障、劳动维权等于一体的全方位就业服务工作基础。

容量扩大“最近一公里”。用好《建设就业扶贫车间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等文件精神,围绕当地产业发展,结合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加大一次性补贴、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及创业担保贷款优惠等扶持力度,通过“企业+车间+搬迁户”“双创+车间+搬迁户”“招商+企业+搬迁户”等方式,就近就地开展农产品、手工艺、种养殖等生产活动或来料加工业务的生产加工点,仅县内就提供就业岗位64643 个,促进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15022 人,确保了就业类别符合搬迁群众需求、就业岗位满足搬迁群众刚需。

劳务转移“最快一公里”。以广州为重点,建立省际劳务协作工作站17 个,同时发挥贵阳、遵义等省内中心城区区位优势,建设省内劳务公司89 家、劳务合作社2 家,形成“劳务公司+劳务合作社+易地搬迁劳动力”促就业工作模式,确保有外出意愿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目前,累计输出易地搬迁劳动力5567 人。

强化志智双扶着力解决“难融入”的问题

坚持扶志转勤、扶智提能,积极发挥“培训”特点和优势,多途径、多形式探索扶智先扶志、扶志融扶智的办法措施,促进搬迁群众较快适应融入新生产生活环境,激发自主脱贫内生动力。

抓“新血液”输入。全面落实“两个80%”“三降低两面向一加分”等支持政策,放宽艰苦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学历,放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乡镇职位报录比例限制,以及通过降低面试平均分10%向部分边远乡镇倾斜等方式,积极充实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助力搬迁群众更换“思想之血”。仅2018 年,促进三都自治县13 名易地搬迁家庭子女通过事业单位招考顺利就业,实现了通过“抓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独山县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贵州标准电机有限公司,并通过“就业扶贫基地”等认定,鼓励优先吸纳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目前吸纳430 名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黔南州人社局供图)

抓“促实用”渗入。结合搬迁群众原有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积极整合各部门资源,通过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益、厨师烹饪培训提高生活品质等,促进顺应更高要求、更高品质的生产生活,激发其靠双手勤劳致富、靠技能同步小康的内生动力。同时,依托“就业扶贫车间”等各类经营主体,大力推广以“以工代训”为主的“订单”“定向”培训模式,扶持企业发展、助力搬迁群众技能提升。

抓“新市民”融入。依托贫困劳动力市民化培训,结合易地搬迁群众培训需求,采取浅显易懂、集中授课与现场指导、系统培训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在各安置点全面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就业观念、生活素质、卫生安全、法律法规、感恩教育等方面提升培训,打牢“农民”变“市民”思想基础,同时围绕破解“企业不用当地工人、群众不进当地企业”难题,将遵规守纪作为培训鉴定的重要标准,贯穿培训全过程,极力扭转易地搬迁劳动力就近就业工作随意性大的问题。

着眼长远常扶着力解决“发展难”的问题

继续把易地扶贫搬迁就业脱贫作为“近目标”、把全面小康作为“大目标”,着力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发展合力,让帮扶措施由着眼脱贫向注重发展转变。

技术支持“筑后劲”。制定《黔南州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采取保持原岗位工资福利、医疗待遇不变,所得合法收益不占原单位工资总额,以及享受国家创业有关扶持政策等方式,通过挂职、兼职、参与项目合作、在职或离岗创业等途径,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贫困地区开展技术指导,辐射培养更多想创业、能创业的“土专家”“田秀才”。

精准帮扶“补短板”。用好贫困劳动力有效时间,实行农忙与农闲、短期与中长期、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开办“农民夜校”“田间课堂”“家庭课堂”等,从时间上、实际生产上“充电”“输血”,不断培育自主变革生产方式的欲望,及时解决发展思路受限、发展办法不多等问题。

汇聚合力“建家园”。充分发挥就业的杠杆作用,做好做实早期搬迁群众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积极争取其他部门支持:打好劳作时差,举办“移民夜校”,让搬迁群众及时“补充营养”;精选学校师资,举办“四点半学校”,缓解了搬迁群众顾工作与顾小孩之间的矛盾问题;开展“双收家庭”“好媳妇”“好工人”等评选表彰,激发了搬迁群众共建、共享新家园的力量激情。

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就业脱贫持续深入,促进形成了黔南各安置点小区变社区、社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的变化。

实现了由“要我搬”到“我要搬”的转变。至2019 年6 月,黔南易地扶贫搬迁常住劳动力达5.9 万人,比2016 年的2.9 万人翻了一番多,搬迁群众因“新理念不适应”“新生活无依靠”“新工种做不来”而导致的搬不出、不愿搬、不想搬等问题进一步解决。

实现了由“要我就业”到“我要创业”转变。黔南各级人社部门以各安置点为单位,积极探索让搬迁群众“在家就业”“在家门口就业”的办法措施,通过构建形成“吸纳就业有奖励、自主创业有扶持、就业创业有保障”的体制机制,让搬迁群众纷纷自谋职业主动就业、自主创业带动就业。

实现了由“规定动作”不走样到“自选动作”有特色的转变。黔南各级人社部门把抓好就业扶贫作为抓好精准扶贫、促进精准脱贫的前提和基础,并将其工作思路用到推进易地搬迁脱贫工作中,推动形成了平塘“就业快递”、龙里“党建引领”促就业、福泉“稳岗补贴”稳就业、独山“村级就业服务中心”转移就业、惠水“三级网格”稳定就业、长顺“三抓”创就业创业社区、三都“黄埔民族技工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等促进就业脱贫的经验做法。

猜你喜欢

黔南易地劳务
张小燕:代言“洪洞三保” 提升劳务品牌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山水黔南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全域旅游嘉年华我在黔南等你!
劳务派遣策略思考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
黔南:残疾人同步小康创业就业行动扎实推进
劳务派遣,面对一堵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