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首诗,记住一个人:你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却又“为谁凤露立中宵”
2019-11-22蒋肖斌
蒋肖斌
看到“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以为是李商隐;看到”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以为是贾岛。其实,都是黄景仁,一个清代诗人。
对今人来说,黃景仁并不知名,对同时代的人来说,他的地位也并不显赫。概括来讲,他就是活跃在乾隆盛世的一个有才华的寒门士子,尽管先祖是宋朝诗人黄庭坚,但那已经是700年前的事情了。相较另一个清代诗人纳兰容若,他家世不及、风流不及,连名字都显得中规中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历史和八卦中都不够出彩的诗人,却为我们贡献了“此时有子不如无”“百无一用是书生”等经典诗句,尤其是后者,堪称文人无奈自嘲的经典。
黄景仁出生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第一次参加童子试,得头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黄景仁写下《少年行》:“男儿作健向沙场,自爱登台不望乡。太白高高天尺五,宝刀明月共辉光。”清代诗人爱用典,以显示自己读书多,但这首诗里沒有这种习气,颇有乐府的自然爽朗。
盛世总生产怀才不遇的诗人。中了童子试第一名后,黄景仁连续3年参加江宁乡试,屡战屡败。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第一次秋试落第的他写了《杂感》,就是那句著名的“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出处。从当时的情形看,这不过是年轻人考试沒考好而发的牢骚,但从他只活了34岁的年纪看,半生已蹉跎。
“十有九人堪白眼”,这并不是別人给黄景仁白眼,而是他看不起別人。三年考一次,不中等三年,沒有家底支撑的黄景仁只能去谋生,辗转各地成为幕僚——这个职业还有一个更通俗的称谓:师爷。其实,对一个看得开的人来说,这条路也不错,何况,黄景仁的“恩主”们也算对他爱护赏识,有一位还替他出钱谋官。可惜,黄景仁看不开,他并不是一个心胸豁达的人。后来他选择离开京城,离开的原因十分现实——欠债还不了,狼狈出走——其实说逃也不过分。
生活这么惨,自然会映射到诗中。
如果说黄景仁的一生中还有那么一些明媚的光影,那可能来自他最好的朋友洪亮吉,世称“洪黄”,或者“常州二俊”。洪亮吉是黄景仁的老乡,性格开朗,虽触怒嘉庆,差点被杀,流放伊犁,却又在百日之后被释放回籍,在家做了10年学问才寿终正寝。沒有好心态,恐怕不会如此淡定,此为他话。
黄景仁去世,洪亮吉闻讯哀狂,借了一匹马,从西安出发,日夜兼程七百里赶至,为其处理后事。
1983年是黄景仁逝世的第200年,有《两当轩集》出版。在此之后,少人间津。而《聊将锦瑟记流年——黃仲则诗传》的问世,使这一代读者第一次知道,200年前有過这样一位诗人,他短暂的一生是古典诗歌最后辉煌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