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意识与能力研究
2019-11-22杨攀
杨攀
摘 要:在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中,体质弱势群体学生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群体,体育学习与课外体育活动对他们而言都面临着一定的问题,这也是体育教育改革面临的一大难题。解决好这一问题,能促进高职院校体育事业更好发展,为改革提供重要的支持,更切实地为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为他们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对提高这一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提升这一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参与率提出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体质弱势 体育运动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9(b)-0119-02
高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对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容易被忽视或对他们不够重视,而这一群体学生在自身身体条件及心理等因素的制约,在面对常规的公共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候,一定程度上不能承受运动量或接受不了其运动形式,不具备完成常规体育学习任务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身体条件与心理条件。对此,高校有责任帮助体质弱势群体学生,通过体育保健、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心理辅导来提升他们的体质与心智。
1 提升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的途径
1.1 高校管理部门和体育教师在思想上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引起足够关注
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与健康体质的学生在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化,这种差异极易化表现在他们在生活和学习及人际交往中态度上,在“一定”条件下易产生自卑等不好心理,这方面高校管理部门、心理指导教师、体育教师要在思想上有足够的认识,对他们的表现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切实为弱势群体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辅导,为他们的体育活动创造条件。高校党委、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在这过程当中,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共同做好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在学习、生活、运动的思想工作。
1.2 走访交流,加强心理指导,培养运动兴趣
走访是一种情感交流。体质弱势群体学生有一部分对需求与渴望都刻意埋藏在内心,不愿过多的意吐露自己的心声,有较强的心理防御,特别是在体育运动当中遇到什么问题,一般除了向自己的知己诉说。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当中有部分学生生理方面有一定的缺陷,大多数的体育基础比较差,当他们看着热闹非凡的体育运动场时,内心非常痛苦,逃避的心理促使他们远离了体育运动场地。可以说心理因素的原因导致他们不敢参与其中,而不非身体上的。而心理因素包括自卑、胆怯、嫉妒等,因此,对体质弱势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用真挚的爱心、宽容的胸怀来真诚地对待体质弱势群体学生这一群体,给予这一群体更多的情感呵护与帮助,最大程度地消除他们运动胆怯和自卑的心理,带动与鼓舞他们科学锻炼的勇气,以正常的心态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来,从而帮助体质弱势群体学生树立运动锻炼的信心,达到提升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或有针对的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对体育活动锻炼对自身有利的认知程度,理解体育锻炼活动的价值,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对身体及心理的重要性,消除主观上对体育运动的偏见。
1.3 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校园网络、校报、宣传海报、校园广播等媒介,全时段全方位地宣传体育锻炼活动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促进功能,通过体育运动视频、图片、声音等形式展现体育运动的魅力与运动员们努力拼搏向上的精神。运动不但能健身,还能塑造一个人的良好的品质提高道德修养,全放位的让体质弱势群体学生认知与理解体育锻炼。
2 提高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运动能力的措施
2.1 “以人为本”注重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主体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切实实从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综合的身体状况、心理特征等现实情况入手,更好地完善对体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以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综合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体育教学的优化与完善在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教学中有“普遍性”的。
2.2 完善体育课程体系,增设“适应性体育课”
“适应体育”一词一般以Sherrill的定义较受特殊体育界的认同,适应体育是一种多样性的综合计划,容包含了训练游戏、韵律、运动、发展活动等针对单一个体的体育活动需要为主。是对无法参加正常体育锻炼活动课程的体质弱势群体学生有针对的的一门体育课程,能为有不同能力与兴趣的学生们提供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与机会,所以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可以和其他的同学一样,在体育教学中有同等的运动练习。也可称知区别对待以实际出发的特点,以据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具体身体状况,来优化体育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适当的安排运动的负荷。适应性体育课程能根据体质弱势群体学生自身体育学习中的实际困难,目标是通过优化学习途径进而减少体育学习的障碍,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个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教学,传输健身、养生以及保健康复的体育保健知识,强身健体,改善自身生理功能,更好的培养体育健身意識,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社会工作、生活的适应能力,达到“终身体育”养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还没有单独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开设“适应体育课程”,大多数院校对体质弱势学生群体的政策为“免修”,要么跟班上课,学生基本都被老师边缘化了。从适应性体育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法看针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开设是不错的选项,这一课程对改善高职院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2.3 科学改进,优化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或情况,有针对性地科学的制订特殊的体育教学方法,特别是对于体质弱势群体学生,除了常规的教学方法以外,更多的还应运用心理教学、鉴赏教学等方法。在对这一群体的体育教学上,体育教师在进行示范与指导的过程中,要求更科学、合理、实际。需要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相应的示范标准性与时间和难度等方面都要求更高。在语言上与情感的交流互动中更要有侧重,更好地建立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把心理教学强化,更好地完善与提升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体育教学工作,提升他们的运动的自信心。促使他们更好的参与体育活动,通过体育锻炼活动,培养其自信、坚强的心态,使其超越自我。
2.4 完善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完善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对体质弱势群体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以实际的情况出发,对于健康体质学生在评价机制应有一定区分,不要千篇一律、不应该只看运动考试成绩, 充分考虑评价的实际、科学合理。体育教学评价的制定是以体育教学这一目标为依据的,是对学生在教学活动的效果及学生的表现给予学生全面的测量、分析与评定的一个量变的过程。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评价,要把活动过程中的量变作为评定重要依据,不能与健康体质学生评价相混同,不然在主观上极易造成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对评价标准不满,对体育教师考试的公正性表示怀疑,进而导致他们丧失对体育学习积极性。注重体育活动的量变过程的发展性评价,它的重点是为了促进学生弱势群体运动发展和参与觉悟性的评价,不仅重视学习的实际表现,更要注重他们学习过程的进步,这会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学习与今后生活与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2.5 加强师资优化与培养
为了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针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的质量的提升,体育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要转变,不能循规蹈矩,要不断完善、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特别是在运动心理学知识、康复保健等理论知识,另方面在相关的保健技能进行培训。院校也可引进这方面专业的理论与技能的专职教师,针对性地进行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在体育教学方面及相关领域的研究。
2.6 提高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率
在体育教学活动与课外体育活动中要关注学生个体体质的差异,关注个体对运动不同需求,进而来确保每一个学生锻炼受益。体育课程在安排上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注意学生们的身体条件、擅长的运动技能、运动项目的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差异化,根据学生差异来优化学习目标,完善考评的评价方法,来保证大多數体质弱势学生基本能完成体育课程学习的目标,使之确保每个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都能体验收益的成功与快乐。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组织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活动,使之更好、更多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或竞赛。在组织课内外体育锻炼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做好引路人,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与帮助,鼓励他们,肯定他们在运动方面的每一点进步或提升,通过运动精神潜移默化地健全的心理世界并拥有健康体魄。学校在校运会或各种体育项目比赛中,应安排一定适合体弱势学生参与的体育项目,为他们在运动方面搭建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使体质弱势学生经过努力不断提高自己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体验运动活动带来的乐趣。
3 完善体育教学设施与器械
高职院校中,为体制弱势大学生的体育学习与课外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基本上都没有能满足体育弱势群体的运动需求的专业场地和体育保健的器械,体育硬件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活动与发展,对他们在校的身心健康、学习、运动等方面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建设或添加一些保健设施来有针对的满足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锻炼是学校的责任,也有利于高职院校的体育事业、学生们的身体健康更好地发展,更好地为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积极帮助,更好地提高他们的体质与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吕晶红,王汉臣.普通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健康促进模式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3(9):6-7.
[2] 张和平,何素艳,任晋军.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干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95-100.
[3] 刘彩绵.论高校如何利用体育教学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进行干预[J].当代体育科技,2016(27):75-76.
[4] 宋小凤.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健康促进策略探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10):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