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操专修教学中肌肉运动感获得的有关问题研究
2019-11-22罗元翔
罗元翔
摘 要:体操教学中肌肉运动感获得对体操动作掌握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形成和提高运动技巧任一阶段必须通过肌肉应答获得相应肌肉运动感觉。通过广泛阅读文献,总结教学训练经验,参考相关学科成果,分析其中科学原理,结合教学训练实践,提出笔者的观点与建议。肌肉运动感觉是一种学生只有通过练习,亲身去体验才能建立感觉。教学活动应根据体操特点,创造性设计,控制各个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加强运动感培养,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体操专修教学 神经肌肉控制 肌肉运动感获得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2813(2019)09(b)-0025-02
1 问题提出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正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加强高等教育质量成为重中之重,体育院校教学质量提高也是其中重要一部分。体操专修是体育学院重要专项之一,同时体操又是一门技术性很强体育项目。教学中涉及动作数量多内容杂,如何在规定学时使大部分学生掌握动作,是教学中不可忽视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认真研究动作学习及掌握规律,在教学中认真贯彻、实施。
目前,体育院校体操专修课有以下特点。(1)内容多,动作难。主要有队列队形练习、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专门器械体操、及竞技体操。其中竞技体操动作对学生来说技术较复杂,有一定难度。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很少接触竞技体操,独生子女较多,从小过度保护,缺乏基本运动能力训练和对体操动作感性认识,在理解及领悟动作要领上感到比较困难,肌肉运动感觉获得很难。(2)学生基础差异较大,许多学生协调性较差,各项身体素质较差,对于学习掌握动作有不小难度。(3)学生来自各地,素质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采用教法覆盖范围要大,教学手段要细,能够照顾绝大多数同学接受能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肌肉运动感是学习动作时,按照动作技术要求,在中枢神经控制下人体通过肌肉收缩与放松使人体局部环节出现符合动作技术要求姿势变化。它的解剖机构基础是运动分析器,组织广泛分散全身肌肉,肌腱和韧带中。包括肌肉收缩放松张力感、阻力感、持续感和松弛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建立内部感觉。是学习体操动作核心感觉,对掌握动作好坏有决定性影响。
从体操专修教学实践看,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各有特点,从全过程分析,在形成和提高运动技巧阶段必须通过肌肉应答获得形成该动作相应肌肉运动感觉为信息才能实现。因此学生肌肉运动感获得对动作掌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拟通过对体操专修教学实践中教学经验总结,对专修技术教学中肌肉运动感获得有关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为教学与训练提供参考。
2 体操专修教学中肌肉运动感获得形成规律研究
学习动作初始阶段,学生肌肉运动感不明显,主要原因为:一是只注意到动作外貌,不能根据感受器信息立即转换为刺激肌肉群做出相应反应内部感觉;二是和肌肉运动分析器结构方式有关。肌肉运动感运动分析器是一种内部分析器,它和外部分析器一样包括外部感受器,内传神经和大脑皮层运动感觉区3个部分,其外部感受器组织分散在全身肌肉,肌腱和骨关节韧带部分。运动实践中学生练习动作来自内部肌肉运动信息,难以察觉和分化,难以建立特点。学生能否准确无误并可靠掌握动作技术,关键因素是尽快缩短学生获得外部感觉后迅速发展为清晰内部感觉的过程,迅速找到控制动作肌肉用力感和动作效应感方法。
2.1 神经生理基础
从神经生理角度看,肌肉用力方法等肌肉紧张变化体验仅仅依靠示范、观察来掌握是十分困难的,是难以表象化的。肌肉感觉形成是在大脑领导下和在存储于小脑技能程序基础上进行。并通过反馈调节机制运行。反馈发生于做动作过程中,主要通过参加者各种感受器来提供信息,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地改进动作。如空翻、腾越类动作中,可根据身体翻转速度、腾空高度调整或改变身体姿势达到顺利完成动作或自我保护。做踺子团身后空翻时,若腾空低、翻转速度慢,练习者可反馈性地做加紧团身动作,并稍迟撒手;若腾空高但翻转速度过快,又可做稍松团身或做早撒手展体动作。例如,学生在做完跳马前手翻后,才可从腾空高度、落地稳定性等情况来分析成功与失败、质量好与坏的原因,判断在完成助跑、上板、踏跳、第一腾空、推手等技术环节所产生的不合理因素,为下一次练习提供改进动作依据。为此,教师应提醒学生每个动作完成后应尽可能早地根据反馈信息来修正下一步练习,因此,体操教学中,学生动作肌肉感获得是随着肌肉运动感觉逐步改善而逐步完善。
2.2 肌肉运动感获得阶段性理论
任何一个体操动作,由不会到掌握、到形成稳固动力定型,是一个运动技能形成的全过程。肌肉感觉获得形成阶段性,在体操教学中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环环相扣,并时有反复的,应对实际情况采用合理对策。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学生尚未对动作正确掌握,特点是大脑皮层兴奋过程扩散,内抑制较弱,神经对肌肉控制处于泛化阶段。动作表现为不协调,过分紧张,动作僵硬费力,出现多余和错误动作,在学习较难动作时,常伴缺乏信心和恐惧心理。改进与提高阶段特点是大脑皮层兴奋相对集中,内抑制逐步发展,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处于分化阶段。动作表现为技术不熟练,动作中肌肉紧张和动作错误逐渐减少,完成技术逐渐精确协调。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特点是大脑皮层兴奋过程高度集中,内抑制相当牢固、肌肉感良好,动作表现熟练准确,省力轻松。
2.3 体操教学心理活动分析
体操动作教学是个体形式为主双边活动,学习不仅仅是肌肉活动,学生个性、心理、思维特点,也是教学方法选择和实施必须考虑。体操技术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扬互帮互助精神,多鼓励学生增强勇气与信心。根据体操特点,遵循自身教学规律,创造性设计,控制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使之紧凑、严谨、连贯。教学中加强对教学反馈过程控制,对肌肉运动感形成至关重要。教学反馈来自多方面,反馈方式、方法应有针对性且及时,又要有效。过程中,遵循肌肉运动感形成规律、来合理安排具体内容的学习顺序和时间。根据技术难易及练习条件来正确选择和运用教法。其次反馈调节方法应丰富多样,注意调动学生思维,充分运用智力理解动作要领,认清动作本质,区别类似动作异同;充分调动听觉、视觉、触觉、本体感觉潜力,利于建立更多反馈路径,提高教学效果。
3 应用多种手段丰富教学組织及教法手段,获得肌肉感觉
体操技术教学通过教学课形式来实现。目的是使练习者建立概念—体会感觉—掌握动作过程。学生完成动作时出现多处错误,教师应先对最主要错误提出纠正,然后逐步纠正其它错误。一次告诉学生太多内容,学生无法领悟和掌握,会引起反馈系统负担过重,会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影响反馈效果。根据体操特点,遵循自身教学规律,创造性设计,控制教学环节,使学生肌肉运动感得到明显提升。使整个教学过程紧凑、严谨、连贯,提高教学效率。
3.1 动作学习开始阶段多诱导练习,多设计辅助手段
这阶段教学任务是建立动作概念,及时排除心理障碍,增强信心。实际教学中,注意分解及辅助练习,学生情况不同,身体素质各有差异,教学手段单一,可能使部分学生难于获得正确肌肉感。因此,教法上要注意,示范必须正确、轻松、优美,有很强针对性;准确、恰当地保护与帮助,使练习者建立和形成正确技术概念,并且消除心理障碍;讲解准确精练又生动逼真,利于强化动作要领记忆。
3.2 动作学习改进与提高阶段
这阶段教学任务是尽快消除多余肌肉紧张和错误神经肌肉反射,进一步分化肌肉感觉。因此,教法上要注意贯彻练、看、想一体原则。运用关键环节和对比等不同方法揭示侧重点;讲解要有的放矢,指明错误原因及改进方法;教学手段要强化关键技术运动感觉培养。如肩的感觉训练就应进行顶肩、转肩、沉肩、吊肩、振肩、拉肩等多方面练习。感觉是理解先导,感觉越丰富,理解越深刻。在理解基础上,加深对技术掌握。
3.3 动作学习巩固阶段
这阶段教学任务是不断强化已建立神经肌肉反射联系。因此,教法上通过一定方法能让运动员继续按照所获得运动感觉反复练习,保证运动员达到随心所欲完成动作境界。进一步有目提高完成动作难度,如改变动作环境、条件,进行比赛模仿性练习,注意抗干扰训练等最大限度提高完成动作能力。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扬互帮互助精神,鼓励学生增强勇气与信心。
4 结语
(1)肌肉运动感在人脑控制下人体通过肌肉群收缩与放松使人体局部环节出现符合动作技术要求姿势变化,并引起人体运动时一种感觉。其特点是学生处于运动状态时肌肉内部活动特性,是人体内感受器作用,不是学生用眼能看见、耳能听清外界事物的特性,是学生只有通过练习、亲身去体验,才能建立的感觉。
(2)遵循教育学和心理学普遍原则,根据体操特点,遵循自身教学规律,创造性设计,控制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加强教学反馈控制,注意输入信息可靠,控制好信息主要内容和反馈时机,强化信息感觉。
(3)体操动作掌握建立在复杂、连锁内部神经肌肉反馈应答过程,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教学本身特点,强化直观、思维及有机结合,为求最佳教学效果,多采用诱导练习、辅助练习及分解练习等手段,化复杂为简单,使学生建立正确动作概念,有效强化动作正确部分,抑制错误部分,加快肌肉感觉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沈卫林,运动技术学习方式反思[J].体育文化导刊,2010(9):121-124.
[2] 崔鸣周,张健,陆恩淳,等.体操训练学部分问题探微[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3] 俞继英,张健.竞技体操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4] 吕万刚,胡建国,宋文利.体操(普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5] 王广虎,冉学东.论运动技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4(1):8-14.
[6] 姚侠文,陈碧英,李克勤,等.竞技体操基础动作的技术与教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4):47-53.
[7] 皮亚杰.超越模块论——认知科学的发展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 雷芗生,柳华明.不同运动项目训练对运动员肩、肘、腕关节本体感觉能力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