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换解释框架
2019-11-22黄执中
爱你·健康读本 2019年7期
黄执中
据说,有一次李世民在花园闲逛,顺口夸了句“好一棵大树”,身边的大臣宇文士及赶紧附和,引经据典地把这棵树夸上了天。李世民变色道:“我听魏征说要提防花言巧语的佞臣,看样子,说的应该就是你这种人吧?”宇文士及是这么回答的:“臣每天见皇上在朝堂上跟一群直言敢谏的官员议事,甚是辛苦。今天好不容易忙里偷闲,如果再不顺着您的意思讲几句好听的,那您贵为天子,又有什么意思呢?”李世民一听,转怒为喜,此后一直都重用并且信任宇文士及。
宇文士及的高明之处在于既不得罪魏征这样的同僚,又没有反驳皇帝,同时也没有自辩,他只是把解释框架转变了一下:“皇上您说得对,可是您用的是朝堂议事时的框架,而我们现在不是在游玩散心吗?”同样一句话,在一个框架里是溜须拍马,在另一个框架里就是善解人意。变换解释框架,带来的语言效果是不是很明显?
罗振宇在第四季《奇葩说》中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一名员工不小心把公司的玻璃门碰碎了,老板马上跑过去安慰:“哎呀,没事儿吧?人没受伤吧?”(人情框架)发现员工没事之后,老板臉色一变,转向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指着那名员工说:“让他赔!”(责任框架)如果你是这个必须“做恶人”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要怎样把赔玻璃这件事说得好听一点呢?你可以说:“你知道吗,老板真是心疼你,特意嘱咐我们按最便宜的价位给你算。”
你看,即便到了这一步,你还是可以利用解释框架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对他人施加影响。
(摘自《小学问》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