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影响因素的分析
2019-11-22刘懿枞李明洋王虹博
刘懿枞 李明洋 王虹博
摘 要:CPI(Consumer Price Index),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也是宏观经济分析与决策以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本文以1998年-2017年的年度数据,建立相关模型,运用多元回归等计量方法结合IBM SPSS Statistics22软件,对我国CPI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中以货币和准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相关指标,探究其对我国CPI的影響。研究表明,货币与准货币M2供应量、进出口总额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关键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CPI是度量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CPI的高低可以在一定水平上说明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
近年来,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非常值得重视。一方面,多年来我国强烈的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冲动,使经济实际增长率高于潜在增长率。过高的增长需求必然伴随信贷货币的超量发行从而构成通胀压力;另一方面,有数据表明中国1990年的货币总量为1.53万亿元,2011达到89.56万亿元,是1990年的58.5倍。近年来我国央行为缓解人民币升值过快压力给经济带来的问题不得不大量投放人民币进行对冲,现阶段我国面临的通胀压力仍不容小觑。
2.研究意义
CPI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长期以来,随着人们对通胀成因以及市场形势认识的深入与发展,CPI稳定成为了最重要的宏观经济目标之一。因此,为了让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在合理预期内稳定变动,了解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通过相关政策与手段加以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意在通过相关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变量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一定的论证,为我国CPI影响因素的分析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我国CPI现状
整理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近20年来,物价飞涨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政府,也是国内外关注和研究的焦点。1998年-2003年我国CPI变动相对平稳,至2007年-201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使用了“从紧的货币政策”,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逐渐开始严重,当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了493.6(1978=100)。2008年,为了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更是让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当年达到522.7。金融危机过后,随着国家总体经济状况的发展,中国近几年CPI指数增长率相对稳定,如2015年12月CPI为101.6,同比增长1.6%;2014年12月CPI为101.5,同比增长1.5%;2013年12月CPI为102.5,同比增长2.5%;2012年12月CPI为102.5,同比增长2.5%,CPI变动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
三、我国CPI影响因素的分析
1.数据来源
本文结合上述理论成果以及近十年宏观经济发展情况,基于1998年-2017年的年度数据,建立相关模型。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本文以货币和准货币(M2)供应量(x1)、国内生产总值(x2)、社会消费零售总额(x3)、进出口总额(x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5)作为解释变量,CPI(y)作为被解释变量,以此来分析我国CPI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中,为方便模型的规范,本文将五个解释变量的单位统一为万亿元。
2.数据检验
在建立实际问题的回归模型时,经常存在与回归模型基本假设相违背的情况,一种是计量经济建模中常说的异方差性,另一种是自相关性;而当所研究的经济问题涉及时间序列资料时,如本文所研究的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因素,由于经济变量随时间往往存在共同变化趋势,它们之间容易出现共线性。因此,我们将在下文中给出对这三个问题的检验与修正。
(1)异方差的检验
为了避免待检验数据中的异方差现象,本文采用等级相关系数法,又称斯皮尔曼(Spearman)检验,即采用残差绝对值与自变量的等级相关系数进行判定。
在显著性水平α=0.05的情况下,解释变量与未标准化残差绝对值(ABSE)之间的等级相关系数的P值均大于0.05,认为残差绝对值与自变量不显著,说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2)自相关性的检验
上文已经检验证得模型不存在异方差问题,故可进一步通过DW检验法对原指标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检验,该模型DW值为2.012,通过查DW表,n=20,k=6,显著性水平ɑ=0.05,查表得dL=0.79,dU=1.99,DW值落入无自相关区,认为模型不存在序列自相关性。
(3)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上文已经检验证得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及自相关问题,故可进一步通过方差扩大因子法检验原指标数据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经过检验,模型最初确定的五个自变量的方差扩大因子很大,远远超过10,说明该模型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具体方法为剔除一些不重要的解释变量,最终分别剔除x2(国内生产总值)、x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变量,得到输出结果如下表所示;
剔除多于变量后的系数表
由上表可知,x1(货币供应量M2)、x4(进出口总额)的方差扩大因子均为5.996,且小于10,回归系数也都有合理的经济解释,说明此回归模型不存在强多重共线性,可以作为最终的回归模型如下:
3.多元回归模型的检验
(1)拟合优度
由拟合优度检验的输出结果可以看出,样本决定系数R2=0.989,调整R2=0.988,R2越接近于1,表明回归拟合的效果越好,显然,该模型拟合优度良好。
(2)F检验
由F检验的输出结果可知,回归方程的显著性P值≈0,说明此回归方程高度显著,即x1(货币供应量M2)、x4(进出口总额)等变量联合起来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显著影响。
(3)t检验
由上表输出结果可知,x1(货币供应量M2)、x4(进出口总额)t检验统计量对应P值均小于0.05,在顯著性水平α=0.05的情况下,拒绝原假设,认为在其他解释变量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x1(货币供应量M2)、x4(进出口总额)等变量分别对被解释变量y(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都有显著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共选取了我国1998年-2017年共计20年的CPI数据,采用了Spearman检验法、DW检验法、方差扩大因子法以及构建多元回归模型等计量经济方法,对我国CPI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修正后的多元回归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货币供应量与我国CPI呈正相关关系,并对CPI的增长起推动作用;二是进出口总额与我国CPI呈正相关关系,但对我国CPI的影响弱于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1.通过本文研究我们可以知道,相比于进出口总额,货币和准货币供应量的t检验统计量的绝对值较大,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一定时期内,货币和准货币M2供应量是影响我国CPI变动的主要因素。
一直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国采取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并非贯穿始终,这反映到我国CPI变动上也是如此:2007年-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使用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同期CPI变动也较为平稳;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2009年使用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起了CPI的增幅过大;从那时至今,我国经济经历了2014年-2015年的增速换挡期以及结构调整的阵痛期,2016年至今以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作为主要目标,采取了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而CPI的变动也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因此,要控制CPI在预期可控的范围内变动,必不可少的措施就是采取及时并合理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2.本文研究发现,虽然进出口总额对我国CPI变动的影响弱于货币供应量,但它与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存在着较好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进出口总额是一个有着较强滞后性的数据,在短期内对CPI的影响不明显,但长期来看,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进出口总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国的经济开放程度,具体包括消费者对国内和国外商品的嗜好、国内与国外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用国内通货购买国外通货的汇率、国家吸引外资的程度等,进出口总额的增长,会引起这些因素不同程度的变动,进而引起本国物价水平的变动,因此,政府采取合理的外贸政策,科学的对外开放,对于稳定本国物价,规避通货膨胀风险,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王志文.诠释CPI与通货膨胀[J].消费导刊,2010(2):37-39.
[3]王黎明,陈颖,杨楠.应用回归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中央人民银行.2011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R].2011 -5-3.
[5]张雪慧.对我国CPI构成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0(2):130-131.
[6](美)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分册)第七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7]杨灿.国民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核算)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刘懿枞(1998.04- ),男,汉族,山东泰安人,西安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经济统计专业,本科在读;李明洋(1998.06- ),男,汉族,陕西咸阳人,西安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经济统计专业,本科在读;王虹博(1997.03- ),男,汉族,陕西榆林人,西安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经济统计专业,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