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丹:让石头长出人的灵魂

2019-11-22石坂

小演奏家 2019年9期
关键词:罗丹巴尔扎克雕塑

石坂

罗丹眼中的艺术美

罗丹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则是穷苦的平民妇女。罗丹从小喜爱美术,但其他功课都很糟糕。在姐姐的支持下,父亲不得不同意把他送进巴黎美术工艺学校。并靠姐姐挣来的工钱供他读书。罗丹十四岁开始随荷拉斯·勒考克学画,后又随安托万-路易·巴里学雕塑,还当过加里埃·贝勒斯的助手,并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

1875年,罗丹游意大利时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罗丹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手法塑造出神态逼真而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以千变万化的雕像展现人世间可悲可喜、可爱可怖的众生相,以此让人们窥见生命的真谛和艺术创造的意义,他的雕塑真诚地把人类生活中最深刻的爱与美揭示出来,并奉献给了人类。

罗丹的艺术生涯是从《塌鼻男人》开始的。这是一件直接来源于生活的作品。由于请不起模特,罗丹只好请了一个叫毕比的乞丐当模特。毕比的鼻梁塌陷,面容衰老丑陋,但在罗丹眼里艺术的美丑和现实的美丑意义不尽相同,他从不回避形式上的丑陋。罗丹从一个雕塑家的角度发现了毕比的美,于是他在作品中极力强调毕比面部的起伏和扭曲感,似乎这其中存在着的不是毕比一个人,而是整个人类的愁苦和凄凉。这种直接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又如此逼真地再现眼可见的真实,我们在居斯塔夫·库尔贝、让·弗朗索瓦·米勒、奥诺雷·杜米埃、爱德华·马奈等油画家的作品中曾看到,它表现了这个时代的一致追求:废除一直统治美术的学院派理想化的真实观,赋予艺术以现实的直接性,它也因此反映了另一个观点,即以现代的丑反对传统学院的美。这种丑在今天看来其实只是一种现实性的真实,但在当时却是一种反叛,在罗丹后来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这种反叛意识贯穿了他的一生,毫无疑问,这种反叛必然遭到学院派或保守观众的厌恶。

天堂之门与地狱之门间的无尽迷思

《地狱之门》这件大型雕塑共有一百八十六个形象,是罗丹根据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构思创作的,历时达三十七年,甚至在他去世前一年还在修改。《地狱之门》代表的是罗丹更为内在的痛苦与压抑的灵魂。为了《地狱之门》,罗丹用了一年的时间阅读但丁的《神曲》,沉浸在但丁用文字塑造的虚幻世界里,他用一百多幅画将书中描写的八层地狱画了出来,又运用水墨勾勒轮廓,用褐色水彩颜料衬出阴影以体现出立体效果。

罗丹从洛伦佐·吉贝尔蒂为意大利佛罗伦萨圣若望洗礼堂创作的《天堂之门》中汲取灵感,他将大门分成十个面板,每个门板上各有五个,以装饰性边框和镶边分割开,面板上没有任何细节,罗丹仅仅用几个简单步骤便勾勒出了雕塑的总体布局。

第二个模型集中在几块面板上勾勒出构图,这些浅浮雕布满了极小的人物雕塑,想要准确辨认出表达的主题是不可能的,但是显然其中的很多人像组合与当代一些画作颇为相近。

之后,罗丹很快将面板的数量由十个减少到八个,不久后又放弃了将两扇门隔开的想法。《地狱之门》的结构采用了哥特艺术的某些特点:两扇门中间树立着一个间柱,柱顶装饰着罗丹的人体雕塑《思想者》,它位于门楣中心的位置,然而这一作品更多是从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中汲取了灵感。

《思想者》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为一体,体现了罗丹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罗丹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藏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这是一个强劲而富有内力、成熟而又深刻的形象,那生命感强烈的躯体在一种极为痛苦的思考中剧烈地收缩着,紧皱的眉头、托腮的手臂、低俯的躯干、弯曲的下肢……似乎人体的一切细节都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所驱使,紧紧地向内聚拢,仿佛他凝重而深刻的思考是整个身体的力量使然。

罗丹曾解释说:“一个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显露出他心中的感情,形体表达内在精神。”

部分永远无法替代整体

巴尔扎克是法国十九世纪文坛巨星,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激情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罗丹对他非常敬慕,十分乐意为他塑像,所以1891年法国文学家协会委托罗丹塑一尊巴尔扎克像时,他当即表示:“我要做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罗丹十岁时,巴尔扎克就已去世,因此在形象的塑造上,他做了大量的阅读和研究,前后完成了四十多件形象习作,着意刻画一代文豪的外貌和精神特征。罗丹认为创造形似的巴尔扎克并不重要,“我考虑的是他的热情工作、他的艰难生活、他不息的战斗、他的伟大胆略和精神,我企图表现所有这一切。”

罗丹塑造的巴尔扎克是夜间漫步的形象。巴尔扎克习惯于夜间穿着睡衣工作,所以罗丹塑造了他披着睡衣在星空下沉思的形象。据说原作中巴尔扎克有一双智慧的手,但罗丹在征求他的学生、助手布德尔的意见时,布德尔赞美道:“这双手雕得太好了!”罗丹听后便拿起锤子砸掉了这双手,因为他怕这双手过分突出而让人忽略了真正的重点,后来人们看到的《巴尔扎克像》的双手被睡袍紧紧遮盖。作品完成后,出人意料的是委托人拒绝接受,甚至指责这尊雕像像一只企鹅、一个雪人、一个怪胎,还有的人认为《巴尔扎克像》是十九世纪末颓废风气和精神错乱的象征。

面对纷至沓来的批评和指责,罗丹却说:“我的《巴尔扎克像》,他的动态和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他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他是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巴爾扎克像》是我一生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成果,也是我的美学理想的集中体现”。

罗丹的一生是被人攻击和嘲讽,同时也是被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而他始终以一种伟大的人格正确面对这一切,一生攀登,并最终登上了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高峰。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他的所有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以此而论,罗丹是最杰出的浪漫主义雕刻大师。

然而,罗丹的伟大,还在于他的深刻思想,他偏爱悲壮的主题,善于从残破中发掘力与美,这使得他的艺术具备博大精深的品格,既动之以情,又发人深省。罗丹跨越了门户派别,超越了时代和地区,他同情底层劳动人民,热爱自己的祖国,毕生投入到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地区人生种种痛苦的思索中他的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远启迪着人们不断思考。

众所周知,奥古斯特·罗丹是法国著名的雕塑艺术家,他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他与阿里斯蒂德·马约尔和埃米尔·安托万·布德尔并称“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猜你喜欢

罗丹巴尔扎克雕塑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四居室平面图》
写实雕塑
罗丹手稿
Significance of Conflict Talk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Analysis of Silence in Conflict Talk with Face Theory
巴尔扎克答学生问
自然雕塑
巴尔扎克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