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祁东县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专项技术示范效果初探
2019-11-22徐志福李文宇胡东阳封卫平柏凌志
徐志福 李文宇 胡东阳 封卫平 柏凌志
摘 要 通过进行2019年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田间示范对比试验,探索了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专项技术的示范效果,结果表明烟草绿色防控示范处理对烟草赤星病、病毒病和黑胫病的防治效果均同辐射区和农民自防区相近,而对烟蚜虫、烟青虫等虫害的防效比较明显,定案调查绿色防控示范处理对烟蚜虫、烟青虫的防治效果依次为82.3%~85.6%,76.19%~85.42%,均高于辐射区(78.1%~84.0%,73.02%~83.33%)和农民自防区(74.0%~80.5%,65.08%~73.91%)。此外,绿色防控示范处理对地老虎的防效与辐射区一致,均略好于农民自防区。绿色防控技术值得进一步示范推广。
关键词 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试验
中图分类号:S435.7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1.017
为探究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专项技术田间示范效果,2019年4月,按照衡阳市烟草绿色防控重大专项技术推广方案,进行祁东县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对比示范试验。
1 示范方法
遵循病虫害综合治理(IPM)原则,以保健栽培、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防控技术为基础,参照《DB43/T 1209-2016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针对祁东县烟草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开展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组装应用示范,以蚜虫、烟青虫、地老虎、病毒病、黑胫病和赤星病“三虫三病”为主要防控和调查对象,共设立绿色防控示范区、辐射区、农民自防区和空白对照区4个处理,分别进行“三虫三病”防控效果调查和比较。
1.1 示范地点与基本情况
本示范试验设计在祁东县过水坪镇团结村1组种植户周祝英承包田,共种植烟草总面积6.6 hm2,土壤为红壤土,pH值5.8,土地肥沃。烟草品种为云烟87,移栽日期为2018年3月18日至21日,烟草长势一般,“三虫三病”发生较重。
1.2 示范设计与处理
试验共设4个处理,即示范区、辐射区、农民自防区和空白对照区。
1.2.1 示范区
示范区面积3.65 hm2,采用以“两蜂一诱一纸一制剂”为核心的防控技术,即在农业防治+烟蚜茧蜂(防治烟蚜)+赤眼蜂(防治斜纹夜蛾和烟青虫)+性诱剂(防治鳞翅目害虫成虫)+病毒检测试纸+病毒制剂(预防病毒病)的基础上辅以化学防治,共用药3次。
1.2.2 辐射区
辐射区面积2.67 hm2,示范方法基本同绿色防控示范区或接近绿色防控示范区。
1.2.3 自防区
自防区面积0.2 hm2,不采用绿色防控技术,按传统方法进行防治(药剂防治),共用药4次。防治小地老虎在移栽时穴施药剂,大田期防治斜纹夜蛾、烟青虫选择2龄虫前打药,防治病毒病、青枯病、黑胫病、赤星病和野火病在发病前或初期用药。大田期进行叶面喷雾,使用桂林牌电动背负式喷雾器喷雾,打顶前15天均匀喷施80%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500~600倍预防病害发生,到烟叶采烤前10天停药。
1.2.4 对照区
对照区即空白对照烟田,面积0.08 hm2,不采取任何病虫害防治措施,栽培措施参照当地烟叶生产技术规程执行,栽培规格与田間肥水管理均与上述3个处理相同。
1.3 病虫调查与计算
在绿色防控示范区、辐射区和烟农自防区各选择3块0.03 hm2以上有代表性的烟田作为调查烟田,对上述“三虫三病”防控效果分别进行调查和统计,并以空白对照区为比较,分别计算示范区、辐射区和自防区3个处理对“三虫三病”的防控效果。
1.3.1 病害调查与计算
采取5点取样法调查,每点调查10株,调查病毒病、黑胫病和赤星病的发生情况,在病害始发期(2019年4月24日)开始调查,到发病末期(2019年6月13日)结束,每次调查间隔10~15 d,调查标准按照《GB/T 23222-2008烟草病虫害分级及调查方法》执行。对3个处理的“三病”分别统计发病叶(株)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其计算公式如下:
病株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病叶率(%)=( 发病叶数/调查总叶数)×100%
病情指数=[Σ(发病叶或株数×病级代表值)/(调查总叶或株数×病级最高值)]×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其中赤星病病害严重程度以叶片为单位进行分级标准如下:
0级,全叶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5%;
5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5%~10%;
7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0%~20%;
9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20%以上。
病毒病病害严重程度以株为单位进行分级标准如下:
0级,全株无病;
1级,心叶脉明或稍微花叶,病株不矮化;
3级,1/3叶片花叶,不变形,株高约正常的3/4;
5级,1/3~1/2叶片花叶,小数变形,株高约正常的3/4~2/3;
7级,1/2~2/3叶片花叶或叶变形,主侧脉坏死,株高仅正常的2/3~1/2;
9级,全株叶片花叶,严重变形,主侧脉坏死或病株高不到正常的1/2。
1.3.2 虫害调查与计算
同样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在“移栽后10天左右、移栽后30天左右、移栽后50天左右”调查蚜虫发生情况,于2019年4月24日调查地老虎防治效果,在“药后15天、药后27天、药后35天”调查烟青虫防治效果。每点调查10株,调查标准按照《GB/T 23222-2008烟草病虫害分级及调查方法》执行。分别记载和统计4个处理的百株虫量、为害株率和药后虫口减退率,并与空白对照片区比较,分别计算示范区、辐射区和自防区3个处理对“三虫”的防控效果。其计算公式为: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防治效果分析
2.1.1 赤星病防治效果
试验示范区用药前后各处理烟草赤星病调查效果统计详见表1。
从表1可知,药后11天示范区、辐射区和自防区3个处理对烟草赤星病的平均防治效果依次为28.2%、45.5%和32.0%;药后33天3个处理的平均防治效果依次为21.2%、39.0%和32.4%;药后44天3个处理的平均防治效果依次为29.5%、42.2%和31.7%。说明绿色防控示范区、辐射区和自防区3个处理均对烟草赤星病有一定的控防效果,且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分析主要原因是三者均采取了田间管理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病害防控措施,三者防效不高是因为2019年4—6月长期阴雨。
2.1.2 病毒病防治效果
试验示范区各处理用药前后烟草病毒病调查效果统计详见表2。
从表2可知,药后11天示范区、辐射区和自防区3个处理的平均防治效果依次为44.6%、47.45%和40.7%;药后20天3个处理的平均防治效果依次为32.6%、36.6%和37.6%;药后34天3个处理的平均防治效果依次为31.8%、36.7%和38.3%。说明绿色防控示范区、辐射区和自防区3个处理均对烟草病毒病有一定的控防效果,且三者之间的控防效果差异不显著。分析主要原因是2019年4—6月长期阴雨,三者防控蚜虫和预防病毒病的效果均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2.1.3 黑胫病防治效果
从2019年4月24日到2019年6月23日,各处理仅个别零星发生黑胫病,绿色防控示范区、辐射区、农民自防区和空白对照区的发生株率均在1%以下,绿色防控示范区、辐射区和自防区3个处理均对烟草黑胫病的影响不明显。
2.2 虫害防治结果分析
2.2.1 蚜虫防治效果
试验示范区2019年各处理用药前后防治蚜虫效果统计结果详见表3。
由表3可知,移栽后56天(6月13日)定案调查,绿色防控示范处理对蚜虫的防治效果为82.3%~85.6%,均高于辐射区(78.1%~84.0%)和农民自防区(74.0%~80.5%)。总体防效为绿色防控示范区好于辐射区和农民自防区,而辐射区好于农民自防区。从移栽后的防治效果来看,示范区的防治效果增長率要高于辐射区及农民自防区,辐射区的防治效果增长率同样高于自防区。结果表明,绿色防控专项技术更利于控防烟草蚜虫。分析原因主要是绿色防控示范区的烟蚜茧蜂对烟蚜虫起到了较好控防效果。
2.2.2 烟青虫防治效果
烟青虫主要在打顶前后(5月18—20日打顶)的团棵期为害植株,各处理的防治效果详见表4。
由表4可知,2019年5月9日调查,绿色防控示范区、辐射区和自防区3个处理的平均相对防治效果依次为85.42%,83.33%,70.83%;2019年5月21日调查,3个处理的平均相对防治效果依次为84.06%,81.16%,73.91%;5月29日调查,3个处理的平均相对防治效果依次为76.19%,73.02%,65.08%。总体上,绿色防控示范区在各个调查时期对烟青虫的相对防效均高于辐射区和农民自防区,说明绿色防控示范区对烟草青虫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原因是绿色防控示范区的赤眼蜂和性诱剂能够较好防治烟青虫。
2.2.3 烟草地老虎防治效果
2019年4月18日移栽后,仅同年4月24日调查一次,绿色防控示范区、辐射区的地老虎为害株率为0.2%~1.0%,百株虫量为0~2头,相对小于农民自防区和对照区的为害株率0.20%~0.28%,百株虫量2~4头。因此,绿色防控示范区和辐射区防治方法适用于实际生产中的夜蛾科害虫防治。
3 结论与讨论
由以上示范结果可知,绿色防控示范区对烟草烟草赤星病、病毒病和黑胫病的防治效果均同辐射区和农民自防区相近,对烟蚜虫、烟青虫的防治效果均高于辐射区和农民自防区,但对地老虎的防效与辐射区一致,均略好于农民自防区。本次示范试验调查劳动强度大,参与者较多,调查数据存在一定误差,而且2019年春夏季长期阴雨,也影响了防治效果,加之烟田的环境和田园管理等多方面原因,调查结果只是相对的,有待进一步进行科学规范化精准示范验证。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