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养老模式下社区适老环境设计研究
2019-11-22李健华
摘 要:社会老龄化的客观条件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让老龄关爱问题备受关注。在多种传统养老模式并行的养老环境下,“嵌入式”养老模式成为适应各种主客观需求的新型养老服务形态。“嵌入式”养老模式的植入,对住区环境产生了新的需求,提高住区环境适老性成为顺应养老特征、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嵌入式”;养老模式;住区环境;适老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社会转型期社区养老模式与环境的关联性设计研究——以济南市为例”(16CWYJ15)阶段性成果。
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且在2040年前,将以年平均3.62%的速度增长。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养老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不同的养老模式长期并存,各自服务于不同条件的老年群体。随着养老的需要和社会服务职能的提升,“嵌入式”养老模式应运而生,且将在养老事业中承担很大的比重。新的养老模式在为老年人提供新形态的养老服务的同时,也对社区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的提出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老人90%是居家养老,7%是社区养老,3%是机构养老。而“嵌入式”养老模式是传统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种模式的补充和整合,是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孕育而生的新的养老模式。它以社区为载体,采取资源嵌入、功能嵌入的方式,结合多变的运作方式植入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整合周边资源,提供更全面和专业的养老服务,同时更符合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嵌入式”养老模式的设施往往植入社区,或处于住区周边,这为“恋家”的老人提供了便利。居住距离的拉近易于增加老人与子女的见面机会,增进亲情的交流与慰藉。
二、基于“嵌入式”养老模式特点的环境需求
“嵌入式”养老模式的产生,归因于其自身特点,而这些特点正是单纯的传统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所不具有的,这也是其能融于其他养老模式之中,易于被人接受的优势所在。“嵌入式”养老模式因有别于其他养老模式,所以对住区环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嵌入”的特征提出环境融合需求
“嵌入式”养老模式的特点之一是规模小,灵活性强。一般来说,“嵌入式”养老设施的面积均不大于1300㎡,能提供的床位在50个以内。紧凑的空间面积,为设施嵌入既有社区提供了更多可能,尤其是对于建设较早的社区来说,其建筑密度相对较大,空置空间不成规模,所以小面积养老设施的植入更具可行性。
养老设施的嵌入,多是借助住区的既有闲置建筑、周边建筑,或住区内新建的小型建筑,因其为“后生”产物,所以与住区的融合至关重要。设施建筑面貌和建筑周边处理,从道路规划到景观、绿化等都要与原有住区保持密切的联系。嵌入设施可以打造成开放的住区共享空间,在空间属性方面让设施融入住区。同时,可借助空间的共享加强人群的互动,增进住区居民对养老设施的了解,实现情感交融,建立融洽的“邻里关系”。
(二)加强资源整合和各服务点位间的联系
“嵌入式”养老模式在资源利用方面具有独到优势。“嵌入式”养老模式充分利用住区闲置公共建筑或住宅作为养老设施点位,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同时,还可以最大化地调动住区周边的商业、医疗、生活服务资源等,作为养老服务配套设施。而资源的充分利用也会导致服务点位分布的松散,因此,为了便于区别于其他社会设施,应对整合的资源进行统一的可识别设计,提高形象的整体性,增强辨识度。
(三)利用地缘优势实现情感延伸
“嵌入式”养老模式的服务设施无论是“嵌入”住区内部,还是从外围进行资源整合,从空间位置上都脱离不了住区,这就是地缘优势。这种就近养老模式,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让他们感受到“家”的亲近。因而在设施建设、改建及环境的处理方面,其要与既有住区环境保持紧密关系,让老年人熟悉的住区环境的气息延伸到养老设施中来,增强老年人的归属感。
(四)灵活的服务方式需要可达性
“嵌入式”养老模式的服务方式灵活多变,根据老年人的身心条件和需求意愿选择不同的服务方式,例如入住服务网点、全天候入户护理照料、助餐服务、定时护理服务等。这种多变的服务模式增加了服务人员或者老年人的往来频率,这也需要服务点位与服务对象住宅之间具有很好的通达性。路网设置的合理性、路径材质的适宜性,以及路径长度、輔助设施等都需要进行适老性规划。
三、现有住区养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因建设时间的不同,现有住区在环境适老性方面的考虑也参差不齐。这既有政策的原因,更有设计考虑深入不够和建设投资局限等多方面因素。直观来说,其大致存在如下方面的问题:
(一)室外常规设施建设适老性不足
在既有住区中,多数住区室外环境适老性建设不达标,其路网、场地、绿化及其他设施在满足老年人的出行和活动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一些住区中,老年人外出滑倒、磕绊现象时有发生,因路径长而身心俱疲的情况更是极为普遍。这不仅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更是埋下了危害健康的安全隐患。住区环境设计必须考虑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根据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现状来看,住区环境设施的适老性设计不容忽视。
(二)设施设计缺乏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考虑
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多老年人逐步进入失能、半失能阶段,对于无障碍设计的需求不断增大。目前的新建住区中,楼宇入口等主要部位大多设有无障碍通道,而早期的住区中这种设置并不多见。然而仅在个别部位进行无障碍通道设置的做法,对于老年人出行的完整活动过程来说,作用甚微。这势必造成一些特殊老年群体出行的不便,甚至对其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导致其抵触外出。
(三)缺乏适老性活动场地的设置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具有受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两种需求除了在家庭内得到满足之外,有相当一部分是需要从外部获得的,即是从外部活动和与人的交往中获得满足。
既有住区中,往往缺乏适合老年人使用的社交场合,一些普通的场合多被孩子们占用,即便是场合空置,也没有针对老年人群进行的相关细节设计。因此,住区场地的设置更应该从提供老年交流平台和增强适老性细节设计方面入手,真正提供适宜老年人发挥余热的平台,满足处于活跃期和自理期的健康老人的心理需求。
四、“嵌入式”养老模式住区环境设计分析
与普通的住区不同,“嵌入式”养老模式下的住区环境中,以老年人为主体的活动量增多,因而在住区环境设计中更应侧重老龄关爱,设施的选择和设置注重从老龄人群使用的安全便捷角度考虑,并进一步加强休闲娱乐空间、设施的建设,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
(一)确保住区环境基础设施的适老性与安全
就环境的适老性来讲,需要了解并结合老年人户外活动的类型、行为状况、行为能力,以及作息规律等相关信息。相关调查资料表明,老年人热衷的户外活动最多的类型为散步、聊天、棋牌、器材健身、跳舞等,步道、社区广场、社区绿地等与之相适应的活动场所设置十分必要。
路网步道是住区环境的骨骼,是一切室外活动必需的设施,因此要求我们对住区步行道路给予足够重视。道路设计中,要考虑道路的通畅便捷,路面坡度不宜超过5%。步行路面宽度要考虑双向错行通过的顺畅,同时考虑轮椅乘坐者的方便,以及确保轮椅回旋空间充足。路面材质、摩擦系数,以及路径长度等问题都要考虑老年人及残障人的身体条件,使安全性与休闲舒适性相结合。另外在与机动车道交叉位置等特殊点位要设置必要的警示标志和安防设施,起到提示和保护作用。
出于对智力和记忆力减退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出行考虑,住区道路,尤其是在道路转接口部位要设置明确的可识别标识,以免老人迷路。可识别标识可以借助路面材质、色彩、铺装方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道路两侧的植物种类或颜色,或者借助路灯形状、座椅形状等比较明显的特征性元素来形成可识别系统。
(二)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交往与活动空间
大部分老年人子女白天需要工作,所以与老年人交流时间较少,加之年龄的差异导致的话题、观点的差别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老年人与子女的交流。老年人也渴望与同龄人交往,这样既可以通过交流舒展心情,又可以重构“社会角色”,找到存在感。因而户外活动和交往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住区适老性环境设计应该关注的重要内容。
闲聊和棋牌等小运动量交流场地是让老人融入社会的最简单的空间之一,这种空间的设立应将参与者和旁观者同时考虑在内,提供充分的交往空间。空间应注意日照、风力、路径等因素的影响,保证合理的通风、光照、通达性。对于空间内设施的选择,要考虑尺度和人机工程相关因素符合老年人需求,同时要确保材质强度、重心等安全因素,以免老人发生磕碰、摔倒等,受到意外伤害。
对于老年人来说,能够强身健体、增强交流的活动空间还有很多,要根据老年人的整体文化层次、地域文化形成的主流爱好等因素综合考虑。例如设置可供跳舞、唱戏、打太极拳的场所,安置健身器材的场地,纳凉、闲聊的场所等。无论哪种功能的空间,均应设置适宜的设施,如座椅等,同时充分考虑安全、舒适等细节设计。
(三)在设计中注重考虑老年心理因素
老年人退休后,社会角色转变的失落使得他们的心理产生很大变化,有失落,有孤寂,更有无助。环境设计的一项重要责任便是通过环境的打造调整老年人的心理状况,让老年人产生存在感,让其身心得到愉悦,让其能够颐养天年。
回归自然的感觉会让人身心放松,住区环境设计可以借助假山、水体、绿化等具有自然气息的元素,通过环境塑造感染老年人的情绪,让其释放情感,得到心理的舒展。具有地域文化或者風土人情的景致,可以让老年人得到文化认同,也可以唤起其过往的记忆。另外,可以设置互动性活动,例如让老年人参与园艺管理,以便使其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角色,再度产生成就感和价值感。
老年人群体为社会、为家庭奋斗半生,理应受到晚年关爱。我国养老事业建设任重道远。“嵌入式”养老模式作为一个新兴的养老形态,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环境的打造上,既要满足环境安全、便利、舒适的常规要求,又要考虑到“嵌入”的特点,做到植入部分与住区的整体环境融合。
参考文献:
[1]胡宏伟,汪钰,王晓俊,等.嵌入式养老模式现状评估与改进路径[J].社会保障研究,2015(2).
[2]桑轶菲,方珂.适老化小区规划中的养老设施嵌入式布局[J].浙江建筑,2018(4).
[3]康华.“嵌入式”养老模式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
[4]何凌华,魏维.社区室外环境的适老性配置研究[J].住区,2014(5).
作者简介:
李健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科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