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壮族骆垌舞研究

2019-11-22张明学王宇坤

艺术评鉴 2019年19期
关键词:壮族艺术特征

张明学 王宇坤

摘要:骆垌舞是壮族先民在举行盛大祭祀仪式中,道教师公戴着面具所跳的一种点兵舞蹈,是流传于广西武鸣县地域的古骆越祭祀舞蹈。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查阅文献、视频资料以及对骆垌舞非遗传承人采访等方式,对骆垌舞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征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述,探究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总结骆垌舞的艺术特色,旨在呼吁更多的人了解并欣赏这一古老的艺术,以推动骆垌舞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壮族   骆垌舞   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9-0031-02

“骆垌”为壮语,是古代骆越王国将军的名号。“骆垌舞”即为骆越将军舞,该舞蹈流传至今,仍具有较完整的舞蹈仪式,在服饰、经书、道具及奏乐等方面保存较为完整。骆垌舞主要再现古骆越王国时期,将军领兵、行军作战等一系列的历史场景,属师公舞的一种。壮族骆垌舞于2010年5月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壮族骆垌舞虽已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如今保护状况依旧濒危。

一、广西壮族骆垌舞概述

壮族骆垌舞的产生、发展和传播有特定的历史原因和背景。公元前111年,骆越国亡,亡国之都所遗留下来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被先民感怀,于是,承载着骆越古国历史和文化的壮族骆垌舞便通过民间祭祀的形式,由师公舞演变而出。现如今,仍在武鸣区锣圩镇玉泉村附近发展流传。

据骆垌舞经书记载,骆垌舞即骆越点兵舞,源于马头镇,现全县仅存的玉泉骆垌舞师公队所演舞步套路为马头流传出去,民间传说是龙母点兵的招式,具有娱神、祝愿、驱邪的神力。

骆垌舞在表演过程中,通过对壮族先民祭祀场景的再现,展示出古代骆越王国的历史文化风貌,保存了许多壮族远古文化的信息。骆垌舞也将古骆越国将军点兵、出征、行军、作战、驱邪、招魂等仪式传承下来,堪称是壮族古骆越文化的活化石,具有极其丰富的历史研究价值。

二、壮族骆垌舞的表演形式

在古代,马头镇常在农事开始前请师公来跳骆垌舞祭神求雨,同时请古戏团来唱戏,村民一边看戏,一邊等雨,活动连续数日,直到降雨为止。祈雨庙宇通常设在村口路旁的山坡。以前有戏台、庙宇和神像,1958年时发现只留存有遗址遗迹。

如今的壮族骆垌舞,通常由数十名师公,戴着木质或纸质傩面具,身着或黑或黄颜色的道服,头戴法帽,扎法带,执法器,手持响棍(俗称打鬼棍)进行表演。师公在起舞的同时,边口念唱词,边摆身、摇手、踏足,向着东南西北四方起舞,在独特的“岳鼓”(又称蜂鼓)、锣鼓和骆越祭祀古乐器“喃嘟喝”的衬托下显得神秘而有特色。骆垌舞以其独特的舞蹈表演形式,刚劲的舞蹈步伐,强烈的音乐节奏感,给观者带来独特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骆垌舞的传统节目有《娅浦巡兵》,据民间传说该舞蹈主要体现的是龙母点兵的招式,显现出龙母具有娱神、祝愿、驱邪的神力,它艺术地展现了骆越祖母王当年检阅部队的历史场面,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和观赏价值。除此舞蹈外,还有表现召集兵马的《存兵舞》、行军作战的《四柱五横舞》、凯旋而归的《巡游舞》和丰收酬神的《三台舞》、祈求风调雨顺的《祈雨舞》等舞蹈节目。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展现非遗魅力,骆垌舞非遗传承人潘家明带领玉泉村群众编排了《存兵投粮》《十二生肖》等节目。随着新节目的不断产生,面具往往仍采取旧的代替,难免曲解原意。面具的“张冠李戴”,伴随而来舞蹈动作自然的出现了公式化、概念化,使壮族骆垌舞逐渐成为只保留特殊舞蹈形式的躯壳。正如宋代朱熹说:“傩虽古礼,而近于戏。”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壮族骆垌舞逐步形成一种媚神又娱人的崭新乐舞形式。

广西武鸣县每年都会举办“三月三”歌圩,玉泉骆垌舞师公队均受邀至武鸣县城演出,成为研究观赏壮族骆垌舞的重要地点。骆垌舞所参加的演出活动,通常以中国壮乡·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为主,唐人文化节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等活动为依托,为海内外游客表演原始古老的祭祀舞蹈仪式。神秘古老的壮族骆垌舞,这种壮族先民祭祀娱神时跳的舞蹈,早已走下历史“神坛”,融入当代人民的现实生活,走向现代化舞台,并在言传身教中将这一舞蹈传承下来,其独特的舞蹈形式,显示了人们祈求幸福吉祥和安居乐业的美好意愿。

三、壮族骆垌舞的艺术特征

(一)舞蹈方面:语汇丰富,动律突出

壮族骆垌舞的风格粗犷古朴,气氛欢快活泼,动作强烈洒脱,语汇尤其丰富,动律特征突出。传统骆垌舞蹈在一定的场面调度下,通过几个动作元素的反复和再现,体现出鲜明的节奏,活泼的气氛,并在“嗬!嗨!”“呜!喂!”的呼喊声中,表现出浓郁的古骆越文化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态度。

骆垌舞均以三步为舞蹈的基本动作,前进三步,后退三步,定向以东、西、南、北、中,有半蹲匀脚转体、点步、矮步、蹲揣为主要舞姿,显得庄重粗犷,有如神灵显圣。

“拜四方”是一个动作的移动重复向四方位的表演,骆垌舞师公作法事或祈神、请神等宗教、程式动作。更值得一提的是壮族骆垌舞中的一些特色舞段,在表现召集兵马的《存兵舞》、将军带兵打仗的《四柱五横舞》、战胜归来的《巡游舞》等舞蹈中,师公右手持响棍扛于肩,左手叉腰,通过集合、行军、作战、巡游等程式舞蹈动作,表现壮族先民在将军的带领下出征、点兵、行军、打仗、招魂、驱邪的祭祀场景及古骆越历史文化风貌。壮族骆垌舞表演动作的语汇丰富、动律突出、独具风韵,显示出壮族人民的风采,生发出更多的审美情趣。其独具一格的舞蹈表演艺术,在中国传统民间舞蹈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猜你喜欢

壮族艺术特征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黄翠崇、刘丽华
《Cat’s book》
壮族迎客歌
壮族山歌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奇妙乐器·壮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