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族民歌演唱特点探析
2019-11-22颜霏
颜霏
摘要:甘南藏族民歌在演唱功底方面并无过多要求,仅仅在心理平静自然状态下以原生态声音传唱即可,这往往是一般民歌能够广为传唱的使然所致。但是,甘南藏族民歌在演唱特点方面还有着一定差异性,本文就以此作为研究重点展开,并对甘南藏区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及其对民歌的影响作出概括性的分析,以便进一步促使甘南藏族民歌在全国藏族中甚至在全国区域中传唱。
关键词:甘南 藏族 民歌 演唱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8-3359(2019)19-0025-02
由于藏族在甘南地区占据“半壁江山”,因此我国设定甘南藏族自治州来治理,并下设碌曲、夏河、舟曲等七县和合作市。本文就选取该三个县域境内的主要民歌为主,即舟曲的“朵迪”、夏河的“格尔”与“卓”、碌曲的“拉伊”,而这三地的民歌多要求自然状态演唱即可,对于演唱技巧并无过多要求,所以被当地人民广为传唱而流传至今。虽然如此,这些甘南藏族地区的民歌还是有一定演唱差异和自己的演唱特点,因此本文以甘南藏族民歌演唱特点为研究对象展开。
一、甘南环境及其对民歌的影响
(一)甘南藏区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甘南藏区自然生态环境。甘南藏族往往被视为是距离内地最近的雪域高原,连接着长江与黄河。甘南境内高原湖泊众多,海拔平均3000米以上,年均气温很低,气候复杂多变,呈现出干寒多雪的气候特征。湖泊和多雪的特点,造就了该区域有着充沛的水源,茂密的森林,并且湿地和天然牧场为中国之最,同时绿色峡谷还为世界之最,显现出该区域独特的地理特情。由于甘南自然生态环境相较其他地区较为恶劣,但是这并不妨碍当地人民热爱民歌和传唱民歌的传统,并且依靠自身的艺术文化创造出诸多脍炙人口的原生态民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绚丽的艺术奇葩。
甘南藏区人文环境。甘南分布有24个民族,可想而知24个民族有一个逐渐碰撞和融合的过程,并且这24个民族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而最终生成了相对独特的艺术传统文化。而在这24个民族之中,藏族是该地主要民族,信奉藏传佛教,并建有寺院百余座,再配置以雕塑、唐卡、经卷等吸引各地游客来领略和感受藏区深厚的艺术文化。同时,甘南藏区民族众多,农牧林业兼具的生产方式也生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特别是各种丰富的民俗节庆活动为农牧民创造了文化交流和分享的机会,并为艺术传播和分享提供了绝佳的平台,发展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歌。
(二)甘南藏区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民歌的影响分析
甘南藏区自然生态环境对民歌的影响。俗语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甘南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是该地艺术文化生成的土壤,对于民歌有着深刻的影响。诸如草原环境就生成了音调平稳、旋律悠长的演唱特点,并主要是在空阔草原上放牧之时男女双方基于情感抒发的心情流露与表达,故而就以极为想象力的旋律、自由缓慢的节奏来引发远处对方的注意,最后演唱末尾以高调收尾来直接抒发内心抑制不住的情感,这就需要演唱者的发音位置靠前,并具有极强穿透力的声音来演唱方能收到创作效果。相对应地,峡谷地带环境就生成了节奏明快、旋律起伏较大的演唱特点;处于两者之间草原与峡谷过渡的地带环境就生成了草原与峡谷兼有的演唱特点。
甘南藏区人文环境对民歌的影响。甘南藏传佛教与民歌艺术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毕竟传统文化往往与民歌艺术文化都归结于文化范畴或文化体系之中,并在系列活动中以相互融合的形式呈现或体现出来,特别是民歌内容的表达之中不同程度地折射或反映出佛教情感承载,形成了民歌歌词与佛教语言或佛教思想之间的融合,也形成了民歌歌词结构、修辞手法与佛教语言或佛教思想之间的融合。因此,甘南藏区佛教文化为主的人文环境对当地民歌的影响是深远的,并且在民歌创作形式或内容中都无不渗透着佛教因素或佛教思想在内。
当然,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于民歌的影响并不都是唯一的,还有当地劳动者的不同劳动情景也对民歌的生成具有一定影响,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二、甘南藏族地区各种典型民歌演唱特点分析
(一)舟曲的“朵迪”
舟曲县境内以藏族和汉族为主,气温温和,通常被称之为“藏乡江南”。故而该地区的民歌与甘南其他地区的民歌具有较大差异,而“朵迪”就是该地流行的民间歌舞,是传承千年的“锅庄”舞之一,并与羌族文化具有关联性。换言之,“朵迪”是甘南藏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多元一体的艺术瑰宝,即集舞蹈、民歌、服饰等一体的艺术之花。
“朵迪”在歌词方面的特点有:歌词创作具有即兴性;歌词内容大多趋向歌颂党、团结互助等之类的内容;多以问答式的对歌形式呈现,并多以七言句居多。
“朵迪”演唱特点:1.强调歌唱节奏与舞步一致性或协调性,也就是趋向平稳节奏性的歌唱,也只能以平稳的舞蹈动作伴随,不能配之以奔放性、快速性的舞蹈动作,这恰是“朵迪”挪步起舞配之演唱的精髓所在;2.要求在最为自然的声区内演唱即可,毕竟“朵迪”歌曲旋律中往往跨度不大,演唱的声音在正常自然状态下就可以发出来,并不会要求掌握很高的发声技术;3.“朵迪”主要以引子和主部构成,前者演唱要求声音自然松弛即可,并随着旋律节奏变化予以相应的演唱技巧;后者演唱多具有重复性,强弱程度方面也就随着音调相应变化即可;4.总体而言,“朵迪”民歌在自然放松上做到位即可,与平常呼吸、咬字、润腔、发声等别无二致,最大限度体现出演唱者原生态声音,并不要求演唱者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
(二)夏河的“格尔”与“卓”
夏河的“格尔”。该民歌是夏河地区文化品牌,能够最大程度展现拉卜楞风情特点。“格尔”在曲调方面往往是在八度内进行,四度跳进旋律,节拍较为规整等等。夏河“格尔”的演唱特点有:1.定调往往以衬词居多,在领唱者定调之后由团队合唱;2.要求演唱者在自然状态之下演唱即可,并不会对音色、发声等有着技术性的要求,也就是以演唱者平常的演唱功底真实演唱即可,主要体现出顺应自然性的纯真韵味;3.歌词内容趋向颂扬喜庆、丰收等,这就相应要求演唱者由内而外地表达出真情实感,不能矫揉做作,也就是心理方面要求演唱者以放松、平静的心态,不能掺杂有其他心理因素在内影响演唱,并相应地根据歌词内容揣测当时的情景,以便使得演唱者与当时情景融为一体。从中揭示对于生活经验丰富的演唱者而言,传唱出来的效果就会相对较好,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情景被演唱者以声音还原出来。
夏河的“卓”。此处的“卓”往往是民间歌舞的统称,亦即是对以舞为主、歌舞结合形式的泛称,并多以逢年过节或喜庆活动中作为主要的表演项目。如若汉语翻译出来就是“锅庄”,成为一种集娱乐、休闲、健身功能的广场舞蹈。夏河“卓”的演唱特点有:1.也是自然状态演唱即可,并无演唱技巧要求;2.同“朵迪”一样,也是主要以引子和主部构成,并且引子与主部的演唱与“朵迪”基本相同,仅仅是需要注意重音。就总体而言,夏河的“卓”与舟曲的“朵迪”在演唱方面并无很大差异性,如若有所差异就是歌词和表达内容的不同。
(三)碌曲的“拉伊”
在碌曲县内,传颂居多的就属“拉伊”,是以表达爱情的情歌为主,并多是在空阔的草原上歌唱,歌词、节奏等并未固定,可以由演唱者即兴发挥。“拉伊”的演唱特点有:1.因所在地区风格要求而有所差异,特别是词腔和衬词方面变化较多,词腔体现为一字一音、一字多音等,衬词体现为一字多音居多;2.声音发声方面与上面舟曲的“朵迪”、夏河的“格尔”与“卓”一样,都是要求自然状态下演唱即可,并无演唱技术要求;3.需要提出的是牧区“拉伊”运用大跳,旋律方面与其他环境下的民歌并无差异。相对来说,牧区“拉伊”演唱要求演唱者的音域宽度很高,意味着并不是一般人能够演唱好的,需要有一定的演唱功底方可。
三、結语
甘南藏族民歌演唱大多并未有技术性的演唱要求,这与民歌广为传唱有着密切关联,同时也与各地所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相互影响。本文在对甘南藏族中的玛曲的格萨尔说唱、卓尼的“勒”等民歌并未涉及分析,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总结,以便将甘南藏族民歌进行更大范围的推介或传唱。
参考文献:
[1]李生贵.甘南藏族传统音乐[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
[2]蔡兆梅.论区域音乐文化中甘肃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北方音乐,2016,(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