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听障儿童律动教学方法
2019-11-22姚君红
姚君红
【关键词】 听障儿童;律动;节奏感;音乐游戏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8—0059—01
一、节奏感的训练,是培养听障儿童学习律动的有效途径
律动教学就要让听障儿童以看和模仿为主,训练其节奏感与韵律感的艺术教育。在多年的律动教学中,笔者发现巧编律动来培养听障儿童的节奏感,可以有效地提升听障儿童的音乐表现力。
例如,利用节奏训练感知音的高低。笔者选择高低分明的旋律《两只老虎》中的一段,请听障儿童高举双手轻轻拍打来表示高音,下蹲重重地跺脚来表示旋律的低音,再用律动练习一些简单的旋律;然后由浅入深,直至较难的旋律,这样使他们对音的高低有一个比较形象的对比感知。
还利用节奏训练感受音的强弱,让听障儿童随音的强弱做出相应的动作。音强时,做幅度比较大的动作;音弱时,做幅度较小的动作,以此来加强对音的强弱的感受。例如,听障儿童按照敲鼓声的强弱进行律动时,在鼓声强时,做拍手、双脚小跑步动作;在鼓声弱时,双手放后背,双脚不动,头随节奏左右摆动;或用强音时相邻的同伴互相拍手,弱音时自己拍肩,这样听障儿童既感兴趣,而且也感知了音的强弱与节奏感。鼓点的震动对他们的听觉训练有很大的帮助,多次反复练习,听障儿童的节奏感与感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听障儿童学习律动的重要兴趣源泉
首先,创设环境,熏陶感染。创设一个富有美感的环境,可以激发听障儿童对事物的兴趣,使他们的审美感知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宽敞的木地板教室,教室中醒目的镜子,就是听障儿童学习律动的良好条件。笔者的做法是:播放美妙的轻音乐,让听障儿童边走边做一段轻快的律动进入教室。如用《簌口歌》这首歌作为热身练习,笔者边唱边用手装作拿杯子的样子表演,让听障儿童模仿并和笔者一起夸张地表现,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注意力律动,感受歌曲欢快高兴的情绪;或者模仿小鸡走、小猫跳等欢快的步伐组合,带领他们进入一个“快乐大本营”。其次,加强作品选择,拓宽审美视野。首先提供给听障儿童的应该是一些最优秀的律动材料。比如通过观看残疾人艺术表演,直观地了解他们舞蹈的动态、形体美,激励听障儿童学习律动的浓厚兴趣。再精心设计具有美感的律动动作,有系统地组织律动教学,从音乐游戏、歌曲表演、步伐组合、基本手位练习等综合性的课堂活动入手,寓教于乐。
三、音乐游戏是听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保障
游戏不仅能发展注意的紧张性和集中性,而且能发展它的稳定性。 例如,听障儿童在参与角色游戏“马跑”时,笔者扮演老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大草原”的意境:“在一片美丽的大草原上,一匹老马带着一群小马在草地上吃草”,随着欢快的音乐,笔者边做动作,边学老马的口吻来激发“小马”跟笔者学奔跑。熟练准确的动作加上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表情,使听障儿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自己真的成了一匹小马,在大草原上奔跑。他们自然而然地模仿起来:左手快速地拉住马缰,右手不停地拍打自己的臀部,睁大眼睛,盯住前面,表现得自然逼真。速度慢,就表示马跑累了,要边走边休息,动作幅度要小一些。结合音乐节奏的变化,听障儿童在丰富的想象状态下自然地提高了表现力和感受力。
在学习音乐游戏“小花猫”时,有的听障儿童在表现小花猫捉老鼠的情节中把地板踩得咚咚响,笔者便告诉他们:“小花猫捉老鼠的时候,走路可轻了,要是老把地板踩得咚咚响,老鼠早就逃光了,小花猫就会捉不到老鼠,会饿坏的。”听障儿童听了,很快纠正了动作,而且还像模像样地表现小花猫捉老鼠时警觉的样子,真是可爱极了。在一次次的引导下、一次次的模仿中,他们学习着、进步着。在鼓励听障儿童积极参与、主动投入的同时,他们的天性得到了释放。
总之,律动教学是改善听障儿童心理品质,促进其智能发展,增强其身体健康,丰富他们审美情感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啊!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但打开了他们的另一个窗户,正如舞蹈家邰丽华所言:“其實,所有的人生都是一样的,有圆有缺,有满有空,这是你不能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看人生的角度,多看看人生的圆满,带着一颗快乐感恩的心去面对人生的不圆满。花开是没有声音的,却很美丽。”折翼的天使们,艺术绽放中你们一样是美美哒!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