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场不为人知的东西方礼仪之争

2019-11-22张鸣

学生天地·初中 2019年9期
关键词:总理衙门公使洋人

张鸣

外国公使驻北京觐见我国古代的皇帝可以不用下跪,这是1860年北京中英、中法条约就定下来的事。但是直到1873年,清同治皇帝亲政,公使觐见时不跪才得以实现。公使面见的不肯下跪,这对于当时的皇帝来说是一件了不得的难堪事。皇帝很担心此例一开,臣民争相效法,天下就乱了。但是洋人硬是不依不饶,为此不惜打上门来,门给打破了,皇帝也只能火烧眉毛顾眼前。

清朝末年,在公使觐见的礼仪上,跪拜自然不能提了,但在小的细节上,善于做文章的国人还是想出了好些招数来“收复失地”。比如接见地点选在偏殿,选在随意哪个皇家宫苑,公使进出走偏门,甚至是太监出入的小门,在宫里行走必须走在两边的小径等,意在通过这种小动作不知不觉地羞辱一下傲慢的洋人,以挽回清政府外交失败的面子。

可是洋人似乎并不在意这些,也许是这些人弄不懂中国人的名堂,也没弄清楚宫中礼仪规矩的细节,很多在国人看来是失礼甚至羞辱的小动作,他们基本上都不在乎。

一茬接一茬的公使们就这样随总理衙门摆布,毫不理会中国人暗中的窃笑,也看不到这些人在私下笔记里的洋洋自得。只要他们能得到外交上该得到的,没人在意礼仪上的猫腻,只把它当作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讲究。直到1897年2月26日这天,新来的德国公使海靖打破了这种相安无事的和谐。

海靖夫人在日记中写道,那天光绪皇帝在宫里为外国公使们举行了一场新年招待会,散会后,海靖没有按往常那样走在宮里大路旁的小径上,而是径直在中间走。对于海靖来说,也许是他兴之所至,也许是他新来不久不知道过去的规矩。然而,他这么一走可吓坏了陪同的总理衙门大臣敬信。敬信不假思索,马上一把拉住海靖的袖口,想把他拖过来。可是海靖根本不理,反而执拗地要在中间走。这么一来,除了使团团长,所有的公使都走到中间来了。

按照我国旧时的规矩,宫里但凡这样的路,中间的路都是留给皇帝走的,臣子只能走在两边,如果有臣子胆敢越轨,就是大不敬,有杀头之罪。当初制定公使觐见之礼,自然得遵从宫里的礼仪。但公使们只是跟着走,似乎并不明白为何要这样做。大家这样做,也仅仅是因为向来规矩如此,外交官们显然不乐意轻易破坏规矩,也只有初来乍到的海靖才会做出这样随心所欲的事来。

事出来之后,海靖和总理衙门都很恼火。据海靖夫人的日记记载,夫妇二人议论此事一直到半夜。而总理衙门那边,想必也不轻松。第二天一早,信使就给海靖送了一封信,谴责他走错了路,同时请他出席午间总理衙门的宴会。海靖强硬地回了一封信,要求敬信道歉,否则不出席宴会。

总理衙门在意的是中国传统的宫廷礼仪,而海靖在意的则是国际通行的外交礼仪。双方都认为对方失礼,从各自的角度看都有道理。对于敬信来说,突发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伸手去拉也是应急反应,并非有意唐突。但在西方外交以及其上流社会的礼仪中,这样粗暴的身体接触当然是不可接受的。只是双方僵了起来,真正害怕僵局的是当时处于弱势的中国人。

不久,明显是受到中国人的委托,美国公使田贝到海靖这里说和。尽管海靖夫妇对美国人很有好感,但此番就是不依不饶,非得敬信道歉不可。看到海靖真的没有出席宴会之后,总理衙门让步了,敬信发出了一封表示悔意的信,但由于没有明确的道歉字样,海靖还是不肯接受。

最后,总理衙门只好求助见过世面的李鸿章,希望他看在昔日同僚的面上出面解围。当时已经赋闲的李鸿章亲自出马,带着敬信登门拜访,当面向海靖道了歉。李鸿章还借机跟海靖聊了一些他去德国访问的事,总算把这场东西方礼仪之争给化解了。

猜你喜欢

总理衙门公使洋人
猫客
中国驻美公使梁诚与日俄战争
总理衙门:近代外交机构的萌生
大清为何强撑也要万国来朝
变与不变之间
清政府与《江华条约》关系新论
住在上海的洋人
晚清八旗子弟出身的驻外公使群体述略
争于庙堂的道器与中西
白衣玉笛如相识,安能辨我是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