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欢喜让我忧的角色陈妙常
2019-11-22吴海荣
□ 吴海荣
作为一名戏曲演员,最高兴的事儿,我觉得不是拿到多少演出费,抑或斩获什么大奖,还是冠以什么头衔,而是自己所塑造的角色受到观众欢迎,被同行称许,得到专家肯定。
文南词小戏《陈姑追舟》,是我们宿松县黄梅戏剧院整理的传统戏复排剧目,讲述了在女贞观出家的陈妙常,多才多艺,貌美如花,适逢观主的侄儿潘必正为应试寄居观中攻读,二人相见,互生爱意,但苦于没有机会表达。一日,潘必正听到陈妙常操琴,十分倾慕,前往访之。二人以琴音倾诉思慕之情,情投意合。观主发觉,逼潘必正离观去赴试。陈妙常闻讯赶至江边,遇一老船翁,载陈妙常驾小舟追赶潘必正。两人相见,互赠玉簪、鸳鸯坠而别。最后潘必正中试,二人终成眷属。剧院领导分配我在《陈姑追舟》中饰演陈妙常一角。接到这个任务伊始,让我欢喜让我忧,喜的是:领导信任我,把这么重要的角色分配给我,使我有了新的奋斗目标,有了前进的动力;激动之余,平静下来,又让我忧!忧的是:我对这个角色知之甚少,就连文南词这个戏种我也很陌生。因此我感到有压力,深知要想塑造好这个妙龄少女角色,对我来说且非易事,是一次挑战。是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上,对我也是一次意志的磨砺。从不认输的我选择了后者。我认为,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不能止步不前,满足于自己过去所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而是应该不断追求,大胆探索,开拓自己的艺术领域,才有辉煌的未来。
通过认真研读剧本和观察生活以及走访老艺人,我渐渐地喜欢上了陈妙常这个角色,但是,从喜欢到完成角色的创造,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潜心地钻研,才能如愿抵达理想的彼岸。在剧院领导和老师以及师兄师妹的关心、鼓励下,在导演的指导、启发下,我努力琢磨角色,大胆探索实践。
文南词又称文词戏、文词腔,是一种流行于安徽宿松、东至等地的古老的戏曲剧种,素有黄梅戏姐妹腔之称,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2006年,文南词被列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类项目。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向社会公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文南词名列其中。这既标志着这朵艺术奇葩保护层级的提高,也为文南词的复苏提供了契机。
文南词唱腔分正本戏主腔和小曲两大类。前者近似板腔体,后者属联曲体。正本戏主腔分为"文词"、"南词"、"平词"3类。"文词正板"旋律质朴、流畅,宜于叙事抒情;"文词慢板"曲调委婉,表现情绪比正板平稳,常用于悲剧。南词正板"字少腔多,旋律优美、长于抒情。小曲有"叠断桥"、"观花调"、"采花调"等50余种曲牌,是文南词早期坐唱及与灯会歌舞结合阶段的侧重腔调,包括民歌俗曲、山歌、采茶歌等,都具特色。
中国的戏曲艺术就是程式艺术,它是用程式化的表演来塑造、刻画人物,因此,这就要求每一个演员,都要熟练掌握戏曲的唱、做、念、打等艺术表现形式。唱,列为“四功”之首,可见戏曲唱功之重要。既然唱是饰演、塑造陈妙常的关键,那么,仅了解文南词的剧种分类这还不够,它的唱腔特色呢?我跑宿松县图书馆、到宿松县新华书店、访资深老艺人、请教知名专家以及多方面搜集资料,方才知其所以然。原来文南词还真是深藏闺中的宝贝呢!文南词吸收了长江沿岸的优秀民歌素材,洋溢着乡土气息,有着丰厚的底蕴和优美的旋律。文南词曲调丰富,饱含泥土芳香,有九腔十八调之称。有大小曲牌120余种,声腔完整,流传甚广。文南词的声腔发展,大体经过坐唱时期的"单曲叠用"、"多曲联缀",形成正本戏后的板腔体,唱腔分小调、文词、南词三大部分。进入宿松后,文词逐渐成为"当家腔",板式有"正板"、"慢板""哭板"、"就板"、"乐板"等。解放后经音乐工作者整理完善,又分"老生文词"、"小生文词"、"旦角文词"、"丑角文词"、"花脸文词"五种,各以润腔和音色等特点而异。在音域上又以四度之差而分为"男文词"与"女文词",男腔高亢稳健,女腔委婉跳跃。特别是文词中"商"与"徵"的调式交替,突破了当地以"徵"为主的局限,从而色彩大增。"南词"过去多为仙道、僧尼、鬼魂所用,行腔中又"宫""羽"互补,所以曲调幽雅脱俗,别具韵味。文南词长于抒情,字少腔多,悠扬婉转,音乐唱腔也独具匠心。
走访老艺人时,老艺人富有特色的演唱,韵味极浓的真假声转换,过度顺畅,委婉动情,我听得入了迷,心被文南词俘虏了。那段时间里,我被困在里面,只要见到会唱文南词的老艺人我就请教,只要看到有关文南词的书就爱不释手,只要有空就练唱,走路唱,休息时间也唱,就连上床睡觉躺在床上也哼上几句,才肯进入梦乡。家人见我如此痴迷,说我简直是个戏痴!而我依然我行我素,乐此不疲!进入排练场时,我仔细揣摩角色的个性特征,研究人物的唱腔特色,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吟唱,不厌其烦,反复推敲,不断征求导演、作曲老师的意见,直到大家都满意为止。当陈妙常乘小舟追上潘必正,对潘必正倾吐真情时,我是这样唱的:以真声(自然音区)为主,达到:脆、甜、圆、润的效果,显得自然流畅,符合恋人相见时的心迹流露。我依字行腔,突出字声,每句首字均以重音出现,句中之字多用颤音,句尾之字大都带下滑,这样演唱,既达到“文词”较激越,“南词”较典雅,“平词”则较古朴的要求,又较好地诠释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关照,并推进了剧情的发展。二人以琴声倾诉思慕之情,陈妙常和潘必正的对手戏,笛子和二胡的伴奏起着烘云托月的气氛,把二人复杂、幽微的内心外化为音乐的呈现,十分抓人。《陈姑追舟》较好地发挥了文南词的音乐特长,民歌小调悦耳动听,男女对板,男腔独唱,女腔独唱,众人合唱帮腔,唱腔优美动听,表现形式丰富独特,深受观众欢迎。
宿松的文南词以文词腔为主。在进入发展和繁荣阶段后,民间戏班多,民间艺人多,特色突出。曲调加入了地方民间小调,借鉴了传统灯歌和灯舞的表演形式。 伴奏加入了"断丝弦"锣鼓,作为地方剧种已基本成型。 文南词的产生、发展过程,充分反映了每个历史时期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及地域文化的繁荣程度。在近代各个历史时期,文南词更是汇聚了诸多文化信息,涉及历史、民俗、音乐、戏剧等多种学科,多个领域,内涵十分丰富。
值得一提的是,宿松"断丝弦"锣鼓的形成与文南词基本同期,人们对"断丝弦"特别喜爱,艺人们便将它融进了文南词中,逐步淘汰了一胡、一鼓的曲艺伴奏形式,极大地增添了舞台艺术效果 。文南词成为地方剧种后,以演出正本戏为主。其剧目由曲艺和小戏扩充而成,剧情丰富,注入更多的社会生活内容。代表剧目有80余出,其中《借衣》、《点药》、《嫖院》、《秋江》等四折戏被改编为较完整的正本戏。解放前夕相继又有《戏牡丹》、《大审玉堂春》、《云楼会》等50余出,其中犹以《苏文表借衣》经宿松县历代艺人修改打磨,从剧本到唱腔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通过上上下下的通力合作,文南词小戏《陈姑追舟》于2017年除在宿松县首演受到观众欢迎外,同年应邀参加安庆市地方戏曲剧种优秀剧目展演,亦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肯定; 2018年9月29日,还荣幸受邀参加汤显祖戏剧节暨国际戏剧交流月展演,同样引起轰动,国际友人、专家与观众的赞美之词不绝于耳。一位外地观众说:“文南词我早就听说过,但没有想到你们宿松县黄梅戏剧院把文南词演得这么好看,这么好听”!观众的称赞,专家的肯定,领导的表扬,是对我们演职人员的鼓励,尤其是对我个人饰演陈妙常这一角色的最高奖赏!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在想,在琢磨,在推敲,陈妙常这个角色虽然带给我诸多鲜花和掌声,让我欢喜;但艺无止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我心里清楚,陈妙常这个戏剧人物的塑造并非尽善尽美,而是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磨、精进,才能使之趋于完美。我暗暗下定决心,将竭尽全力投入到陈妙常角色的再创造中,使之常演常新,力争成为我院文南词艺术宝库史册中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