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黄梅戏新编历史剧

2019-11-22孙根华

黄梅戏艺术 2019年3期
关键词:历史剧新编黄梅戏

建国后黄梅戏迅速成长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戏,传统戏《天仙配》、《女驸马》的改编成功功不可没。在其后的黄梅戏发展史上,新编历史剧对黄梅戏的继续发展,相较其他类型剧目而言,尤为重要。关注黄梅戏新编历史剧的情况,梳理其发展脉络,在肯定成就和总结现状的基础上,反思黄梅戏新编历史剧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带来新的启发。

一、黄梅戏新编历史剧主要剧目

(一)十七年:尝试与创新

作为一个晚熟剧种,黄梅戏传承下来的传统剧目并不丰厚,在建国之初能看到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就更少。影响较大的有《韩宝英》、《孟丽君》、《犟地保》等。其中《韩宝英》属“奉命”之作,该剧由陆洪非编剧、时白林作曲,严凤英、王少舫主演,叙述桐城县参加太平天国起义、石达开的义女韩宝英的传奇式爱情和殉难故事。后因政治原因被打成大毒草,被视为《海瑞罢官》的续篇。这些剧作不像整理改编的传统戏《天仙配》、《女驸马》那样大受欢迎,但同是旦本戏,且对黄梅戏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重生与探索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随着文艺界的拨乱反正和“文革”期间受迫害的黄梅戏从业人员先后平反,黄梅戏进入“梅开二度”的新历史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充分体现了黄梅戏的原创性、独有性、地域特色和剧种风格的优秀新编历史剧。如《失刑斩》(后名《李离伏剑》)、《杨门女将》、《王熙凤与尤二姐》、《双莲记》、《于老四与张二女》、《杨月楼》、《招婿审婿》(后名《朱门玉碎》)、《血染袍红》、《借官记》、《血狐帕》、《布衣青天》、《富贵图》、《桃李无言》、《杨馥初传奇》、《红楼梦》、《徽商情缘》、《邓石如传奇》、《西施》、《状元女与博士郎》、《医圣辞官》、《孔雀东南飞》、《小乔与大乔》、《徽州女人》《秋千架》、《风雨丽人行》、《啼笑因缘》、《斛擂》、《柳暗花明》、《乾隆辨画》等。

这一阶段的作品对黄梅戏历史剧从题材内容到表现形式等进行了多角度的艺术探索与试验,在戏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其所获奖项基本囊括了当今中国戏剧舞台艺术所能获得的所有奖项。如《红楼梦》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2年)、第二届文华奖剧目大奖(1992年);《徽州女人》先后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第六届中国戏剧节六项大奖(1999年)、第九届中国“文华奖”众多奖项(2000年)、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0年)、第十一届上海“白玉兰奖”(2001年)、国家舞台精品工程评审“精品提名剧目”(2003-2004年度)等众多奖项。在80年代末期开始的全国性“戏曲危机”背景下,黄梅戏一枝独秀,显示了勃勃生机和独有魅力。

(三)21世纪:优化与发展

进入新世纪,受多元文化影响、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媒体技术发展引起的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传统戏曲普遍遭遇生存危机,黄梅戏也一度陷入生存与发展的困境。随着2006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及随后国家和省关于弘扬传统文化、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系列政策举措相继出台,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黄梅戏在此背景下情况有所好转,形成了史剧大潮。

这一时期新编的黄梅戏历史剧主要有:《邓石如》、《半边月》、《汉武拜岳》、《知府黄干》、《徽商胡雪岩》、《邓石如传奇》、《徽州往事》、《长恨歌》、《霸王别姬》、《生死擂》、《六尺巷》、《春江女人》、《徐锡麟》、《村姑与乾隆》、《黄山情》、《木兰从军》、《碧血青锋》、《美人蕉》、《西施归越》、《半个月亮》、《独秀山下的女人》、《大清天使》、《榴花不开盼哥回》、《水仙阿珍》、《红楼探春》、《珍珠汤》、《铡判官》、《情洒杏花村》(又名《魂断杏花村》)、《红杜鹃》、《桐城六尺巷》、《惊天一兰》、《霸王别姬》、《寂寞汉卿》、《大清名相》等。

值得一提的是,湖北省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大力发展黄梅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积累,在新世纪创作、上演了一批较有影响的剧目,如《和氏璧》、《李时珍》、《东坡》、《小乔·赤壁》、《传灯》、《活字毕昇》等。

此外,2008年,新加坡戏曲学院创作、演出的《郑和》也属这一时期的亮点——这是笔者所知的唯一由海外原创的黄梅戏新编历史剧。

二、黄梅戏新编历史剧的特点

回顾黄梅戏发展史,可以注意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优秀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并与电影、广播等传媒的有机结合,将黄梅戏由地方小戏推向了海内外,奠定了黄梅戏剧种的基本风格,促成了黄梅戏的“梅开一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新编历史剧目的创作为主体,在保持与电影、广播结合的基础上,率先与新兴的电视联姻,使黄梅戏在戏曲危机的大环境中独领风骚,促成了黄梅戏“梅开二度”;进入新世纪,黄梅戏有影响的新戏创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仍体现着以新编历史剧为主体的特点。毫无疑问,新编历史剧目为黄梅戏的发展,特别是实现黄梅戏在上世纪八九十代的繁荣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是故事题材的拓展。黄梅戏诞生于传统的农业文明土壤,长期以来表现的是农耕社会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传统剧目除少量公案戏外,题材多围绕家长里短、男女情爱而展开。新编历史剧在题材上突破了传统的男女情爱、家庭纷争的限制,也不再囿于展示乡野小人物的悲惨遭遇。《杨玉环》、《小乔与大乔》、《乾隆辨画》、《六尺巷》、《大清名相》、《兄弟君臣》等将帝王将相、官场斗争、宦海沉浮搬上戏曲舞台,《霸王别姬》、《西施》、《状元女与博士郎》、《惊天一兰》、《斛擂》等则展示的是涉及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充满历史沧桑感的重大历史题材,《红楼梦》、《王熙凤与尤二姐》、《孔雀东南飞》、《李时珍》、《东坡》等经典文学作品和历史人物也成为新编剧目的题材来源等。故事题材的拓展使黄梅戏在关注普通人物命运的“微观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宏大叙事,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黄梅戏的表现内容。

二是审美品质的深化。传统历史剧目倾向于重视社会道德评价和娱乐功能,相对忽视作品的审美功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剧作家更多偏重于通过展示人物的生存状态来深入对人性本身进行探索、对历史进行反思,重视对人物的心灵展示,为观众提供一个获得震撼心灵审美体验的审美场。韩再芬主演的《徽州女人》是对人性进行探索的优秀代表作。该剧通过“嫁、盼、吟、归”四幕简单勾勒出了与世隔绝的徽州女人的一生艰辛,揭示出女人在执着等待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历程和生命体验,其间凸显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令人动容、引人深思。《半个月亮》女主角莲花在侵略者的暴力面前不屈服、坚守质朴爱情和民族文化,用歌声和侵略者之间展开心灵的博弈,鲜活深刻地为观众带来对战争多视点、多角度的透析和反思。这类深入探讨人性、反思历史的作品代表着新编黄梅戏历史剧的艺术成就。

三是表现方式的创新。新编黄梅戏历史剧在音乐、舞蹈、舞台美术等方面,均充分发挥黄梅戏“肚子大”的优势,根据时代审美意识的发展,充分汲取有利于戏曲舞台表现的元素,大胆进行实验、创新。如韩再芬主演的《徽州女人》的音乐汲取了歌剧、舞美与版画元素,马兰主演的《秋千架》力图实现传统戏曲与现代舞蹈的诗化对接,《风雨丽人行》淡化情节、诗化结构的探索,《霸王别姬》引入话剧塑造人物的方式、采用倒叙手法的创新等。这些剧目在对黄梅戏剧种特色认真审视的基础上,大胆进行了各具新意的艺术探索,使黄梅戏显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活力。

四是地域特色的凸显。这一点在新世纪的黄梅戏新编历史剧中表现最为明显。无论是安徽还是湖北,各地编创的作品都具有明显的区域文化背景(以安庆、徽州、黄冈为主),或叙述本地历史人物传奇,如黄干、胡雪岩、徐锡麟、邓石如、张英、张廷玉、李时珍、李四光、苏东坡等在舞台上的呈现;或展现地方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如《徽州往事》、《黄山情》、《独秀山下的女人》、《妹娃要过河》(湖北土家族)、《生死擂》(芜湖)等。

五是性别意识的觉醒。黄梅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女性为表现对象的性别传统。新编历史剧目中性别意识的觉醒一方面表现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即以现代人文精神进一步思考女性存在的意义和存在的方式。《西施》、《独秀山下的女人》、《徽州女人》、《风雨丽人行》、《惊天一兰》等都从不同的角度突破了传统剧目对女性的塑造,显示了女性的社会价值和人格力量。性别意识觉醒的另一方面表现为一大批男性为主角的剧目出现在舞台上,在黄梅戏传统的“阴柔之美”的基础上增添了“阳刚之气”。如具有至情至性浪漫情怀的霸王项羽(《霸王别姬》);领导民众抗击少数民族侵略的黄干(《知府黄干》);为天下众生、为江山社稷可“三让”,但对贪墨之徒、对奸酋巨蠹则不让寸分的张廷玉(《大清明相》),还有发明活字印刷的毕昇(《活字毕昇》)等等。

三、黄梅戏新编历史剧创作的反思与展望

回顾近七十年的黄梅戏发展历史会发现,新世纪的黄梅戏新编历史剧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代表作、典范之作少,创作上后劲不足。固然,这中间有传统戏曲市场整体萎缩、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变带来的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和现代技术发展带来的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的冲击。但就新编黄梅戏历史剧的剧目编创而言,亦多有值得反思之处:有的涉及戏剧观念,有的牵涉到技法。

首先是戏剧观念问题。戏曲是时代的产物。新创戏曲,无论是历史剧还是当代戏,都应该传达着所处时代的时代精神。每个时代都具有自身的风华特质,只有准确地体现时代本质精神的戏曲作品,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但体现时代精神不是简单的响应政府号召、让戏曲成为时代方针政策的宣传工具,而是让戏曲体现所处时代的社会风尚、精神气场、审美情趣和人们普遍关注的生存问题、生命问题等。距离产生美,历史剧因为与现实的政治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可以使观众抛弃现实的功利观念进行审美观照,这本是历史剧的优势所在。但一些黄梅戏工作者急于求成,简单地理解戏曲的时代精神,以政府的喜好为风向标,刻意地通过概念化的历史来紧跟时代、弘扬主旋律,却相对忽视了戏曲自身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使一些剧目在短期内或许能够获得主管部门的嘉奖,却难以受到观众的欣赏、在社会长期流传。

其次是技法问题。一是一些新编黄梅戏历史剧编创将“新编”等同于创新重构,失去了历史剧厚重的时代感。有的在剧中抒写个人胸臆和人生态度,影响剧情表达;有的剧本有古代人说现代话以取悦观众的现象;还有的在舞台上布置写实、豪华的大制作实景,使台上的历史剧表演失去了与之适应的写意与形式之美。探索本身没有问题,改革创新一直是黄梅戏发展的不竭动力。但要在这一过程中坚持以我为主、坚守黄梅戏的创造法则和艺术精神。失去自身特色的剧种终将泯灭于时间长河之中。正如罗怀臻所言:我们期待的,“是弥漫着古典艺术精神,同时又具有新鲜时代品性,让当下观众感到亲和、乐于接近的艺术作品”⑴,而不是对剧场进行现代化的包装或将黄梅戏与其它艺术进行杂乱拼凑形成的大杂烩,黄梅戏的写意与形式之美不能丢掉。二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要处理好。新编历史剧通过艺术虚构来表达,这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深厚的历史意蕴要比历史真实更重要。但掌握详尽的历史资料是首要功课,也是创作新编历史剧的起点,不应出现特别明显的硬伤。作者要根据创作需要,在历史留白处进行符合剧情需要和人物个性形象的虚构和再创造。最近看一场以清代为叙事背景的新创黄梅戏,演员在国丧期间,居然穿了条红裤子;同是国丧期间两个主要演员居然把酒谈心,全然不在意历史禁忌。此类问题,要注意避免。

总之,新编黄梅戏历史剧内容上的更新和形式上的适应,相较于黄梅戏现代戏和传统戏而言,有更大的生存空间,是黄梅戏发展最充满活力和希望的部分。每一位黄梅戏新编历史剧编剧在对历史进行虚构和再创造的过程中,要在学习和继承中进行新的、与时俱进的创造,找到自己独特的叙述方式,用自己的艺术敏感进行新编历史剧的创作。

猜你喜欢

历史剧新编黄梅戏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革命历史剧的“共同体美学”建构路径——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元代中后期历史剧家国观念的复归与重构
新编报到等
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
历史剧的春天来了吗?
故事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