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苏丹》的审美解读

2019-11-22

电影文学 2019年19期
关键词:摔跤手阿尔法苏丹

庄 杰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2011年,一部《三傻大闹宝莱坞》让我国观众开启了对印度电影的全新认识,一些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如打破印度传统的励志传奇电影《摔跤吧!爸爸》(2017)、聚焦女性问题的《神秘巨星》(2018)、关注印度民族和宗教问题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2018)、探讨子女教育问题的《起跑线》(2018)、反映公共建设和印度女性生存现状的《厕所英雄》(2018)等在国内院线的陆续上映,更使得印度电影以较高的综合水准获得颠覆式的正面评价。从某种程度而言,印度电影在我国电影市场的崛起已经成为一个现象级的话题。2018年8月31日,印度电影《苏丹》在中国上映,彼时距该电影在印度公映的时间已经过去两年。虽然时代的变化令这部电影在服道化方面稍显过时,但这并不影响其美学特质对观众的正面吸引。就题材而言,《苏丹》与曾在中国电影市场赚足观众眼泪和掌声的《摔跤吧!爸爸》如出一辙,都围绕摔跤这项竞技运动展开。有所不同的是,《摔跤吧!爸爸》更专注于对女性意识觉醒与复苏的刻画,而《苏丹》更侧重于对印度社会深层问题的摹写,其中关于爱情、成长、权利、家庭乃至事业的讨论更是亿万观众个人生活的缩影,引起观众共鸣的同时,也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就连《摔跤吧!爸爸》的男主人公扮演者阿米尔·汗都不吝赞美之词,称其是“非常精彩的一部电影,堪称一部神奇之作,包括故事、剧本、对白、导演和所有演员的表现,都特别喜欢”。

《苏丹》是一部兼具励志与美学内涵的高水准电影,讲述的是小镇青年苏丹为了追求心中所爱从一位摔跤运动的“门外汉”逐渐成长为一位奥运冠军,因在不断的成功中迷失自我而丢掉家庭和爱情,最终又重获新生与妻子芳心的故事。电影采用倒叙的手法首先呈现了一个沉浸在痛苦中并自我埋没的苏丹,尔后将镜头拉回至苏丹与女主人公阿尔法相遇的时期,从而将苏丹在成为著名摔跤运动员的过程中自我突破与挑战循序渐近地展现出来。在此过程中,苏丹成功地向阿尔法证明了自我,收获了爱情,尔后在巨大的成功中苏丹迷失自我,丢掉了爱情。最后,在职业综合格斗冠军赛主办者阿卡什的鼓励下,苏丹找回自我,重获了爱情。整体而言,《苏丹》对于励志部分的个体奋斗上的刻画和感情线的铺陈都十分细腻且令人信服,做到了体育精神和爱情故事的平衡展现,因此拥有了区别于一般题材片的特别之处。

一、爱情的执着之美

爱情是推动电影《苏丹》剧情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正是出于对阿尔法的一见钟情,苏丹才决定走上成为职业摔跤手之路,诚如他所说的,“就像医生配医生,工程师配工程师,那么摔跤手就该配摔跤手”。电影中,苏丹和阿尔法两个人彼此爱得浓烈,但是爱的方式却大相径庭,一个爱得奔放,恨不得向全世界宣告;而另一个则爱得含蓄,深沉之至就连所爱之人都难以察觉。

(一)苏丹对阿尔法的奔放之爱

电影对苏丹对阿尔法之爱刻画得丝丝入扣,细腻非常,既表现了获得爱情与坚守爱情的不易,也突出了爱情力量之强大,对人的影响之深刻。电影透过这场轰轰烈烈的奔放之爱表达了当代青年人应该拥有的爱情观,即遇到爱则追求爱,拥有爱须坚守爱,丢掉爱仍不弃爱。在如今这个“谈爱色变”的时代,一份纯真的爱情已然很难得,一份坚守更是不易,将爱情作为一部励志电影的重头戏表面看起来似乎凸显了电影创作者的偏颇,电影因为这一点也备受电影评论家的诟病。不过,关于爱的追寻与守护,何尝不是一场需要付出勇气的励志之旅呢,因此,关于爱情的刻画更像是电影创作者的别出心裁,且从观影效果而言,显然这种尝试是成功的。

(二)阿尔法对苏丹的理智之爱

阿尔法对苏丹的爱理智却不失浓烈,这源于阿尔法独特的爱情观。面对苏丹的热烈追求,阿尔法始终守护着自我关于爱情的向往,执着于寻找一位能与之匹配的灵魂伴侣,为此她不惜直言拒绝苏丹,这显现出她作为一位现代独立女性的优秀品质。当苏丹拥有了某种吸引她的特质后,她勇敢地向苏丹求婚,紧紧握住了理想中的爱情,这又显现了她面对爱情时的果敢和坚定。后来,因为夭折的孩子与苏丹分道扬镳之后,阿尔法一度拒苏丹于千里,虽然被痛苦包围,她仍旧保持有理智的爱情信条,她坚信分离的痛苦能治愈心底的伤痛,因此将对苏丹的爱深埋心底,以此来平息爱情带来的苦痛。在印度这样一个男尊女卑的国度,女性一度被视为性工具和生育机器,思想和自由都受到比较严重的桎梏,爱情是很多女性遥不可及的梦想,电影通过塑造阿尔法这样一位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向整个社会发出了呼吁并树立了榜样,这是非常难得的,表现了电影创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

二、与成长的和解

电影中,苏丹在与阿尔法相识之前,追风筝是他最大的乐趣,他自诩是雷瓦利县追风筝最快的人,并为此沾沾自喜,但是这份自信在身为摔跤教练的阿尔法父亲巴卡特面前,被他一句“那奥运会没这个项目还真是可惜了”的话便灭了威风,虽然他最后用行动证明了这项“技能”的不简单,却并未因此获得他在乎的阿尔法的尊重。他对阿尔法表白时遭到了她无情的讥讽,苏丹为此变得消沉,幸好父亲的话点醒了他——受过屈辱才懂得怎么赢得尊重。于是,苏丹完成了第一次成长,开始为了证明自我而努力提高自己的摔跤技能。此后苏丹的摔跤事业一路高歌,他甚至摘得摔跤项目的奥运金牌。此后,在山呼海啸的崇拜中,苏丹迷失了自我,在记者面前“口出狂言”:“不是我赢得了金牌,是金牌赢得了我。”“从前(印度)还没有人赢得金牌,那是因为之前没有苏丹。”在一位此前一直追崇他的记者善意的提醒后,他立马用一个耳光回应。此时的苏丹,甚至分不清自己的心态是自信还是自负,对阿尔法的好言相劝也毫不放在心上,这令阿尔法乃至民众都伤透了心。阿尔法在失望中离开了他,这场打击让苏丹一度走向沉沦。幸运的是,在阿卡什和传奇教练戈文德的引领下,苏丹又一次赢得了印度人民的尊重,也找回了自我。

从被唾弃到被尊重,从堕落的深渊到再一次站在胜利之巅,苏丹借用成长路上荣誉、挫折和打击诠释了自我成长与自我救赎的不易。对于苏丹而言,那片他至爱的摔跤场也是他成长的舞台,在这里,他与成长和解,更加明确了摔跤的意义:“摔跤不只是一项运动,更是一场内心的较量”“真正的摔跤手,不是得奖的人,而是与生活抗争、不屈服于生活、战胜生活的人”“世界上没人能够战胜你,除非你甘愿投降和认输”“人们往往认为赢的才是英雄,其实输掉的那个才是真的英雄,因为只有他更懂得胜利的意义”。苏丹关于摔跤、关于成长的总结不仅升华了体育精神,更对电影主题的诠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现实意义非常。实质上,那些拥有幸福的现代人,都如同苏丹一般经历着成长的历练,那些学会与成长和解的人都曾走向迷失,败给过过去的自己,却都幸运地悟得生活的真谛,准备好了掷其一生,周旋于与自我的战斗。电影通过刻画主人公的成长,将永不言弃的人生信条贯穿始终,其层层递进的表达远远好过于一板一眼的教条,这是电影的一个高明之处。

三、男女平权思想

印度是一个种姓制度十分森严的国家,传统的印度女性大多以丈夫和家庭为中心,她们躲在男人的背后,毫无自我可言。伴随时代的发展,一些思想开明先进的女性勇敢地走在变革的潮头,为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战。近些年的印度电影中,对于男女平权思想的诠释愈加深入,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极大的进步,体现了新时代印度女性崛起的希望。电影《苏丹》透过塑造阿尔法这样一个思想独立的女性形象表达了其关于印度早日实现男女平权的期望。

电影中,阿尔法为了改变人们心中摔跤是男人的运动的刻板印象成为一名摔跤手,以拳脚摔倒赛场上的男人、追逐冠军,将自己活成了一个斗士的模样。她在电影中的首次亮相就摒去了传统印度女人所钟爱的明艳纱丽和华贵装饰,而是以一身朴素的运动服示人,并在苏丹的暴力欺凌下毫不示弱,更对苏丹和他的朋友毫不手软,表现出一份女性难得的英烈和果敢。面对他人对她的质疑,她欣然道出“没有人生来就该被钉在柱子上,女人不应该从出生到死亡,都被困在面纱背后的牢笼里”的心声,只这一份突破传统桎梏的野心,便体现了她作为一位新时代印度女性的勇敢。可见,关于男女平权思想的诠释,《苏丹》这部电影是非常走心的。电影中印度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对男性权威的挑战都显示了她们走向独立的决心,这不仅是印度电影的进步,更是这个国家的进步,预示了男女平权的可能和希望,这不得不说是这部电影的至美体现。

四、结 语

电影《苏丹》通过刻画苏丹这个天赋异禀却又不失人性劣根性的人物形象,将一股个体在追寻梦想的路上不服输及坚持自我的个性一以贯之地娓娓道来,来去之间,一个有血有肉的热血硬汉形象便屹立于观众眼前,不仅很好地承托了进取的体育精神,更透过这个人物形象对爱情的执着、对梦想的坚持诠释了“用谦和的态度和不屈的奋斗精神,让自己成为人生赛场上的勇者”这样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主题。这种创作手法并不是一部励志电影的常规,却造就了《苏丹》这部电影的特别和可贵之处,赋予电影以丰富的美学内涵的同时,也带给观众以燃情的热烈观感。

猜你喜欢

摔跤手阿尔法苏丹
极狐阿尔法S HI版
“萤火虫-阿尔法”小型火箭首飞概述
ARCFOX极狐阿尔法S
再见,苏丹
苏丹总统被推翻惊世界
“苏丹”之死
靠摔跤致富
印度泥地摔跤,猴神的运动
你还能与谁并肩作战
靠摔跤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