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派纪录片:美学特色与学术研究

2019-11-22刘广宇

电影文学 2019年19期
关键词:纪录片四川

薛 蕾 刘广宇

(1.西南交通大学,四川 成都 611756;2.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6)

在艺术的宏大系谱中,“流派”被常常用来指代具有独特风格的派别,如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新现实主义、古典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这些都是文学、绘画发展史中重要的艺术流派。相较于文学、绘画因历史源远流长而流派纷呈交错复杂,20世纪初诞生于西方的纪录片,因年轻而脉络清晰、理论分歧少。就西方而言,纪录片流派主要包括三种模式,一是滥觞于20世纪30年代英国纪录片运动中的格里尔逊模式,这一模式以画面加解说为表现形式,以社会教育和宣传为目的,重社会性而轻个性创作;二是苏联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理论,主张摄影机镜头因记录能力而优于人的眼睛,强调纪录片的纪实性和社会效用;三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流派,将客观捕捉社会的直接肌理最大限度再现现实为追求,表现出对格里尔逊模式的反拨。80年代起随着商业纪录片的兴起,各创作流派在以赢得受众获得收视率为终极目标下交融汇合,纪录片流派之说逐渐被淡化。

一、地域细分下的川派纪录片

中国纪录片发展滥觞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作是在国家意志推动下诞生的21部“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90年代中国纪录片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优秀纪录片创作团队和个人、优秀纪录片作品不断涌现,以中央电视台军事部为依托,以刘效礼等为代表的部队纪录片创作者拍摄了《让历史告诉未来》《毛泽东》《望长城》等具有历史意识和责任感的宏大叙事的纪录片作品,以四川电视台国际部为根据地,以孙剑英、王海兵、梁碧波等为领军创作者,拍摄了在国内外获得大奖的纪录片作品,如《藏北人家》《三节草》《度过生命的危机》《峨眉藏猕猴》等,还有以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栏目(后发展为上海纪实频道)为依托,上海电视台国际部创作团队拍摄了大量情节细腻情感饱满的反映上海小市民生活和上海变迁的纪录片作品,如《德兴坊》《毛毛告状》《房东蒋先生》等。基于这一时期纪录片发展的百家争鸣,关于中国纪录片流派的讨论和界定展开了,与西方因不同美学追求划定流派不同的是,中国纪录片流派沿袭中国重地域和民族文化差别的学术传统,以地域为划分标准最先出现了“京派”(以北京为中心)、“海派”(以上海为中心)、“西部”(以四川为中心)纪录片流派“三足鼎立”之势,近几年业界学界又不断细分提出“川派”“渝派”“南派”等新的流派。

“每个地域都有它特殊的文化心态和风俗概况,环境对精神文明的产物发挥着重大的作用”[1],显而易见,这种环境的地域性差异显著影响着以社会现实为表现内容,以真实记录为再现宗旨的纪录片,从题材选择、主题内容、表现特征到精神内涵等,不同地域生产的纪录片呈现出鲜明的风格差异。

北京在政治、文化、历史、经济方面具有显著的京派特色,纪录片创作一方面深挖历史,从国家、全局高度进行全景式叙事,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邓小平》《周恩来》《百年中国》《航拍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创新中国》等;另一方面京派纪录片关照现实,从普通人的视角进行日常叙事,如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栏目“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记录普通人群的喜怒哀乐,《舌尖上的中国》(2012年首播)系列等。以上海为大本营的海派纪录片,因上海高度发达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而具有鲜明的都市精神:大众化、节奏明快、都市光鲜与辛酸并存,题材选择显著倾向城市主流生活,将视角投向市民日常生活场景如剪头发、买菜、退休等,用细小的、鲜活的、有意味的故事呈现上海都市的生命、精神和气质,体现动人的感情与人文情怀,如《毛毛告状》《婆婆妈妈》《房东蒋先生》《上海100》等。

而西部虽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以及文化繁荣等方面不及北京和上海,但其纪录片创作却异军突起,形成独树一帜的文化风格。如2009年重庆科教频道亮出“渝派纪录片”名片,旗帜鲜明地打造地域品牌,拍摄了《深山望远》《陈小梅进城》《细细的小雨》《远祖之谜》等塑造巴渝人物立体群像的纪录片作品,张同道认为,渝派纪录片在表现重庆气质、提炼地域精神向度上已相当成功,并建议“渝派纪录片把地域精神转化为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把对地域的观照提升到人文精神的层面,寻找作为一个流派的精神内核,并且赋予它一种恰当的美学形态”[2]。而以四川为中心的川派纪录片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因其美学特征鲜明、作品质量上乘而长期与“京派”“海派”纪录片“分庭抗礼”,无论是纪录片数量、质量还是获奖口碑都成绩显著。

这里的川派纪录片包括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川派纪录片指以四川团队或个人为创作主体,拍摄的以西部人文自然和浓郁民族文化为再现内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风格较一致的纪录片作品;广义川派纪录片指国内外团队或个人创作主体以四川人文自然和民族文化为表现对象,拍摄出的具有鲜明四川地域特征的纪录片作品。川派纪录片的形成是时代要求、地缘因素、区域文化和人才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晶。

(一)时代要求川派纪录片担重任

1.记录民族和民俗文化的功能

四川多民族多文化样态的存在是川派纪录片取材得天独厚的优势,从一开始,川派纪录片就承担着记录少数民族生活、反映少数民族文化的功能,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国家意志推动下以“文化救险”为口号的少数民族文化记录行动: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用影视手段收集少数民族形象资料拍摄出21部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其中拍摄于1957年的《凉山彝族》一片记录了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奴隶制社会风貌,再现了奴隶制度下的生产生活和阶级压迫。

2.宣传和教育的功能

西部因其封闭的地缘和多彩的文化有着“落后”“神秘”“魅力”的标签,因其落后,具有教育功能传统的纪录片,必然承担起教育广大川内人民的功能,因其“神秘”和“魅力”,以完整真实再现著称的纪录片必然成为向外部世界呈现川内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情况的形象中介,如巴蜀大地的历史、少数民族的发展状态、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边缘人民的生活,这些都需要纪录片去客观地记录、真实的呈现。当前,经济上四川是西部地区的领头羊,生态上四川作为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未来四川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的枢纽,经历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发展,四川取得了重大发展成就,四川人民经历了由保守落后到开放进步的不断超越,四川这些发展成果、川内民族文化、川内落后改造等发展过程更需要纪录片作为现代信息传输的先锋,全方位、多视角向外界宣传西部景观、四川文化、四川精神,发出四川声音。

3.表现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与问题的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已基本完成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发展并向“强起来”奋进,人民普遍摆脱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状态进而追求更美好的幸福生活,但这一欣欣向荣的景观并不是遍地开花,发展得不平衡、不充分是现实存在,如西部内陆地区贫困、生态安全、边缘人群的发展、农村“空心化”等问题依旧严峻,这些都需要纪录片发挥纪实的责任,用客观的镜头去记录、去呈现、去改变。

(二)地缘因素是川派纪录片的“富矿”

四川是中国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交会处,与生俱来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成为以现实为表现对象的纪录片取材的“聚宝盆”,极大拓宽了川派纪录片的表现领域与空间。高低悬殊的地势差异造就了风光奇异的川西高原、川西山地、成都平原、川中丘陵长江水系上游优质水文特色,加上差异显著的气候让这里成为大熊猫、猕猴、金丝猴等珍稀动物的家园,《峨眉藏猕猴》《袁扁的鹭鸶》《度过生命的危机》等人与自然题材的川派纪录片,表达川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不懈追求。四川居住着中国56个民族,是中国唯一羌族聚居区、中国第一彝族聚居区以及中国第二大藏区,羌族有羌语,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历法,藏族有藏语和独特的生活风俗,这些少数民族在兼习汉文化的同时,始终保留沿袭着自身文化传统,这些原生态的、民族的现象是纪录片拍摄者的“富矿”,如《桃坪羌寨我的家》《最后的母系部落》《四川彝族》《苗乡的故事》等作品都是表现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作品。四川作为贫困人口大省,生活在贫困中的边缘人物成为川派纪录片创作者的表达对象,他们用镜头真实再现诸多边缘人群的艰辛日常,引发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如《空山》《山里的日子》等作品都是对贫困人群的聚焦。

(三)区域文化为川派纪录片提供持续繁荣的动力

四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灵山秀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发展欣欣向荣。从以广汉三星堆文明和成都金沙遗址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殷商西周时期古蜀文化,到汉唐时期“秀冠华夏”的巴蜀之地,创造了世界漆器制造中心、世界天然气发现始源地、雕版印刷术以及世界纸币“交子”等几十项中国乃至世界第一的历史文化纪录,从西部大开发中封闭的落后者成为新时代西部领头羊,从改革开放中发展滞后的西部内陆到今天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四川发展有曾经的辉煌,也有光明的前途和广阔的前景;同时,四川还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最多的省份之一,这些历史、资源、困难和历经千年延续不断的传承和积淀生发出深厚而独特的巴蜀区域文化,孕育出勇于开拓、肯吃苦、思维发散的一代代四川人。川派纪录片的创作团队及个人无一不具有吃得起苦、乐观豁达的蜀人精神,彭辉拍摄《空山》住临时敞篷、吃泡面、喝雨水六个多月,拍《平衡》数次进入“生命禁区”可可西里,历时三年;王海兵拍《山里的日子》摄制组在山里一住就是一年九个月,其间帮拍摄对象收油菜、干农活,就是这样一群川派纪录片创作者勤于思考,将西部可贵的资源优势用最合适的形式表达传播给世界。在此基础上,蜀人“以文辞显于世”的重文传统是川派纪录片持久繁荣的文化基础,从司马相如、李白、杜甫、苏轼到郭沫若、巴金等,巴蜀地区素有生产百科全书式、具有艺术气质、能纵横捭阖的文化巨匠的经验传统,孙剑英、王海兵、梁碧波、彭辉、康世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和传统中不断被濡染、被历练成长起来的。

(四)人才济济是川派纪录片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人才资源看,以四川电视台国际部为大本营,川派纪录片领域有一批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纪录片川军”,如王海兵(《藏北人家》《深山船家》《回家的日子》《山里的日子》《纪录四川的100双手》)、梁碧波(《三节草》《婚事》《中国仪仗兵》)、彭辉(《空山》《平衡》)、冷杉(《桃坪羌寨我的家》)、郝建(《峨眉藏猕猴》)、康世伟(《广场上的舞蹈》)等。川台国际部前主任孙剑英介绍,1994年至2004年川派纪录片创作团队获得国际、国内大奖的编摄人员共19位,作品入选、入围、获国际大奖72个,作品获得国内国家级奖项48次。这些纪录片创作人才怀着对纪录片的热爱之心,扎根西部广袤的热土,扛起摄影机,用镜头记录西部世界的千姿百态,进深山、喝雨水、吃泡面、干农活都是他们的工作常态,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可爱可敬的纪录片川军,才有了川派纪录片的繁荣兴盛。

二、川派纪录片的美学特色

一直以来,纪录片的拍摄与研究大多纠结在“真实”“客观”这样的樊笼中,创作者力求将自己当时当地亲眼所见的事实和情意记录下来,但观众通常是在异时异地观看,所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创作者当时当地的感受,因此纪录片创作要讲究美学手法,讲究通感。且作为艺术样式,纪录片理应在审美向度上下功夫,纪录片对观众的意识作用,也正是通过审美的过程来实现的。这里将“京派”“海派”“渝派”与川派纪录片并置,从主要题材、叙事方式、表现风格和文化精神四方面对比四者美学手法的特色(详见下表),为川派纪录片梳理出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美学系谱图。

(一)特殊题材中出亮点

长期以来,川派纪录片始终将焦点对准西部大地,挖掘西部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形成了人文类题材、社会类题材、自然类题材风格鲜明、颇具影响的纪录片特色。青藏高原、羌寨彝乡、深山荒漠、都市街巷到处都可寻见川派纪录片创作者走过的足迹:以新疆为拍摄地的《转场》、甘肃的《穿越千年——重归丝绸路》、青海的《鸟的王国》、陕西的《守护大熊猫》、云南的《萨马阁的路沙》、西藏的《藏北人家》、贵州的《苗乡的故事》、重庆的《飞跃的巨龙——长江》、峨眉山的《峨眉藏猕猴》以及《纪录四川的100双手》等。

1.聚焦西部人文题材

西部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历史在这里留下了诸多璀璨的文化遗产,这些古老、神秘的文化和民俗风情具有独一无二的人文价值。川派纪录片“近水楼台先得月”,紧紧抓住这一优势,对接国际市场,从不同视角拍摄出诸多有关民族文化的人类学纪录片,获得了国际、国内大奖,如《藏北人家》《三节草》《桃坪羌寨我的家》《我们的冬》《阿喝姑娘》《四川彝族》《三国的世界》等。

2.聚焦时代变迁下的社会题材

在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西部内陆遭受着因循守旧、贫穷落后与社会现代化的强烈对抗与摩擦,川派纪录片敏锐聚焦时代变迁下的西部百姓生活,拍摄了《空山》《求学》《抉择》《生育问题》《山洞里的村庄》《通往理想之路》等纪录片,用镜头记录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再现西部人群的生存困境与思想变化。

3.聚焦自然环保类题材

在人类经历了毫无节制向自然索取的工业化高速发展之后,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动物保护问题频发,人们渐渐开始反思自身行为带给自然和地球的危机。在这一语境下,“自然保护类”节目受到越来越多大众的关注,纪录片创作者随之将目光投向自然类纪录片的拍摄。西部是中国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大熊猫的故乡,1996年以来,川派纪录片加大自然类题材纪录片的投入力度,拍摄了《传宗接代》《度过生命的危机》《袁扁的鹭鸶》《峨眉藏猕猴》《萨马阁的路沙》《鸟的王国》等屡获大奖的纪录片作品。

(二)叙事讲究常规和谐

川派纪录片创作深受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影响,重视诗意意境,讲究和谐美,基调沉静散漫。在具体的叙事方式上,川派纪录片普遍以常规线性叙事为主,讲求画面精致唯美、镜头客观克制。如《藏北人家》用拉镜头表现藏北广阔草原和宁静湖水的那种原始天然的美,用固定镜头展示拍摄对象措纳家的面貌,用仰角镜头拍摄措纳放牧和纺羊毛的画面避免审美疲劳,影片的画面镜头尤其讲究对称美和明暗和谐:多处画面出现倒影构建对称结构,随着由早到晚时间的流逝形成明暗影调,整部作品因油画式的唯美画面、恬静的和谐生活、悠然自得的节奏而深受观众喜爱,却也因此在参加1991年法国戛纳国际电视节时遭到部分评委质疑是否存在人工摆拍嫌疑等。《三节草》采用第一人称主观双线叙事,主线现实叙事讲述肖淑明如何努力让孙女去成都的全过程,副线肖淑明口述回忆早年传奇经历,其间穿插泸沽湖畔的旖旎山水和淳朴的民风民俗。

正因为川派纪录片深深烙印着中国传统艺术内敛、自然、和谐之精神,且西部灵山秀水风景如画,多彩民族和谐共处,这些因素共同促成川派纪录片走向追求画面的表意性和展示少数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安宁的叙事基调,这是川派纪录片的独特风格,却也是其软肋。欧阳宏生和梁英2004年在《西部纪录片:光荣、迷茫与梦想》一文提出,结构西部纪录片的“往往是画面的表意性,而不是悬念、惊诧构成的叙事期待,导致思想和形式大于内容。事实也是如此,《藏北人家》《山里的日子》《三节草》《空山》等川派纪录片在故事性、惊诧性上都略显不足,横向对比起来,京派、海派纪录片无论讲述的是胡同里的还是弄堂里的百姓故事,要略胜一筹”,如《毛毛告状》讲述了湖南女子谌孟珍带着三个月大女儿赵毛毛与孩子生父赵文龙对簿公堂的故事,创作者在10年、20年追踪记录,一个悲剧开始的故事最终以幸福的大团圆结局结束,纪录片改变了毛毛一家的人生,这一家人收获幸福的同时观众获得慰藉和满足。

川派纪录片发展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到“黄金90和00年代”,收获赞誉大奖而锋芒毕露,也接受质疑批判而潜心改进,当前的川派纪录片逐渐摆脱表意化、形式化、猎奇化的窠臼而走向故事化、深度化、全面化的叙事。如《纪录四川的100双手》每一集围绕一个主人公展现一段充满悬念和冲突的故事,其中一集用勒古沙日的一次生意以小见大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开片勒古沙日的愁眉不展吸引观众,接着采用倒叙叙述其苦恼的原因,原来是勒古沙日接了一单要完成一件完美融合彝族文化和汉族文化银饰嫁妆的生意,规定两个月完成,以此设置悬念,随后一环紧扣一环讲述这位老银匠如何学习汉文化、如何构思融合克服一个个困难,拉丝、刻画、雕塑最终客户满意的银饰嫁妆呈现在观众眼前,《纪录四川的100双手》积极用故事片的叙事手法结构纪录片,每一集对矛盾性、冲突性的挖掘颇具匠心。

(三)表现风格动静结合融情于景

川派纪录片因沉静洗练的画面而有着精致唯美的标签,美丽的山水、多样的动物和勤劳的人们这些一静一动的因素配合守望式的长镜头和景深镜头,构建起川派纪录片寓情于景、写景抒情、动静结合的独特表现风格。无论是王海兵、梁碧波,还是彭辉、郝建、张胜庸、冷杉,不管是人类学纪录片、社会题材纪录片还是自然保护类纪录片,土坯草房、干枯的田地、缺少灵气的坝子在创作者镜头中却呈现出或温情或悲凉或旷远的美,川派纪录片显著表现出在把握景与人、景与事、写景抒情方面的实力。如《峨眉藏猕猴》一片以拟人表现手法讲述了峨眉山藏猕猴强强这一家族春夏秋冬的四季经历,春天鸟语花香、夏天泉水潺潺、秋天五彩斑斓、冬天白雪皑皑,如画的峨眉山四季轮回中上演着藏猕猴母系社会繁衍生息、生存斗争的动人故事,创作者用三年时光采用细腻的观察式方法再现了藏猕猴的自然生活状态。王海兵《山里的日子》镜头下连绵的群山、静谧的农家大院、孩子专注天真的眼神、油灯下罗中立作画等情节如油画般徐徐展开,沉静悠远的诗意画面与人物平静单纯的人生态度形成和谐互文。《藏北人家》藏北高原的湖光山色与措纳放牧在王海兵细腻的镜头下将和谐、恬静之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

(四)内敛沉静、坚忍不拔的文化精神

在文化精神向度上,川派纪录片追求内敛沉静、坚忍不拔的精神表达,大多有意识地将镜头对准西部土生土长地纯朴人群和西部美丽的山区风景。或者呈现社会变迁下改变的阵痛,或者呈现对命运的抗争与淡然,抑或呈现与环境的和谐融合,不管是人类学主题、社会话题还是自然环保类主题,川派纪录片总携带着内敛沉静的气质,透出坚忍不拔的人文情怀。《空山》讲述了生活在大巴山深处空山坝子里人们的日常生活,因长年缺水,雨水是这里的“救命水”,创作者用沉静守望式的镜头记录下宋云国一家围绕水发生的故事,一口水洗完脸还要被存到另外一个桶中沉淀再用,冬天冰天雪地宋云国父子集雪化水,背水桶、蓄水坑、清水、浑浊水这些符号不断出现,这一个个内敛克制的细节中透射出空山人在面对艰苦生存条件时那种顽强生活、坚忍不拔的精神。《三节草》主人公肖淑明自述其传奇一生,54年前她从成都平原走进泸沽湖畔的母系社会成为土司夫人,54年后孙女拉珠走出泸沽湖走进新的文明世界成都。54年随着时代的变迁,肖淑明的人生也尽显酸甜苦辣之味,“只有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不要看眼前的这么点点”,“命运所定,无奈和”,“人如三节草不知哪节好”……这些朴实的话语之间,肖淑明那种明智、豁达和面对命运的坚忍不拔之态度自然流露。

而内敛沉静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也是川派纪录片创作者创作态度的高度总结。“闷葫芦”王海兵,没有大导演的豪言壮语,只有静心干活的内敛沉静,拍摄《山里的日子》他与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用心甘情愿的态度与山民一起度岁月,由此才有了那么多扣人心弦的细节和瞬间镜头,才有了朴素中透着精致、洗练的画面,才有了赏心悦目的观赏效果。文质彬彬的彭辉,单薄的身体却涌动着顽强的精神,拍摄《空山》六个月中,摄制组三人搭帐篷,吃了几十箱方便面、几十箱罐头,喝蓄水坑的雨水,半年擦一次澡,与空山人同甘共苦,他说“我的作品都是以困境中人群的命运为表述对象,这类人群最能感动我,使我投入全部精力去拍。一个纪录片人要把自己的信念坚持到底,并能完美地表达出来,也许要用一生的精力去努力,坚持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追求”。

三、四川纪录片的学术研究

“流派”这一词汇,从最初就深深烙印着理论学术的色彩,因此,审视川派纪录片,就必然要对四川纪录片学术研究进行观照。四川纪录片的学术研究是基于川派纪录片的发展而逐渐建立的。根据研究者身份和研究视角的不同,这里将四川纪录片学术研究分为三个方面:以四川电视台国际部为大本营的市场研究,以四川纪录片制作者为主的创作研究,以高校学术理论者为阵营的学者视角。这三方面只是根据研究重心而做的概略划分,实际学术研究中一篇文章常常既有对纪录片创作的分析,又有对纪录片市场化发展提出对策。

首先,纪录片市场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川电视台国际部,这个团体从川派纪录片发展之初就对焦市场需求,深入研究国内特别是国际电视节目市场的需求,从题材、内容和美学风格等方面摸索如何与国际接轨又不失本土文化特色。孙剑英曾总结了三点经验:(1)节目的题材选择适销对路是进入国际市场的前提,比较畅销的题材有人文、社会和自然环保三大类;(2)节目的表达方式是否符合海外观众的收视习惯是决定节目能否进入国际市场的关键,要在导演手法、编辑手法和拍摄手法、后期合成多环节适应国际观众口味;(3)节目的技术质量与国际市场接轨是能否销售的基础,国外纪录片专业化的技术占较多投资比例,技术质量是节目的生命。正因为这些研究者深入的市场研究和分析,川派纪录片以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思路在国际国内屡获大奖风光无限。

其次,四川纪录片创作研究多来源于纪录片制作者之思,或表达对纪录片创作理念的想法,或回味拍片过程,或反观自身的成长过程表达对纪录片的感悟,这些纪录片创作者边拍边思不断摸索进步。王海兵在《纪录片的客观记录与主观表达》一文中根据自己拍片的感悟,提出优秀纪录片既要有丰富意像又要能揭示深刻内涵,纪录片表达要在客观记录和主观表达之间进行恰当嫁接,以此艺术地把握生活展现生活。沈欣在《历史的回声——百集电视系列片〈巴蜀百年〉编导阐述》一文中对这部作品从创意、结构和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介绍。彭辉的《情落空山》和郝建的《与藏猕猴相处的日子——〈峨眉藏猕猴〉创作感想》等文章是创作者对拍摄作品过程中的个人心理状态、思想变化和人生感悟的表达。

再次,四川纪录片的重要研究之源是高校学术理论者,他们从理论批判视角出发,或对纪录片进行宏观概述,或对纪录片叙事进行文本研究,或对比中外提出川派纪录片的发展对策。四川大学纪录片学者欧阳宏生的《纪录片概论》一书立足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践,从学理视角考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四川大学纪录片学者侯洪等著的《感受经典——中外纪录片文本赏析》对中外各个时期、各个流派、各大名家的纪录片作品进行梳理,对比研究。2003年四川电视台将文献纪录片《巴蜀百年》编成图书出版,作为一本四川地方史,该书客观呈现了20世纪四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民俗民风的真实面貌。更多四川纪录片研究则散见于学术论文中,如《西部纪录片:光荣、迷茫与梦想》《镜像:中国西部的彩虹——略论四川纪录片书写特征及其挑战》《真实·人性·意境美——纪实影视艺术审美价值小议》《四川电视文化的影像记忆——四川纪录片现状与创新探析》《四川纪录片的发展流变与影像书写》《西部纪录片的界定》等文章着重从西部纪录片特别是川派纪录片出发,对西部纪录片的题材、创作风格、困境等进行分析,指明西部纪录片的发展方向。《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审美谈》一文以梁碧波的作品为文本分析对象提出纪录片可以兼顾客观记录状态和呈现性格内涵两者,并用美的形式表达出来。《作为市场策略的纪录片流派概念——从纪录片流派的发展看当下中国电视纪录片流派概念的商业化特征》中,作者中国传媒大学郑伟对京派、海派、川派、南派及渝派纪录片的发展进行梳理审视后,提出“随着商业纪录片的迅猛发展,全球化制作潮流的兴起,地域早已不是纪录片分界的边际……要在创作理念、手法及商业运营的成熟度上迎头赶上”[3]。

纵观四川纪录片研究的学术文章,可以看到其研究大多是对纪录片的文本分析或发展概述,内容往往要么是对西部纪录片题材之丰富、表现之精美的陈词,要么是对西部纪录片辉煌曾经的复述,学术视角单薄、理论深度不够、学术创新不足。

其实,四川纪录片作为影视艺术样式,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可以从影视美学分析出发,而就其以社会百态为对象的内容而言,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理论都可以成为四川纪录片研究的学术支撑,如《峨眉藏猕猴》《袁扁的鹭鸶》可以从文艺生态学的视角对片中的镜头和创作者所要传达的内涵进行解读,《山里的日子》《空山》等以四川乡村为题材的片子可以从乡土中国等社会学视角分析片中人物与土地、人物邻里的关系及人物性格,《桃坪羌寨我的家》《阿喝姑娘》《四川彝族》等影视人类学片可以从“深描”文化理论等人类学学科视角进行全新解读。在跨学科研究成为当前学术研究的趋势下,四川纪录片的学术研究也不应局限于题材、叙事、艺术风格等基于纪录片本身的审视,而应以片子为引子深挖纪录片背后的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方面的意义,找出川派纪录片隐含的更广维度的内涵精神和价值。

猜你喜欢

纪录片四川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A gift I treasure
Pingtan in Suzhou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图读懂四川脱贫攻坚成效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