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何拥有强大生命力

2019-11-21汪亭友

人民论坛 2019年3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家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汪亭友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长期探索实践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成果。中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不仅体现在助力中国实现现代化、造福人民,而且体现在应对世界变局、实现各国互利共赢、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在国际竞争中展示出强大生命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国家治理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阐释了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实践形成的制度性成果,全面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部署等。此次会议的召开和《决定》的发布,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长期探索实践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社会制度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规则体系的总称,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有一个建立、发展、完善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过程。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基础上建立的,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制度,建立它不易,使之完善发展、成熟定型更加不易,任务也更为艰巨。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制度建设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1980年,邓小平同志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围绕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集中力量革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创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新体制新机制,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中推动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为我国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社会制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实践发展没有止境,制度创新和发展也没有止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党的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了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目标。在这一思想和目标的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加快。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战略部署,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强调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强调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同时强化顶层设计、重视政策分层对接和人民首创精神,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在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上迈出了新的重大步伐。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有力部署下,全面深化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并向纵深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大批改革举措密集出台、成效显著,制度落实力度持续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主要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正是在我国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的背景下,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总结所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原则,重点阐述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部署需要深化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推进的重点工作任务,为新时代“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成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如此全面系统地进行概括,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既是党领导人民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长期积累的伟大成果,又是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党领导人民坚定“四个自信”,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基本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集中体现在党的领导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当中的统摄性地位。党的领导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统领和贯穿其他十二个方面制度,其他十二个方面制度都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前提、以党的科学理论指引为基础。这十三个方面的制度高屋建瓴、内涵丰富,不仅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事等各个方面,而且涉及政治建设、法治建设、民族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组织制度、军队建设、“一国两制”、对外方针等各个领域,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创造性成果。这些成果和成就的取得,贯穿在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中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这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中,有些制度优势的形成,是在长期的探索中逐渐完善并发展起来的,比如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比如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比如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比如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等;有些制度优势的形成,是在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比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比如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比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比如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比如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等;还有些制度优势的形成,主要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完善并发展起来的,如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如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列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认为这些方面“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由原来专指所有制领域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拓展到分配领域,并延伸到经济体制,构成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三个方面,凸显出分配制度和經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国际竞争中展示出强大生命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不仅经济快速发展,而且社会长期稳定,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中国的成功和成就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的道路和经验成为不少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的榜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它成功的奥秘在哪里?要回答这些问题,只有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才能做到。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随着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经历曲折挫折,特别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亡党亡国的悲剧以后,“贫穷”“落后”“僵化”“保守”逐渐成为社会主义的代名词,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悲观失望的情绪迅速蔓延开来。西方世界却因此而欢呼雀跃、志得意满,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被吹捧为人类历史不可逾越的“高山”,资本主义的理念则被视为全人类的“普世价值”。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了艰辛的探索。习惯在逆境中奋起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折不挠、砥砺前行,带领人民成功应对了一个又一个风险挑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并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而2008年西方爆发的金融危机,打破了资本主义“长盛不衰”的神话,欧美发达国家普遍经历新一轮的经济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动荡不宁。中国“一枝独秀”“风景这边独好”,引发人们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孰优孰劣的再次思考。大量的事实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在现代化道路上,中国用不到70年的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而且避免了西方国家普遍遭遇的周期性危机和社会动荡。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按照2010年贫困标准)由1978年的7.7亿人减少至2018年的166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97.5%下降至2018年的1.7%。2012年至2018年,中国每年有1000多万人稳定脱贫。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是第一个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

中国的治理效能,不仅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总体实现由温饱到小康再到即将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而且为党和政府领导人民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加大的压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条件和民意基础。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尽管中国发展面临的外部风险挑战加大、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国经济仍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2018年中国GDP增长6.6%,2019年预计增长6.3%。在这一来之不易的成就中,我国内需的增长和贡献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2019年上半年,我国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接近80%,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达到60.1%。

中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不仅体现在助力中国实现现代化、造福中国人民,而且体现在应对世界变局、实现各国互利共赢、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坚持全面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主张,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尊重和欢迎。中国持续推进建设“一带一路”,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也已经得到这些国家和人民乃至国际社会的肯定和赞誉。中国坚持积极合作而不是以邻为壑,坚持互利共赢而不是损人利己,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与美国奉行的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与美国一些政客鼓吹的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反差。中国的努力和付出已经结出累累硕果,我们要在全球竞争中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给世界贡献更多的思路、智慧和方案,为人类现代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注:本文系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现状、主要问题与基本趋势研究”(项目编号:18AGJ00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家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