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教书育人
2019-11-21李秀亭
李秀亭
“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人文教育”的目标,它倡导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成长起来。作为一名课改大潮中的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课改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必须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怕学生答得不好或答得不全,以至于有时候不敢将课堂时间放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事实上,语文教学有其本质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有很强的主观性。对同一问题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事物的感悟因人而异,对文章的分析受生活的影响。但是,一个人的思维只要存在合理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而不必像数学、物理那些理科的习题那样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认识,并且鼓励学生的自我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就是要营造让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全体发展的环境。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提倡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操作中,我在教学设计、教材选择、环境设置等方面都努力创造让学生全体参与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参与研究、讨论。如,课堂上应针对不同的学生,有层次地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所有學生都能参与到课堂问题讨论中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加强德育渗透力度
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等。
新课程提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同时语文教师还要把课堂德育渗透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德育的实效性。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思想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与情趣。在学科教学中,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并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思想和道德情操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积极作用。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起到推动作用。
总之,德育为先,德育为本,德育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有绝对的地位。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蕴藏着大量丰富的感性、理性材料,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对此作出具体体验、分析,使学生能够在情感体验和理性分析及其结合中,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那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能更加贴近学生,更易于让学生接受,效果也就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