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卉丽:从纺织女工到石质文物修复第一人

2019-11-21梧桐雨

妇女 2019年10期
关键词:石刻文物保护文物

梧桐雨

她曾是位普通的纺织女工,为了爱情却半路改行,并练出一身石质文物修复的绝技。2019年春天,她获得由联合国妇女署等推出的“女性传媒大奖”年度榜样人物——她就是全国三八红旗手、“石刻御医”陈卉丽。

半路“出家”,因爱情结缘文物修复

今年53岁的陈卉丽是四川人,从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广汉市针织总厂,从一名技术工人成长为车间主任。她和爱人是同学,结婚后却不得不忍受着相思的煎熬分居两地。

为了团聚,1995年新年刚过,陈卉丽随丈夫调到他所在的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担任文物监测员。老公告诉她,这里现存有5万余尊石刻造像,代表了公元9世纪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漫步在石刻的世界里,陈卉丽看到了初唐的蓬勃、盛唐的气韵、两宋的精美与生动。她认识到,其实自己每天面对的都是无价之宝!

1996年,博物馆领导考虑到陈卉丽有材料分析和化学学科背景,就让她涉足馆内技术含量最高的工种——文物修复,而这一决定当时却遭到了不少质疑。因为石质文物修复十分复杂,不仅要有历史学、考古学、鉴定学、金石学、化学等知识,还必须熟悉钣金、铸造、鎏金、油漆、石刻、色彩等实用技术。而这些对于只有大专文凭,并且从事文物保護工作一年多的陈卉丽来说,是一个很大挑战!面对众人质疑的目光,她没有退缩。“事都是人干出来的,我就不信我不行!”

参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顶山广大寺维修工程时,陈卉丽边干边学,白天请教同事,晚上啃书本“恶补”。一次,宝顶山大佛湾的孔雀明王造像龛檐残缺,雨水漫过造像,需要修复滴水岩。“我来试试。”陈卉丽架起梯子,在岩壁上打孔,石粉劈头盖脸地落下,她的鼻孔、耳朵里全是灰。钉上钢筋,调和好砂浆,陈卉丽一手扶住岩壁,一手用油画刀,把砂浆从下往上一点点敷。

“啪!”砂浆沾不牢,砸在地上。敷了半天,砂浆掉了一身一地,陈卉丽垂头丧气地瞪着光秃秃的钢筋。同事燕学锋刚巧路过,看到她的狼狈样,指点道:“你工艺没对,要从上往下敷。”“嘿,对啊。”又下雨了,雨水顺着滴水岩滴滴答答往下掉,岩壁干燥,石像安详。陈卉丽看着看着,心里甜起来。

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陈卉丽的修复技艺越来越娴熟,终于从一名文物监测员,变身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修复师。

苦战8年,让“千手观音”重放异彩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是我国最大的集雕刻、贴金、彩绘于一体的石刻造像——共有1007只手,每一只手上还有一只眼,被誉为“国宝中的国宝”。然而,由于南方潮湿多雨,再加上800多年的风霜侵蚀,让其出现了砂岩胎体风化严重、手指等多处细节断裂残缺、金箔脱落等34种病害,830只手病症各不同,残缺440处。陈卉丽心痛不已!

2008年5月,国家文物局将其确定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进行抢救性保护修复。当时,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亲自点将,这个重担就落到了陈卉丽肩上。

为了“对症下药”,陈卉丽带领团队整天“泡”在修复现场和方案堆里,常常为了一个小细节而辗转难眠。仅填写的调查表就达到了1032张、35000个数据,手绘病害图297张,编制修复实施方案1066个。陈卉丽在修复中始终坚守文物真实性第一的原则,在没有准确依据的情况下,是不允许擅自“创新”的,否则就是对文物历史真实性的破坏。

团队曾尝试过使用敦煌石窟修复中使用过的牛皮胶。没想到,在敦煌大放异彩的牛皮胶在重庆竟“水土不服”。陈卉丽说:“因为这里高温高湿,一到4月,牛皮胶就开始起毛、滋生生物霉菌,粘好的金箔迅速剥落。”

为了找到最佳的加固剂,陈卉丽和同事用了3年多的时间,从十多种材料中提取不同比例剂量,反复进行实验100余次,最终配比产生了合适的“胶”。通过对文物“打针”注射加固剂,使千手观音造像风化石质得到有效加固。

陈卉丽知道,自己面对的是无价之宝,用出去的一刀一针,都是不能撤回的。所以,必须慎之又慎……就像手术台上拯救病患的医生,不敢有半点疏忽。因为文物保护环境的限制,他们不能用空调,也不能用烤炉。团队成员嗅着刺鼻的材料味,忍受着冻疮、蚊虫叮咬、化学试剂过敏等折磨,一步步攻坚克难。

就这样,陈卉丽和队友经过多年苦战,2015年,举世闻名的千手观音,终于以金光灿烂的面容重现在世人面前。陈卉丽拍了照片给老家的妈妈看,母亲看后不由惊叹:“真漂亮!”此次修复工作,还被评为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

赢得世界赞誉,却亏欠了家人

“一战成名”后,陈卉丽应邀前往全世界石质文物修复技术最成熟的意大利,介绍石刻千手观音抢救性保护工程及中国文物保护经验。作为中国匠人,她站在佛罗伦萨国家科学院的演讲台上,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意大利威尼托文化遗产集群的负责人找到她,希望陈卉丽能跟他们合作,并开出了非常高的报酬。对于每月只有6000多元工资的她来说,无疑很有诱惑力,但她还是坚决谢绝了。回国后,业内专家赞叹,陈卉丽作为“全国石质文物修复界第一人”,当之无愧!

陈卉丽说,国内的文物修复师缺口非常大,全国有3000多万件馆藏文物“染病”,可文物修复人员还不到2000人。照此计算,一个文物修复师承担的就是成千上万件文物的修复工作,任务量大得惊人。而在人口不足7000万的意大利,就有6000多名文物修复师。

近几年,陈卉丽是国家文物局排忧解难的“急先锋”,哪里需要就冲向哪里。四川乐山大佛、甘肃敦煌石窟壁画、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河北蔚县博物馆彩绘贴金石质文物、四川安岳茗山寺文殊像、重庆潼南大佛等多处著名文物保护修复现场,都留下了她的身影。她还受邀参与《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古代壁画地仗层可溶盐分析取样与测定》等行业标准专家评审事宜。

2017年10月,陈卉丽又接下了两项重任,负责国家文物局川渝石窟保护示范项目——大足石刻卧佛、小佛湾摩崖万余尊造像修复工程。尽管任务繁重,但陈卉丽充满信心:“大足石刻是世界文化遗产,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我们有责任把它修复好、维护好。”

2018年,陈卉丽登上央视《魅力中国城》节目,介绍大足石刻8年的修复过程,新旧对比的千手观音像震撼了场上的每个人。节目播出后,同事朋友纷纷说她“红了”。

多年付出和卓越贡献,让陈卉丽屡获殊荣。她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也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9年1月21日,她成为由联合国妇女署和网易联合推出的“年度女性传媒大奖”年度榜样人物。重庆市政府还专门建立了“陈卉丽石质文物保护修复首席技能专家工作室”。

有人曾戏谑陈卉丽的爱人,“你家可是阴盛阳衰呀!”她丈夫双手一摊,爽朗大笑说:“她确实比我强,我服!”事业上得到了认可,可生活中陈卉丽却亏欠了家人。从业以来,她没和孩子一起外出旅游一次,有时甚至春节都没法和父母团聚。多亏老公也是同行,知道个中艰辛,经常在家人面前替妻子圆场。

因为国内的文物修复师缺口非常大,现在,陈卉丽的又一个工作重心就是培养更多的新人。她希望今后能有更多守得住寂寞、练得好“功夫”的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为世界文化遗产续命养身,让国家文物保护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编辑/倪萌

猜你喜欢

石刻文物保护文物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
大足石刻优美的雕塑语言——气功相
渭北民间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