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文化外交理念的演进探析

2019-11-21羊丹穆占劳

克拉玛依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文化软实力

羊丹 穆占劳

摘 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五位国家领导人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在实现富国、强国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审时度势、灵活巧妙地运用文化外交手段;文化外交的开展紧紧围绕着和平发展的基本方略,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工作中发挥着以文促官、以文为经、以文强国的重要作用;“和合”的文化外交理念贯穿于新中国发展的始终;文化外交作为一种外交形式,承载着提升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 文化外交;新中国成立70年;文化软实力;国家形象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9.04.04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羊丹,穆占劳.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文化外交理念的演进探析[J].克拉玛依学刊,2019(4)23-29.

新中国成立初期,基于国际环境的不利形势,毛泽东同志运用文化外交开创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依据,运用软硬实力的平衡策略开创外交工作;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同志对世界的发展作出了科学判断,冷静分析国际国内局势,运用文化外交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文化外交的发展,并积极落实于实践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大国关系以及周边外交建设的新特点,不断创新文化外交理念,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一、文化外交理念概述

“人类文化外交行为的出现远远早于文化外交概念的出现。”[1]2文化外交的行为自古有之,在古代中国、古希腊、罗马帝国时期人们就将文化视为对外关系的重要手段。19世纪后,国际社会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外交阶段。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外交概念在20世纪40年代由拉尔夫·特纳正式提出之后,由弗兰克·宁科维奇作出系统释义:“文化外交是国际政治中运用文化影响的特殊政策工具”[2]182。

在我国,“文化外交”常常也称为“对外文化交流”或是“国际交流”。我国文化部前副部长孟晓驷将文化外交定义为“围绕国家对外关系的工作格局与部署,为达到特定目的,以文化表现形式为载体或手段,在特定时期针对特定对象开展的国家或国际间公关活动”[3]157。据此定义,文化外交可看作是各国政府间的文化交流活动 ,是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与其他形式的外交,如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军事外交一起为国家利益服务。

文化外交具有文化与外交的双重含义,是以文化为手段的外交关系,又是以文化为目标的外交活动。文化与外交是辩证的,是同一个命题的两个不同方面。据赵毅与赵剑的论述:“文化外交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面(表层)的物質文化交流、第二层面(中层)的制度文化输出或吸纳、第三层(内层)的价值观文化传播。文化外交的核心层面是价值观的文化传播,是以输出思想、传播信仰、交流文化价值观为目的。”[1]3

总而言之,文化外交既是主权国家政府为实现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而利用文化手段的一种对外活动,也是主权国家为维护本国文化利益和实现文化战略的外交活动;所谓文化外交理念,是关于国家文化外交活动的想法、意见、观点的总和。新中国成立以来五位国家领导人坚持以“和合”的文化外交理念为主线,并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结合不同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开展文化外交实践。

二、毛泽东“以民促官”的文化外交理念:树立形象,打开局面

新中国成立伊始,作为国家领导人的毛泽东在特殊的国际政治环境中,面临西方世界“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和外交上不承认”的困局,民间外交成为树立新中国国家形象、打开外交困境的渠道。毛泽东的外交智慧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他巧妙运用‘文化先行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增进了中国同有关各国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在我国外交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4]16-21。

(一)面向社会主义国家:巩固阵营

面向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外交旨在宣传革命的胜利,增进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巩固社会主义阵营。1949年7月,中国青年文工团奔赴匈牙利参加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自此拉开了新中国文化交流的序幕[5]。出访前,毛泽东接见文工团的成员并提出了三条要求,即宣传、友谊、学习,这为我国文化艺术团的出访活动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20世纪50年代,中国同苏联等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互换留学生,互派文化代表团、艺术团;同时,与东欧、朝鲜、越南等国落实文化代表团和专家的互访。这一系列举措为进一步发展新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二)面向亚非拉国家:奠定基础

发展同新兴的亚非拉国家的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关系,为新中国取得国际承认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中国通过为坦桑尼亚、苏丹、肯尼亚和加纳等非洲国家培训杂技演员和扶植建立杂技团的文化外交方式,打开了中非交流的大门。”[6]36此后展开的一系列友好交流,通过民间交流促进了双方的政治经济合作,形成比较稳定的友好关系,为日后建立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三)面向西方世界:突破困境

为了突破西方围困的外交困境,使西方世界增进对新中国的了解与认可,开展卓有成效的文化交流。毛泽东同志尤其注重同日本的关系,“成立中日文化交流协会,大批中日民间友好文化人士互访,并互办艺术展,增进了中日民间交流。在中国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文化交流活动对中日邦交正常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88。此外,广为传颂的中美“乒乓外交”、中日“围棋外交”、中缅“足球外交”为打破新中国外交僵局、打开和平友谊之门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毛泽东同志的文化外交理念主要是一种“以民促官”的模式,形式上表现为代表团和演出团互访的民间外交活动,旨在利用“民间外交”手段为树立新中国的国际形象开创外交新局面。毛泽东同志巧妙运用文化外交的多样化手段和方式,利用全新的外交形式为突破新中国成立伊始的外交困境开创外交新局面,为新中国走向世界开拓道路。

三、邓小平“平衡软硬实力”的外交理念: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外交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大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邓小平科学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并对中国的总体外交战略作出了调整——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外交工作的指导原则。邓小平指出:“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发展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关系。”[7]70可见,邓小平同志的文化外交理念体现在平衡软硬实力的策略上,即“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一)以经济建设为基础

党的十三大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各个领域工作的指导思想,外交工作围绕“改革开放”这个主题并以经济为载体展开。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经济建设是基础”,“搞四个现代化,最主要是搞经济建设”,“核心是搞经济建设,这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7]。国家的综合国力由硬实力和软实力构成,经济作为硬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作为软实力的文化为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服务。

(二)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为核心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旨讲话,并强调:“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很多怪现象就产生了”[8]。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要做到“三个勇于”,即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并多次在主持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创建工作中强调解放思想。解放思想贯穿于邓小平同志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建的方方面面。

(三)以改革开放为方向

根据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邓小平同志将“对外开放”确立为外交工作的主要目标。这一阶段的文化外交工作的开展紧紧围绕着“开放”的总体目标,重点开展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关系[9]71,并十分重视与大国发展文化外交关系,其中,与美国的关系最具有代表性。1978年,中美交流在中断30年后签订了第一个正式协议——《中美科技合作协议书》。1979年中美建交时,签署的三个重要文件之一便是《中美文化交流协定》;以此为基础,中美文化交流活动实现了快速发展,如交响乐团、舞蹈团、戏剧团的互访,互设中美电影周、中美美术作品展等交流活动。

这一阶段的文化外交从内容上增加更多以经济为基础;文化外交以改革开放为方向,从形式上更多采用“对外宣传”模式,强调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对象上由以发展中国家为重点逐步向发达大国转向。邓小平同志以朴实而务实的语言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灵活的平衡软硬实力的发展,为新中国外交事业的發展夯实基础。

四、江泽民“文明多样”的文化外交理念:改善形象,扩大影响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持续、稳定、迅速发展,在国际社会上开始涌现出对中国发展质疑的声音,“中国威胁论” 甚嚣尘上。面对着越来越复杂的国际环境,作为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同志不仅重视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发展,也十分重视文化等软实力的建设。以文化为桥梁,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国,是当时文化外交最为重要目标之一。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

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0]16 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11]“国家的兴衰、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都离不开强大的文化支持。”[12]因此,当前的主要工作是建设和弘扬我国的先进文化,以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发展的认同度,改善中国国际形象,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并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核心开展一系列的文化外交工作。

(二)以文化建设为重点

江泽民同志在新的国际形势和历史条件下,分析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将文化视为越来越决定于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1997年,党的十五大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在阐述中国文化建设时指出:“我国的文化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13]37。自此,积极开展以文化为手段和载体的外交工作。2002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文化交流作为外交的一部分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

(三)以文明多样性为指导

多样性是世界文明存在的客观事实。对外宣传有利于促进世界了解中国,客观认识中国的发展,促进文明的共存与发展。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的“世界是多样性的,各国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异”并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世界文明多样性做了系统性的阐述”,强调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以此为指导开展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以文化交流的形式向世界宣传我国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成就,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江泽民同志的文化外交理念体现在其多次重要讲话以及对文化建设的强调当中。以文明多样性为指导,形式上更为多元化,是对前两位领导人文化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实际出发,旨在为改善中国国际形象与扩大国家影响力。江泽民同志对文化外交的重视和使用,向国际社会展示了新中国的和平发展,提供了正确认识新中国的有效途径。

五、胡锦涛“和谐共处”的文化外交理念:内外兼修,全面发展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外交趋于稳定和成熟。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文化外交的发展。2004年,他在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 “要加强经济外交和文化外交, 推动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深入开展对外宣传和对外文化交流”[14]。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对文化外交行为贯之于“文化外交”的概念。

(一)以“和谐世界”理念为核心

“2005年4月,胡锦涛在雅加达亚非领导人峰会上第一次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2005年9月,胡锦涛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系统阐述了‘和谐世界的理念,向世界提出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构想。”[15]“和谐世界”理念的内容广泛,“和谐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我国传统“和合”文化的精髓。此后,“和谐理念”作为我国总体外交战略的指导思想并一以贯之于胡锦涛同志的外交实践中。

(二)独立自主、国家利益、文化安全的原则

独立自主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并始终贯穿于胡锦涛文化外交的全部内容。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就强调和谐世界的理念要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导之下。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也是胡锦涛文化外交思想的重要原则。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西方对中国的“西化、分化、弱化”策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全党全国人民要保持高度警惕。

(三)宽领域、多方位、多渠道的形式

胡锦涛同志高度重视文化外交在“引进来”与“走出去”对外开放战略的中的重要作用。在对外文化领域提出了许多新举措与新策略:设立驻外中国文化中心,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平台;设立“孔子学院”,积极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世界人民了解、贴近中国的窗口;举办“文化年(节、日)”系列文化交流项目,为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提供全方位视野。积极主动地推动涉外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输出,开展宽领域、多方位、多渠道的文化交流,提升了中国文化软实力。

胡锦涛的文化外交理念以“和谐世界”的理念为核心,遵循独立自主、国家利益、文化安全的基本原则,开展宽领域、多方位、多渠道的文化外交。通过这一系列的文化外交实践,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实施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战略,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有效地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

六、习近平“协和万邦”的文化外交理念:突破陷阱,文化强国

21世纪是个多元文化互动共生的时代,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普遍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大国关系以及外交建设的新特点,高度重视文化外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释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历史使命”[16],不断创新文化外交理念,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文化外交的开展深入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治国理政新理念,习近平的文化外交理念引经据典、内容丰富,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以合作共赢为核心

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是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主张“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外交方针。2013年,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讲话时明确指出,与其他国家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全方位文化外交关系,即寻求良性互动的大国关系;“亲诚惠容”的理念发展周边外交;拓展合作互助的发展中国家文化外交关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多次强调“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17]5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一带一路”“亲诚惠容”等外交理念无不彰显着“合作共赢”的核心思想。

(二)以改善国家形象为重点

正如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乔舒亚·库珀·雷默所说,中国的国家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将决定中国改革发展的前途和命运[18]8。文化外交对国家国际形象的建构有决定性的作用,文化外交因其“柔性”特点,在传播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使国际社会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塑造良好国际形象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国家形象,重点展示我国和谐文明、和平发展、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文化外交维护和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为国家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文化外交承载着塑造国家良好国际形象的历史使命。

(三)以文化自信为基础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首次正式阐述了“文化自信”的概念,将文化自信视为是继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并形成了“四个自信”理论。此前,他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并强调,“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若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失了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民族是难以立起来的”[19]39。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7]40文化自信是一种精神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并推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文化自信是培育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和动力,是文化软实力的最硬实力。文化自信是文化外交的基本需要。

(四)以文化强国为目标

建设文化强国,综合国力竞争突显时代特征。习近平总書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20]围绕文化强国大战略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文化建设,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进入新时代的文化外交,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牢牢把握“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主线,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发展目标,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有序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外交思想以“合作共赢”为核心,坚持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古老智慧,重点塑造中国文明、负责任的友好大国形象,以文化自信为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努力;在外交实践中运用“中国智慧”,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展现了中国形象,在步入新时代的关键节点,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突破被西方所强加的“陷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巨大贡献。

七、余论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一以贯之地坚持的文化外交理念是一种以“和合”思想为指导,旨在扩大交流增进友谊、相互尊重开放包容、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外交观念。他们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表现出共同的立场,文化外交工作的开展也紧紧围绕着和平发展的基本方略,以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基本目标的思想观念始终贯穿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文化外交发展的实践中。它既一脉相承,又体现了不同时期时代背景的各具特色。

五位领导人坚持和发展了前辈的外交思想并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形成自己的特色:毛泽东为“树立形象、开创新局面”而开展“以文促官”的民间外交;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巧妙运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践行“以文为经”的文化外交策略;习近平为“突破陷阱、建设文化强国”落实“以文强国”的文化外交。中国的文化外交实践是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如下表所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文化外交关系呈现阶段性变化。从总体上看,这种演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五位领导人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审时度势应对新变化的结果,反映了文化外交思想在发展中由萌芽不断走向成熟的历程。五位领导人的文化外交理念和外交智慧是我们今后解决外交问题的一个基础,它们将在很长一段时间继续发挥作用和影响。

21世纪的国际关系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变革”时期。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的世界大国,中国发展后劲强、潜力大;加之国内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國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

文化外交作为一种应运时代而生的外交形式,拥有与政治、经济、军事等其他形式外交所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亟需从战略高度认识文化外交的重要性,吸取发达国家在发展公共外交中的经验和教训,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外交战略构建,为中国文化外交的发展指明方向。中国应继续围绕和平发展理念,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国际社会认识、了解和接纳中国,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总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的文化外交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赵毅,赵剑.世界大国(地区)文化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

[2][美]弗兰克·宁科维奇.观念外交:美国对外政策与文化关系1938-1950[M].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81.

[3]孟晓驷.中国:文化外交的魅力[N].人民日报,2005-11-11(7).

[4]石善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外交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06).

[5]葛慎平,范中汇,龚道全.金桥新篇——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5年纪事[M].北京:文化艺术出社,2000.

[6]裴坚章.毛泽东外交思想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N].

人民日报,1983-07-01(1).

[9]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概览:1949 -1991[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

[10]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1]江泽民.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9-02-27(1).

[12]中宣部和中央文献研究室共同选编.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4]李学仁.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举行,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N].解放军报,2004-08-30(1).

[15]陈辛仁.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史略[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9.

[16]张玉玲.十八大以来的文化改革发展新实践[N].

光明日报,2017-09-30(4).

[17]习近平.在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18.

[18][美]乔舒亚·雷默.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1).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文化软实力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道、势、术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国产电影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文化软实力提升对策探析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