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与价值体系

2019-11-21史诗悦

克拉玛依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内在逻辑社会治理价值体系

摘 要: 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入新时代,社会矛盾表现复杂,亟需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以科学的治理方式与合理的治理结构不断适应新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文章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立足于现实,以坚持党的领导、造福民生福祉、维护公平正义和推动民主法治为基本逻辑,为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基层社会治理下移、“四个治理”原则等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社会治理;内在逻辑;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9.04.01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史诗悦.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与价值体系[J].克拉玛依学刊,2019(4)3-9.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社会和谐,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我国的社会治理问题,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逐步实现社会治理结构的合理化、治理方式的科学化、治理过程的民主化。[2]234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治理格局需要改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正是立足于我国社会现实,通过深度的历史思考和广阔的全球视野,瞄准我国当前出现的社会治理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提出一系列问题导向明确、科学合理的论述。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我国基本国情,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就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善民生福祉、创新社会治理格局提出的系统、完整的社会治理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与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是扎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与新时代现实相契合的最新实践成果,它的形成是特定历史时期、历史节点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的延伸,同时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创新。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论述的理论渊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论述的根本理论基础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思想。马克思指出,人民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揭示了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正是秉持人民性特点,将社会治理的目的与归宿明确在人民身上。列宁是第一个将马克思主义付诸于社会实践的革命导师,在当时苏联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他的执政党建设思想、社会建设思想、经济建设思想对新中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在面对苏联社会治理问题时,列宁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加强社会管理,充分发扬民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借鉴了其中民主法治的思想理念,坚持将民主法治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谋篇布局,从而推动我国社会治理精细化、民主化、法治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社会治理方面吸取了过往经验,创建了具有社会主义属性的社会治理格局。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和平建设时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论述指导着新中国走上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的正确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将国家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之产生的问题也纷至沓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分别从人民利益与以人为本的角度为创新社会治理新格局奠定了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理论基础,在新的历史节点产生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论述的历史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历史根基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概念中虽无社会治理这一用语,但追根溯源,可以发现其中许多思想流派在社会建设以及社会治理中的相关表述。[3]5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就属于典型的付诸于社会实践的理论学派。孔子在许多表述中提倡“仁者爱人”“仁义礼智信”,他将老百姓的生存以及动荡社会的治理放在心中,在各诸侯国传播自己的学说,希望建立一个民主和平的国度;孟子游说齐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想要建立一个推行“仁政”的国家。这些思想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具有启发性的意义并贯穿其治国理政思想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通过我国古代传统智慧表达自己的治国理政观点。在社会治理中,習近平总书记有“为国者以富民为本”“足寒伤心,民寒伤国”等相关表述,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人民性的历史渊源。[4]习近平总书记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一文中引用《老子》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就是站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提倡社会治理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演讲中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同样出自《老子》。这句论述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中的精细化管理异曲同工,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与道家思想密不可分。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论述中同样可以找寻到法家思想的痕迹。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商鞅“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来表述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性。[5]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论述的现实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集思广益,创新性地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包含的社会治理理念就是要解决当前中国社会治理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格局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全球治理格局对国内形势产生着深远影响。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处于需要换挡增效的时期,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均需要进行有针对性调整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论述也正是当前国内外形势错综变化的产物。如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高耗能、低效能、不均衡等问题,与“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模式仍相距甚远;贫富差距依然存在、产业发展不均等都给当前国内社会治理带来了较大的挑战;美国政府针对中国挑起的贸易战也给国内经济带来一定影响。在原有体制之下的社会治理格局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社会进步的需要,尤其是随着互联网产业以及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如何构建合理的社会治理体系、打造科学的社会治理格局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新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坚持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在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将中国社会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不同问题统筹考量,探索一条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治理道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打造以政府为主导、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参与体系,从而促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体制机制的科学化与合理化。该论述始终以时代要求为指引,立足于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坚持专项治理与系统治理相结合,将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作为时代赋予的特定历史使命,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论述的社会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论述的社會依据来自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具体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从党的领导、以民为本、法治建设、社会保障、脱贫攻坚、高质量建设等方面对我国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并制定了一系列科学的指导思想。社会治理理念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治理理论与操作层面的实践智慧,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源泉。为提升我国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处理好社会矛盾,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四个治理”原则。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部分,“四个治理”原则在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上对社会治理的细节与要求进行了系统阐述,对“四个治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解读;明确治理多元主体,确立治理体制与方法,制定治理目标,在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从而打造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社会治理下移等方面进行了多次论述,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环节。我国的社会现实矛盾中存在城乡二元对立之间的矛盾,实施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战略的初衷就是为了增强人民群众、尤其是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打破城乡二元对立、实现基层治理向下移需要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构建新的社会治理格局;同时,社会治理新格局也需要在当前国家战略与目标任务的指引下通过实践探索出来。该论述的现实依据来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也正是在社会治理的不断实践过程中,我国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才能够酝酿而生。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论述的价值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包含广阔的理论维度与实践经验。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中,包含社会治理以及国家治理体系的相关论述较多,主要包括坚持党的领导、造福民生福祉、维护公平正义以及推动民主法治四个方面。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推动社会治理的重要前提

我国各项社会事务的开展始终需要坚持党的领导来统领全局。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富强,只有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富裕安康。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以“四个意识”为统领,在社会治理的各环节中统筹全局、运筹帷幄,将党的最新方针政策推行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而真正实现社会治理下基层、入民心、排忧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社会实践,坚持以保安全、护稳定、推动社会秩序的和谐发展为工作主线。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发扬基层理念,未雨绸缪,创新社会治理的工作思路,从体制机制上寻求根本性的治理办法,从根源上预防或杜绝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产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论述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聚集各方力量,形成合力,自上而下推动各类社会问题的解决;也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的社会治理才能够精细化、科学化、合理化,体制机制才能够不断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做到平衡社会各界利益、促进社会各阶层和谐的局面。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就是需要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促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共同完成共建理念的内在要求。各级社会组织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够凝聚政府部门、企业各界、社会组织的力量,共同打造更公平、更民主、更科学、更合理的社会治理体系。

(二)造福民生民本是推动社会治理的逻辑始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我国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始终以人民性为思想指引,始终以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其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同样秉持人民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丰富了其内涵,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需要为人民做什么?”“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怎么做?”进行了具体回答。人民性特征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本质特征,代表人民利益,服务人民需求,并带领中国人民从经历“三座大山”的压迫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社会治理属于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关系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结构合理化和社会事务管理科学化。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治理主体的明确性、治理方式的科学性、治理体系的完整性、治理制度的合理性、治理事实与治理依据的主次性都事关社会治理的质量与效果。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就是要以造福民生福祉为逻辑起点,同时要以民生民本发展作为社会治理的总导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是以保障民生民本作为根本目标不断优化社会治理体系,取缔一切违背民生民本利益的不良事务,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基层治理向下移,坚持“四个治理”原则和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这些新理念的提出均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丰富和完善了习近平总书记社会治理的理念,推动了大社会观、大治理观的形成。与此同时,打造全民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就是以坚持唯物史观与辩证唯物主义为准则,处理好社会维稳与维权、民生与民本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秩序充满活力,人民生活环境井然有序。

(三)维护公平正义是推动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

良性的社会环境一定是充满公平与正义的,只有公平正义的社会才能够推动社会治理有序进行。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反复强调“三个公平”意识,并将规则公平、机会公平、权利公平作为一个良性社会必有的公平准则。社会治理的基本理念在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维护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核心利益分配,而共同富裕则是社会主义建设提倡的价值尺度,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理念。共同富裕以富裕为归宿、以共同为纲领,就是要实现社会利益分配的合理化、科学化,根本目的仍是推动社会治理的公平与正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必将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治理目标、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治理理念,全面深化依法行政改革、打造服务型政府以及推进“四个治理”原则都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比如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让各个部门、各级领导干部亲力亲为,严格管理标准、明确责任义务、弥补规则漏洞,这些都将推动社会治理格局向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面对当前有违社会公平的官僚主义与腐败之风,党中央也出以重拳,对涉嫌违反纪律的“老虎”“苍蝇”一网打尽,净化党政机关、政府部门的政治生态。

(四)推动民主法治是推动社会治理的制度保障

民主法治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论述的重要准则,体现了对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关心与支持,并成为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前往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调研民主法制建设。在余村,当时由于环境破坏和人员伤亡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给当地社会治理带来了困难;在创新治理机制下,通过“微自治”“法律下乡”等手段促进基层治理下移的过程中,当地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最终实现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政的浙江,基层社会治理树立了全国性的典范,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新枫桥经验传遍了大江南北,这一新做法、新理念也创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论述的体制机制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社会治理格局的新目标,就是到2035年基本形成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一过程需要贯彻民主法治建设这条主线,让社会治理水平能够符合新时期、新形势的需要,将我国社会治理水平推向新的层面。当前,“三治融合”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论述的重要支柱,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起着融合社会意识、促进社会服务、保障功能提升的作用。德治是以道德为标准,以乡贤为治理主体,通过调解、干预、建言献策等形式发挥主体功能;而法治则立足于我国的法律制度与政策执行者,将二者的功能充分发挥,可以从顶层赋予社会治理法治的保障。德治与法治共济逐渐成为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助手,而“三治融合”的新枫桥经验也在其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推动社会治理体制不断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以民主法治建设为抓手,在基层推进过程中,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促进社会治理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6]39。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对推进我国社会治理格局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立足于我国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社会格局的创新、人民生活的幸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过往的社会治理格局存在治理主体不明确、治理方式单一、治理精准度差、治理效率低等问题,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打破了这些社会治理瓶颈,打造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对推动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长效作用。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是洞察现实问题、推动进步的社会透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论述体系的形成是一个立足社会事实、逐渐探索正确方法的科学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探索社会治理新方式、新方法的过程中,不断深入中国的社会实际,在实践中寻求社会治理的正确道路。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凝结了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深入农村与城市、东部与西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心血,是科学反映中国现实问题的一面透镜;它折射的不仅是中国几十年来发展所带来或潜在的问题,更包含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问题面前迎难而上、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真理的大无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节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打赢脱贫攻坚的胜仗对于我国当前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在社会治理的环境中属于兜底行为,也就是将贫困人口逐渐带向通往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上。在创新社会治理格局的过程中,不能落下一家一户,要让社会治理共享新格局推行到全社会。

(二)習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科学指引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包含着更为深刻的丰富内涵。社会管理突出的是对社会群体的维持稳定,而社会治理则是具有全局性、统筹性、合理性的考量。在社会治理的环节中,社会治理的参与主体更为多元,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更加科学,社会治理的目标任务更加清晰明确,社会治理的谋篇布局更加新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包含着基础性与长远性的社会思考,包含着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就是旨在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运用科学的指引方式与合理的治理手段,推动我国社会治理贴合我国国情、满足社会治理的总体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治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需要,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新兴技术的不断萌生给我国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成为了当务之急。现代化的治理格局来源于科学的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从“四个治理”角度对治理方式予以明确,社会治理模式由以往单向管理转为双向互动、线上与线下融合,治理主体不局限于政府,多方参与都给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是建设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后盾

建设文明社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与任务,同样也是社会治理的工作重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紧密围绕人民的生活生产安全、人民内部矛盾、现实直接利益、反馈投诉渠道等方面,对社会治理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准确评估与指导,打造出一套集应急管理、投诉反馈、生活保障、心理服务为一体的统筹体系,将治理重心下移,为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尽心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社会群体反映的各种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将社会治理做到政策精准、服务周到、反馈及时、覆盖全面。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社会矛盾有所缓和,平安中国、公共安全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心理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等建设均取得全面进步,社会的和谐稳定得到有效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是立体式、系统性问题导向的理念,它的提出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文明、实现社会和谐的有力后盾。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动力源泉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就是要创新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深化制度改革,全面推进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作为其社会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秩序和谐有序、社会文明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上不断调整新的目标,进行新的尝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目标与任务,就是要在“两个一百年”的基础上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将目标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的牵头作用,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不断提高社会治理向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是具有前瞻性、预见性、精准性的科学理念,它是全面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动力源泉,也是思想根源。在全国乃至全球治理格局纷繁复杂的今天,如何正确处理好新兴技术与传统技术之间的矛盾、新兴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职能转变带来的不适等,均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论述中的重要内容。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从目标、任务、做法上提供了答案,也为新时代拓宽社会治理道路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17-10-28 (1-5).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3]魏礼群.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研究[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04).

[4]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中国方案”篇[EB/OL].http: //xj . people . com . cn/n2/2017/0203/c186332-29660680-2.html,2017-02-03.

[5]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治理篇)[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0522/c64387-5048530.html,2014-05-22.

[6]王秋杰,刘子川.“枫桥经验”语境下大调解机制的完善[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2).

猜你喜欢

内在逻辑社会治理价值体系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
1995—2010年间俄罗斯规范价值体系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