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锁髓内钉在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临床治疗应用效果
2019-11-21刘正宇刘进炼
刘正宇,刘进炼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骨科,江苏苏州 215000
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是临床中的一种常见性多 发骨折,该病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受限,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及工作,大大降低了其生活质量。 因此,选用合理有效的骨折固定方式可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起到促进作用。 交锁髓内钉固定法凭借其较广的适应证范围、 较可靠的固定效果、 较快的恢复速度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到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的治疗中[1]。 大量临床资料显示,应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法治疗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是可减少并发症,提升骨折愈合率[2、3]。 该文中对该院2016 年3 月—2018 年3 月收治的74 例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展开研究,以寻求适宜的骨折固定方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治疗的创伤性下肢长管患者 (共收集74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临床诊断标准,且经CT、MRI 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患者和(或)家属均对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 同时研究获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将74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再随机以其中一组为观察组, 另一组为对照组,37 例/组。 观察组中男、 女性患者各为24 例、13 例; 年龄19~77 岁, 平均值(43.49±2.5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7 例,跌倒摔伤7例,坠落伤6 例,重物砸伤7 例;骨折分型:A 型、B 型、C型分别有18 例、13 例、6 例;开放性骨折7 例,闭合性骨折30 例。 对照组中男、女性患者各为25 例、12 例;年龄17~79 岁,平均值(42.77±2.6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8 例,跌倒摔伤6 例,坠落伤7 例,重物砸伤6 例;骨折分型:A型、B 型、C 型分别有17 例、12 例、8 例;开放性骨折8 例,闭合性骨折29 例。 两组患者各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该组应用钢板内固定法对患者进行治疗,首先对患者行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 对开放性骨折患者骨折部位进行彻底清创, 对血运较差及已经坏死的组织进行清除,然后进行消毒。 在骨折处作符合患者骨折情况的切口,将各层切开直至骨折端显露,对骨折之间的软组织进行清除,尽量少地剥离骨膜,行骨折复位并对其行临时固定,选用尺寸合适的钢板,并根据患者实际需要对钢板进行弯折,以便于骨与钢板的贴附。 将钢板放置骨折部位,在合适的骨折线两端钻孔,并拧入长度适宜的若干螺钉。 若患者合并有神经及血管损伤,则行血管神经吻合术治疗。 若患者为稳定性骨折, 则为加快骨折愈合速度,可在其骨折端适当加压。 术后给予患者为期3~7 d 的抗生素治疗, 并根据患者有无患肢肿胀及肿胀程度给予脱水药物治疗或者适当抬高患肢。 术后24 h 后即给予患者膝关节、踝关节的功能训练,而后在术后2、4 周分别行扶双拐无负重行走及单拐渐进负重行走。 对于身体机能较差、骨折程度严重等患者,功能训练的时间应根据患者身体状况确定。
观察组:该组患者应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法进行治疗,首先对患者行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 对开放性骨折患者骨折部位进行彻底清创, 切除坏死或血运情况差的组织,对患处行临床常规消毒。 ①对于胫骨骨折:患者取仰卧位,若骨折闭合复位情况较好,则选择闭合复位内固定;若骨折闭合复位效果一般或较差,则给予小切口切开复位。 于患者胫骨骨折部位作前外侧小切口,将各层皮肤及组织切开,直至显露出骨折断端,行剥离骨膜但尽量少剥离, 将骨折部位复位后临时固定, 使患者膝盖弯曲90°。在胫骨结节和膝前髌骨下缘之间正中部位作一切口,将髌韧带充分显露出来,再将髌韧带从纵向切开,以充分显露胫骨平台前缘。 使用尖锥在胫骨平台下斜坡1 cm 沿髓腔方向作一开口,视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不扩髓及扩髓,以大于髓内钉1 mm 的尺寸作为扩髓直径,将尺寸合适的髓内钉置入,首先置入2 枚靠近骨折远端的锁钉,若患者骨折粉碎情况严重, 则给予其适度的骨折端倒提髓内钉加压或者纵轴足底叩击, 然后再将2 枚锁钉于骨折远端置入[4]。 ②对于股骨骨折:患者取仰卧位,若骨折闭合复位情况较好,即给予其闭合复位内固定;若骨折闭合复位情况不甚理想,则给予其小切口切开复位,于股前外侧以骨折部位为中心作纵行切口,对皮肤及组织各层进行切开,直至将骨折断端显露出来,剥离骨膜但应尽量少地剥离,对骨折间的软组织进行清除,复位骨折后临时进行固定。于患者大粗隆顶点沿近端方向作切口, 对各层进行切割直至充分显露大粗隆,将导针插入大粗隆顶点,透视情况下观察导针位置是否正确,在导针的引导之下进行扩髓,以大于髓内钉1 mm 的尺寸作为扩髓直径,将尺寸合适的髓内钉置入,首先置入2 枚靠近骨折远端的锁钉,若患者骨折粉碎情况严重, 则给予其适度的骨折端倒提髓内钉加压或者纵轴足底叩击, 然后再将2 枚锁钉于骨折远端置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情况,计算并发症发生率及各种类型骨折愈合愈合率。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各项数据及资料进行统计、计算与分析,计量及计数资料采用频数(n)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最长107 min, 最短52 min,平均 (72.83±2.62)min; 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最长为136 min,最短为75 min,平均(92.72±3.62)min,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 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63,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41%,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4.32%,且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不愈合率为2.7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0.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骨折畸形愈合率及延迟愈合率分别为2.70%、8.11%,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8.11%、2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骨性骨折愈合率为86.49%, 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率比较[n(%)]
3 讨论
随着交通工具的普及、高空作业开展量的增多,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临床发病率呈连年上升的趋势。选用合理有效的骨折固定方式对促进患者治疗, 增强下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均有积极作用。 目前,临床治疗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时对骨折端的局部血运情况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且已初步形成B0 理念[5-6]。 因此,可以更好保护患者骨折端局部血运的交锁髓内钉固定法目前已成为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标准疗法。
除了能够更好保护患者骨折端局部血运之外, 交锁髓内钉在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治疗中还有如下优点:①固定骨折时, 交锁髓内钉采用的是中央对称内夹板固定法,是一种轴心固定,受损骨和髓内钉之间能分散应力[7]。髓内钉所受负荷比普通钢板要小, 因此可避免疲劳变形的情况发生。 ②交锁髓内钉与骨组织接触时为弹性固定,不仅强度良好, 还能保证生理应力足够大, 利于骨折愈合,并且避免了局部血运由于压力过大而出现障碍[8]。 ③交锁髓内钉进行骨折固定时不会对骨折处软组织及骨膜进行较大范围的剥离,利于保护骨膜连续性、完整性[9],进而可维持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利于加速愈合。 ④交锁髓内钉在髓内即可完成骨折固定,不会占用软组织的空间,并可减少切口张力, 减少内固定物外露及皮肤坏死等情况发生[10]。 该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率高达97.30%、 并发症发生率为5.41%、手术时间为(72.83±2.62)min,数据方面均对应优于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89.19%、24.31%及(92.72±3.62)min,(P<0.05)。 这与相关[11]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该研究中,研究组骨性愈合率达88.10%,而并发症发生率为9.52%, 数据均优于对照组对应的61.90%、28.57%,且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在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交锁髓内钉的效果确切。
综上所述, 对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骨折愈合率,减少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