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支气管镜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并气道黏液栓阻塞分析
2019-11-21游爱萍
游爱萍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MP)是指发生于年龄在12岁以下的儿童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患儿在临床上常见的症状表现为咳嗽、呼吸急促,部分患儿发热、肺部啰音等[1],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患儿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缺氧中毒性脑病等症状[2]。大部分患儿会合并出现气道黏液栓阻塞的症状,导致支气管塑型的形成,若不及时施以有效的治疗,则会导致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不张等症状的出现[3]。目前临床将纤维支气管镜是作为治疗支气管疾病的首选方法,临床研究显示[4],该种治疗方法可以及时清理患儿支气管内的黏液,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但其对于肺炎支原体肺炎并气道黏液栓阻塞患儿的治疗效果仍需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此次研究以150患儿为例,对比纤维支气管镜在不同时机介入治疗MMP(肺炎支原体肺炎)并气道黏液栓阻塞患儿的效果以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150例患儿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这些患儿均已在本院确诊,监护人同意在本院接受治疗并参与此次研究,纳入时间段为2017年7月—2019年1月期间,以随机数字抽签作为分组方法,以选择的治疗时间的不同作为分组依据,将患儿按照人数1:1:1的比例分为三个组别,即A组、B组、C组,各50例,A组内男女患儿比例=27:23,年龄区间为1~12岁,平均年龄为(6.98±1.06)岁,B组内男女患儿比例=25:25,年龄区间为1~12岁,平均年龄为(6.99±1.17)岁,C组内男女患儿比例=26:24,年龄区间为1~12岁,平均年龄范围值为(7.00±1.13)岁。此次研究是在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此次研究在开展前,已通知患儿监护人,并取得了他们的同意,其外,此次研究在对患儿进行分组时,利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确保了组间患儿的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实施常规治疗,包括退热治疗、止咳治疗、化痰治疗等[5]。在此基础上实施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根据患儿成长发育情况选择型号合适的纤维支气管镜进行介入治疗,采用局麻,经患儿鼻孔将纤维管镜插入并实施介入治疗,对发生病变的肺部进行灌洗、钳取分泌物,对狭窄支气管行扩张,清理干净气管内黏液栓。
A组在发热后7 d内实施介入治疗,B组在发热后7~14 d内实施介入治疗,C组在发热15~30 d内实施介入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三组患儿的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指标[6]: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影像学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7]:皮疹、肝功能异常、胃肠道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有关资料分为两类,即计数资料,表示为(%),计量资料表示为(),输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 21.0)中,采取对应的χ2检验和t检验,最终得到P值,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反之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儿临床指标对比
B组患儿的影像学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A组、C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患儿临床指标对比(d, )
表1 患儿临床指标对比(d, )
images/BZ_51_177_2501_2268_2549.pngA 组(n=50) 7.9±1.2 8.0±1.6 5.5±2.4 B 组(n=50) 5.2±0.8 4.7±1.1 5.1±2.1 C 组(n=50) 8.8±1.4 8.6±1.3 5.7±2.5 tB组vs. A组值 13.237 8 12.017 9 0.886 9 PB组vs. A组值 <0.05 <0.05 0.377 3 tB组vs. C组值 15.787 0 16.193 9 1.299 4 PB组vs. C组值 <0.05 <0.05 0.196 8
2.2 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A组5例患儿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0%,B组4例患儿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8%,C组6例患儿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2%,三组间发生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例(%)]
3 讨论
小儿支原体肺炎是我国儿童疾病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我国儿童入院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该疾病在我国2周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8]。该疾病在冬季和春季较寒冷时以及季节交替时的发病率较高,但在炎热的夏季也会发病[9]。小儿支原体肺炎主要是因为小儿肺部受到肺炎支原体感染而导致的,大部分患儿会合并出现气道黏液栓阻塞的症状,这一情况的形成主要是因为MMP损害了患儿呼吸气道纤毛柱状上皮,导致气道排异功能降低,而小儿气道分泌黏液的能力较高,因此气道长期堆积黏液,最终导致了气道黏液栓阻塞的出现[10],此种情况的出现会导致患儿气道的阻塞,若不施以及时的治疗则会导致许多肺部疾病的出现,及时进行治疗可以缓解患儿的高热症状,并降低患儿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出现几率[11]。近年来,纤维支气管镜被运用到了临床上以治疗各种支气管疾病,已经成为了小儿支气管疾病治疗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临床小儿肺部疾病治疗效果的提高作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12]。
本次研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展开,选取了15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均分为3个组别并在不同的时间对患儿进行纤维支气管镜介入资料,借此以形成对比,观察三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指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后再进行组间统计学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患儿发热7~14 d内进行治疗效果最好,肺炎支气管肺炎患儿病程<7 d的临床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开口肿胀狭窄、黏膜糜烂,病程为7~14 d的临床主要表现为黏液栓塞,病程15~30 d的临床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开口肿胀狭窄、结节增生,因此,患儿发热7~14 d内治疗效果最佳的原因可能与该时期炎性细胞因子高分泌形成黏液栓塞不易清除有关。因为本次研究中对患儿使用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通过清除患儿气道内的黏液栓塞来达到治疗肺炎支气管肺炎的目的,而发热时间在7~14 d的患儿的最主要临床表现为气道黏液栓塞,所以对该发热时间段内的患儿利用该方法进行治疗更加具有针对性,治疗效果自然最好。
综上所述,对于MMP并气道黏液栓阻塞患儿的治疗来说,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效果较好,在发热后7~14 d内治疗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