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研究》办刊六十周年庆二题

2019-11-21◎洛

音乐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音乐史学术音乐

◎洛 秦

题一:《音乐研究》与期刊学术品质

有学者指出,推动学术发展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学术研究者、学术机构、学术交流和传播的平台与媒介,以及学术政策与环境,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了学术发展进程中互相作用、影响、依赖的“学术生态链”。①李军《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价值取向》,《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其中,学术期刊作为最重要的学术交流和传播的平台之一,其对于学术发展的至关重要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一本优秀的音乐学术期刊就是一部音乐学术史的缩影。《音乐研究》就是这样的一本刊物,其一个甲子的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音乐学术发展的六十年。

在我看来,对于音乐学术史发展的思考,主要着眼两个因素:其一,音乐学术历史的长时段研究,从宏观的数十年整体发展来观察其规律和走向。在此,我们可以借用法国年鉴学派重要人物布罗代尔的“长时段”历史研究的理念进行思考。该理论被第三代法国年鉴学派代表性人物、“新史学”倡导者勒高夫誉为是“长时段是社会科学在整个时间长河中共同从事观察和思考的最有用的河道”。布罗代尔认为,“长时段的历史—— 结构是人类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它以半个世纪、一百年、二百年的时段为基本量度单位,是人类深层持久、恒在的结构;在这种时段中,人们可以观察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结构的变动。②孙晶《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及其评价》,《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因此,以长时段的理念来观察音乐学术历史的发展,可以总结其与经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而总结出一定的规律。

同时,有学者也指出:长时段是布罗代尔的方法论基础,也是他终生捍卫的概念,不过他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却有点模棱两可。长时段指的是缓慢变化的历史时间,表现得如此缓慢和稳定,以至于接近自然地理的时间韵律。这种理论假设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长时段”构成的,因此他强调构成人类历史的地理、自然资源、物质进程、文化和科技等特征,并认为心态、习俗、行为举止及“群体无意识”是衡量历史的标准。从理论建构上看,长时段是考虑长期的、世界范围内的历史变迁。这种观念适用于写作环境史、物质文化史和文明史。③赖国栋《时间的等级游戏: 长时段与微观史》,《江海学刊》2013年第1期。因此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也受到一定的批评,例如,认为它缺乏完整的、翔实的理论体系,过于重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倾向,以及忽视短时段的事件史和当代史研究。④同注②。

因此,我们在进行音乐学术历史长时段观察的同时,也必须注重社会性的、当代性的、意识形态性的因素影响着音乐学术的轨迹,即其二,社会的重大音乐事件研究,由各个特定时期所发生的重要音乐事件来探究音乐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中国音乐学术历史上,我们已经注意到“重大事件”的作用及其影响,包括“意识形态”“思潮与方法”“学者群及其结构”,以及特定时期的“社会特定问题”都是音乐学术重要议题的推动力。

正是由于此,无论对于音乐学术论题,还是音乐人物、机构或传播手段的考量都是如此,音乐期刊无疑亦然。

大数据时代,我们用数据论证。《音乐研究》六十年的分类数据图⑤以下6幅《音乐研究》数据表皆引自中国知网相关统计。:

以上数据为一个框架,从其所刊载的具体内容统计而言,反映了两个现象。

1.三个时间段:早期以革命思想或阶级斗争的论题为主导,中期以音乐表演和创作及其信息为主要内容,近期以学术研究为主体。

2.绝大部分高峰值的数据都发生在近十年间,诸如重要研究议题、重要作者、院校及学术群体、重要研究基金项目。

因此,一方面《音乐研究》一个甲子基本缩影了中国音乐学术历程六十年;另一方面,近十年的《音乐研究》在中国音乐学术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显而易见。

题二:《音乐研究》与中国音乐史学

中国音乐史研究,自始至终是《音乐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纵观《音乐研究》

1.《音乐研究》与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见图7。六十年,无论从长时段的历史考察,还是具体的重要学术事件探究,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音乐史学发展的历程。

2.《音乐研究》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见图8。

3.《音乐研究》(1958—2018)中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主要论题

(1)音乐史分期问题

2009年5月,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史学会主办、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学研究中心承办的“文化视野中的音乐历史分期”研讨会引发了有关“中国古代音乐史分期”问题的讨论。《音乐研究》在2009年第4期集中刊发了专家学者们对此问题的观点,主要有:赵宋光的“五大时期”,凸显了社会变革对音乐文化的影响;赵维平的以亚洲文化圈理论为背景的分期,是基于古代音乐文化交流特点而形成的观点;陈其射的巫、礼、燕、艺、新“五段说”,是以古代音乐文化典型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分期;冯文慈则划分出“六个时期”,强调在古代音乐史学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另外,项阳、李方元等也都对分期问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中国古代音乐史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研究者越来越意识到以往以朝代更迭为界进行史学研究的分期方式无法完全契合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规律。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需要考虑文化内涵、风格及其发展的规律性特征,真正回到历史语境中认知与把握历史,才能解决音乐史研究中产生的“文化滞后”现象,建立多重性建构,使音乐史分期更趋近合理。

(2)“同均三宫”问题

1986年,黄翔鹏提出“同均三宫”问题,认为这是“传统音乐中本来就有的理论,只不过没有用‘同均三宫’这个概念”。这一观点引发了学界关于此问题的关注和讨论。其中,王耀华、景蔚岗、冯亚兰、赵宋光、童忠良和褚历等学者接受了这一理论,并运用到传统音乐实践的研究中。但杨善武、王誉声、蒲亨建、李武华、席臻贯等对此理论持审慎和质疑态度。研究者们通过大量中国传统音乐的实例并结合古代文献史料参与到讨论中,话题主要围绕“均”“宫”“调”的概念辨析、乐学与律学的关系、对五声性体系的认识以及对传统音乐实践中乐曲分析的差异性结果而展开,论证涉及历史文献、古乐流变、传统音乐形态等诸多方面问题。虽然学者们没有在此问题上达成共识,但数十年来,学者们从历史渊源到传统遗存、从形态分析到理论提升诸方面,对同均三宫理论展开了具体详细的论证,在这一不断探索过程中,人们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乐学理论,在诸多问题上的认识和研究甚至超出了“同均三宫”本身。乐学理论的研究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则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而研究正是在这样的争论中不断向前推进。

(3)先秦音乐美学思想问题

中国先秦音乐美学思想是重要的音乐历史问题,《音乐研究》在创刊之初就关注了这一论题,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讨论较为集中,先后发表文章达17篇之多。文章内容涉及对荀子、孔子、墨子音乐思想以及中和、天人合一、大音希声、雅郑关系等问题。较为集中的是对“郑声”的论述,冯洁轩、李方元和修海林都对此进行了剖析。其中冯洁轩《论郑卫之音》一文从郑卫之音的源起与衰微以及与商音的关系论起,认为郑卫之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造成过一个规模浩大、历时较久的新乐运动,摧垮了西周雅乐一统天下的局面,对各地音乐的发展、交流及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它在历史上的贡献和作用是不可磨灭的。修海林《孔子说“郑声淫”,会说“郑风淫”吗?——关于“郑风”“郑声”问题的再追问》一文则着眼于郑风与郑声的辨析,有着不同的视角。先秦音乐思想研究中还有两篇涉及音乐思想的比较,其中《“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蕴涵——儒道两家早期音乐思想的比较》一文,作者在音乐审美意识、乐音艺术形式等方面对儒道两家的音乐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儒家强调“情”在审美意识中的地位,道家则肯定音乐艺术之美与外部世界普遍的对立统一运动的统一。

(4)律学问题

律学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研究文章数量高达50篇。《音乐研究》所刊发的律学文章中有关朱载堉的研究相对较为集中。这些文章从朱载堉的律学思维、开方算法、琴律到著作点注等,对这一伟大律学家的成就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考证及研究。一些有关朱载堉专题研讨会的召开也对朱载堉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另外,2005—2010年间关于《吕氏春秋》生律次序的探讨也值得关注。对史料中“以上生”“以下生”及“为上”“为下”的不同理解导致在生律次序、律高等方面产生了不同认识。这一论争始于谷杰和陈应时两位学者关于《吕氏春秋》生律问题中是“先益后损”还是“先损后益”问题的讨论。其后,修海林、杨善武、刘永福、赵玉卿、王洪军、李成渝等的讨论使该论题成为这一时期的焦点问题。其中杨善武认为古人论律是着眼于竖行书写的位置上下,由此形成了‘上生’‘下生’的概念;修海林则认为《吕氏春秋》的阴阳观念是其思想体系的基本原理,“阳上阴下”“阳七阴五”正是阴阳学说在乐律学思想中的呈现,在研究方法上,需立足于原典寻找认识依据。《音乐研究》则恰是辑录谷杰与陈应时、杨善武与修海林对此问题的不同见解的重要载体。

(5)礼乐与乐籍、乐户问题

自2001年项阳的《山西乐户研究》一书出版后,关于礼乐、礼制、礼俗的研究文章层出不穷,先后刊出了17篇。研究者们从乐籍、乐户的视角来把握礼俗仪式用乐与礼制仪式用乐的联系,力图接通礼乐制度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研究成果涉及国家层面上的五礼制度用乐及王府官署用乐方式,承担用乐主体的乐户、女乐以及官府对乐户的管理制度(乐籍)的方方面面。研究者们认为官属乐人由于生存方式改变导致其承载与国家礼制仪式相须为用的乐向民间礼俗转化,这对传统国家礼乐文化下移造成决定性影响,特别是地方官府官属乐人承载的国家礼制仪式及其用乐为民间礼俗所接衍逐渐“俗化”,民间礼俗仪式用乐无论其观念、形式乃至音乐本体都可显现礼乐文化大传统的存在。《音乐研究》对这一领域进行了较为密切的关注,相关成果和论文收录较多,凸显出其价值和重要性。

(6)曾侯乙墓编钟研究

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因高超的铸造工艺和良好的音乐性能被考古学界称奇,也成为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中涉及文字学、音律学、音乐史学等多项学科的重要学术议题。以湖北省博物馆为首,有裘锡圭、李家浩、黄翔鹏、李纯一、王湘、谭维四、冯光生等学者于1981—1985年在《音乐研究》第一时间发表了围绕“曾侯乙编钟”探讨的8篇文章。其中湖北省博物馆携裘锡圭、李家浩两位古文字学家1981年首发《随县曾侯乙编钟磬铭文释文》和《曾侯乙墓钟磬铭文释文》等文章,为解读曾侯乙编钟铭文,留存了珍贵而详细清晰的第一手文字和图片资料。

除辨识铭文外,探究铭文所涵盖的乐律学问题也是音乐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1981年黄翔鹏和王湘先后发表《曾侯乙钟、磬铭文乐学体系初探》和《曾侯乙编钟音律的探讨》,从“乐学”角度和“律学”角度分别探讨编钟的音列设计特点、音阶体系、变化音名体系、调式体系、定律法和“一钟双音”性能、发音频率等方面,一致认为钮钟用来探讨乐律、甬钟用来实际演奏等结论,称钟铭是专为曾国乐工演奏各诸侯国音乐准备的“乐理备忘录”,且这套编钟是“已知最早具有十二半音音阶关系特大型定调乐器的实物凭证”。1985年李纯一进一步探究编钟的编次、乐悬问题,得出编钟入葬时应为八组而非九组、低音居左高音居右、三面编悬所缺是南面而非东面等结论。

20世纪80年代探究曾侯乙编钟的热潮虽已过去,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1994年起崔宪从乐律学角度再次校释铭文,以及近两年(2016、2017)李光明、宋克宾对上层钮钟起源和乐学内涵的探讨,可见学界对编钟的研究方兴未艾,先后刊登了13篇。

(7)《乐记》音乐思想研究

《乐记》是我国最早一部较完整总结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论著,围绕它值得探讨和关注的方面很多,如作者、成书年代等,但体现在《音乐研究》上,对《乐记》的关注则缘于对《乐记》自身美学思想和对吕骥所著《〈乐记〉理论探新》一书的探讨两方面,相关文章从1981—2018年间陆续发表15篇。

《音乐研究》1981年首发两篇相关文章,其中蔡仲德《〈乐记〉哲学思想辨析》一文,认为《乐记》所体现的是受到时代和阶级影响的唯心论,对历史的发展有着保守和反动的影响。转折起自1986年,修海林发表《〈乐记〉音乐美学思想试析》,认为对《乐记》的理学价值应当放在当时的社会思潮和历史条件中给予适当的评价。

尤其是吕骥先后在《音乐研究》1988年第1、2期发表《探索〈乐记〉的理论价值》(上、下),站在《乐记》的成书年代和写作者(公孙尼子)的立场上,从乐的起源、与情感的关系、对政治社会的价值、乐的地方风格、奴隶主(诸侯国王)的审美观等方面,客观且积极地分析评价了《乐记》的理论价值,引起学界广泛关注。1994年在京召开吕骥新著座谈会,另有李业道、阴法鲁等的读后记也陆续发表。其后,孙星群、李业道、徐文武等将对《乐记》的关注视角延伸至与亚里士多德所著西方音乐美学论文《诗学》的对比、先秦社会学、音乐教育等方面,打开了研究《乐记》研究的全新视角。

(8)敦煌琵琶谱研究

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林谦三尝试解译琵琶谱,但因诸多问题如节拍、节奏等未能解决,到80年代以叶栋、毛继增、何昌林、席臻贯、陈应时等学者为主,开始致力于琵琶谱的解译工作,六十年间刊发了有关的文章13篇。其中叶栋对敦煌曲谱25首乐曲进行试译,4首代表性译谱见于《音乐研究》1982年的《敦煌曲谱研究》一文。最值得关注的是,继林谦三“拍子说”、叶栋、何昌林所持任二北的“板眼说”后,1987年陈应时在新著《敦煌乐谱新解》提出“掣拍说”,他受启于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和张炎《词源》,破解了一直悬而未决的节奏节拍问题,引起诸多学者如杨善武、应有勤等2002—2008年先后发表于《音乐研究》上的回应和肯定。目前这一新说已经运用于全部25首译谱中,成为敦煌曲谱研究至今最为瞩目的新成果。

(9)《白石道人歌曲》研究

杨荫浏先生率先对这批宋代俗字谱进行研究,将其翻译为五线谱,为宋代词调音乐提供了宝贵的音响和谱式资料。在此基础上,《音乐研究》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刊登了9篇对姜白石歌曲谱进行系列探讨的文章,但诸家研究角度和观点有所不同,主要有二:其一,对杨荫浏所翻译和记写的姜白石歌曲谱的争议。其中,1987年张林《〈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的谬误》一文认为宋代无板眼称谓和符号,更无板眼说; 1998年麻丽冰《姜白石歌曲译谱》提出应对杨荫浏译谱中的音阶调式、记谱、增四度问题、音乐与音韵问题等方面进行商榷。另,1986年陈应时发表文章对《白石道人歌曲》中的琴歌《古怨》进行了考辨。其二,对姜白石创作歌曲艺术手法的探讨。1980年梁燕麦发表的《姜白石自度曲》一文从音阶音律、曲式结构处理、旋法特点、词曲结合、犯调等方面解析姜白石自度曲的音乐特点;1986年刘明澜《姜白石歌曲拍眼》一文则认为白石词调歌曲属于俗乐系统,且对其中的慢曲、近曲、令曲的拍眼做了阐释。进入21世纪后,仍有学者继续探究姜白石词调歌曲,并尝试进行曲谱译解,如杨善武《姜白石词调歌曲解译》,力求最大限度接近原曲精神。

(10)琴学研究

古琴作为中国古代史一件不可替代的乐器,对它的探究涉及方方面面。《音乐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关于琴学的文章多达54篇,散见于各个时期,现拟从以下方面做一整理。

“琴曲”相关文章共9篇,1959年陈长龄、许健分别最早探讨琴曲《龙翔操》和《胡笳十八拍》。另有王震亚、郑祖襄、许健等对《潇湘水云》的解题、结构、节拍曲调、创作年代和对《广陵散》的史实来源、不同谱本等方面探究。而1991年查阜西《古琴音乐》一文,则从调式、发展手法、节奏特点、和声因素、旋律特点等方面,全面梳理了琴乐特点。“琴律”问题主要集中于古琴律制的断代,如1991年王迪发表的《有关古琴律制的断代问题》与陈应时商榷,认为陈提出的古琴律制分期未从艺术实践角度考虑。另有2008年前后,郭树群对朱载堉琴律理论的探讨,以及李玫提出的《琴律说》文本勘误问题。“琴派”“琴谱”的探讨以“广陵派”为主,《音乐研究》刊登相关文章七篇,其中1982年刘明澜《论广陵琴派》和1991年戴微《广陵琴派的历史沿革和艺术风格》两文均对广陵琴派的数代传人和五部传谱做了梳理。另有对《五知斋琴谱》的几部不同刻本进行梳理的文章。司冰琳2008年发表的《枯木禅琴谱》(上、下)是探讨该琴谱的重要论文。“琴人”的探究涉及有游艺的清代琴人、旅日琴僧、身在琉球的琴师等。“琴学思想”则以《溪山琴况》为研究热点,尤其20世纪80年代吴毓清、蔡仲德、修海林等学者先后发表相关文章,探讨“二十四况”的风格特征和审美经验,以及弦、指、音、意的相互关系。有关琴学的研究多样而丰富,虽不十分集中但轴线较长,间断持续十多年,这也是琴学贯穿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重要体现。

4.《音乐研究》(1958—2018)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论题

(1)“大跃进”中开始的学科启程

1958年5 月,继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后,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拔白旗,插红旗”运动和豪情万丈的“大跃进”运动,音乐界提出“兴无灭资”“真正让政治挂帅”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音乐文化建设口号,开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从欧阳予倩《争取艺术科学研究的大跃进——在文化部召开的艺术科学研究座谈会上的报告》、谭冰若《剥下汪立三等人“学术研究”的伪装——驳〈论星海同志的一些交响乐作品的评价问题〉》开始,目前可见《音乐研究》1958——1960年的14期上,持续刊载了如李元庆《勤学苦干,又红又专,争取音乐科学研究工作的大跃进!》、吕骥《音乐科学研究工作必须随着社会主义音乐艺术向前跃进!》、赵宽仁《音乐科学研究工作在跃进中——记文化部召开的艺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黎阳《坚决把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贯彻到音乐科学研究工作中去!》、汪毓和《坚决砍掉中国古代音乐史领域内的一面大白旗》、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历史小组《音乐史领域中的两条路线的斗争》等多篇标志着“音乐史学是一门战斗学科”的文章,在聆群、兰子《中国音乐史编写工作在进行中》《我们是怎样编写〈中国现代音乐史的〉》等文章,从“拔白旗”“大跃进”以及中国近代音乐史教材编写三方面,拉开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启动的帷幕。

(2)中国音乐创作的民族化问题探讨

对近现代中国音乐作品的研究始终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中的重点,《音乐研究》自创刊以来发表的相关作品研究的文章,占总数的12%。在这些文章中,其中不少文章均关注到音乐创作的民族化特征。在《音乐研究》中,该类文章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对具体作品民族化创作风格的分析。如《交响乐民族化的有益探索——谈交响曲〈十面埋伏〉》一文即分析了在创作交响曲《十面埋伏》的创作方法,提出“用现代作曲技法来丰富我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必要的”。第二类文章是对作曲家的民族化创作风格进行探讨。《小提琴艺术民族化的可贵探索——金在清小提琴曲创作特点评析》一文指出,金在清的小提琴曲创作时通过从民间音乐中提取素材、以民间音乐为乐曲主题、运用民间节奏、和声风格对五声性的保持、充分开发演奏技巧几个方面来探索民族化特征。该类文章还有《解读李自立小提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思维》等。最后一类文章尝试对民族化特征的形成进行探讨,如《“和声风格民族化”在我国早期专业音乐创作中的萌芽》一文通过对萧友梅、黄自、赵元任、青主四人作品的分析,提出虽然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他们的民族化探索仍处于零星的尝试阶段,但也正是他们的尝试萌发出民族化新音乐的幼苗。

(3)贯穿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中的中西争鸣

“中西关系”可以说贯穿了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始终伴随着近现代音乐史学科的发展。在关于中国音乐发展道路的争鸣中,一种观点认为20世纪的中国音乐走的是一条“西化”的道路,不利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只有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才会成为最优秀的民族,才能拥有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文化。在《音乐研究》上,关于“中西音乐”的文章有共约15篇,分布于1992——2013年间。其中,《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之得失》一文提出“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较为深重,以欧洲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教育,忽视了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深入探讨和重建,助长了妄自菲薄、盲目崇洋的思想,不利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弘扬和发展。”⑥《20世纪国乐思想的“U”字之路》则呼吁“所有这些觉悟,都不应当只是少数音乐研究家的清谈,而应当使之渗透进整个音乐界、文化界、 知识界、 舆论界、文化政策的决策界和整个国民意识里去,并特别地重视适用于各种年龄和层次之基本音乐教材的重订,以改变国民音乐教育体系和最广义的国民音乐生活,最终克服‘欧洲中心’主义对我们整个国民音乐意识的深刻影响。”

(4)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研究的横向拓展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这门学科虽然创立于建国初期,但对于这门“年轻”的学科来说,一路走来却遇到重重的阻碍与坎坷,可谓如履薄冰。直到1976年以后,产生于“大跃进”年代的近现代史学科才从传统政治化史学、“机械反映论”等“左倾”错误思想中挣脱出来。此后的音乐界开始就音乐与政治问题进行讨论与反思,关于回顾反思以及对于未来学科发展与创新的文章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在各类音乐学术期刊上。此类文章在《音乐研究》上也有所体现,文章共计约二十余篇。如张静蔚《对我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两点思考》中就提到不能在某种“指导思想”之下进行研究,并且指出史料研究的重要性;同样对于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做论述的文章,还有居其宏的《“史实第一性”与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汪毓和先生对未来学科发展建设也提出了一些感想,比如要正确处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问题、革命音乐与一般的音乐关系问题、历史人物与历史作品的评价问题。

(5)史料的深层挖掘与持续出新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史料建设的不断推进。在官方性质或半官方性质的组织、机构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史料建设卓有成效。在《音乐研究》上,共有41篇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史料建设相关的文章,体现出学科史料在深层挖掘和持续出新两个方面的相关成果。在史料的深层挖掘方面,一些学者们通过对已有史料的进一步研读、整理和研究,发现和提炼出新的学术观点,撰写成文。《萧友梅留日年份、回国日期及参加清廷考试时间考辨——旧资料重读与新史料初探》对萧友梅的留日年份、归国日期、参加考试的次数和时间、萧友梅自述中的矛盾之处等问题提出新的考证。《齐尔品与鲁迅通信问题小议》一文根据现有史料,就鲁迅是否答应齐尔品写作《红楼梦》剧本一事进行考证。在史料的出新上,一些新的史料陆续进入学者的视野之中,为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我国近代早期“乐歌”的重要发现——山东登州〈文会馆志〉“文会馆唱歌选抄”的发现经过》阐述了具有“改写历史”意义的史料十首乐歌的发现过程。《一份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珍贵史料——陈洪〈绕圈集〉解读》则是对新发现的史料《绕圈集》的内容进行解读,并对如何全方位审视、评价陈洪的地位与成就提出看法。

(6)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研讨

1949年以后,学校音乐教育也逐渐发展起来,教育部明确规定中小学均应开设音乐课,为解决音乐师资的缺乏,国家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的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因此针对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陆续有学者发表文章提出思考,有关学校音乐教育的座谈会也相继展开。在《音乐研究》中,关于学校音乐教育的文章有不少,总计约55篇左右,并集中体现在1990——2010年期间。其中有对中国高师音乐教育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回顾与反思类文章,如马达的《高师音乐教育五十年之回顾与思考》一文中,在肯定了高师音乐教育的卓越发展的同时,也指出了在学校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尚存在的问题。还有从美育的角度来探讨学校音乐教育的文章,如王安国《美育的实践——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政策发展》,他认为充分重视音乐教育美育功能对于社会文化环境塑造以及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有着独特价值。另外还包括一些学校音乐教育座谈会综述,如《从新的起点跃向新的高度——福建音乐教育座谈会纪要》《全国高师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暨〈音乐研究〉工作会议综述》等。由此可见《音乐研究》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关注颇为重视。

(7)音乐家群体研究

对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总是离不开对音乐家们的创作生活以及作品论著的综述与剖析,因此有关音乐家群体研究的文章在《音乐研究》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自创刊以来几乎每年都会或多或少涉及,共计约180余篇。其中不仅有对传统正史人物的研究,如李凌《从聂耳的功绩谈起 》、李业道《吕骥评传》等,还有一些研究者秉承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对历史上颇有争议或久被忽略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家、音乐教育家进行重新研究与评定,如钱仁康《黄自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徐金阳《不可忘却的纪念——基于新史料之上的萧友梅现代思想解读 》、俞玉滋《黎锦晖 儿童歌舞音乐创作取得成就的原因——纪念黎锦晖诞生一百周年》等。除此之外,《音乐研究》上还涉及对外籍音乐家在中国创作和举办音乐活动的研究,这些外籍音乐家对于我国早期的专业音乐创作、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着突出贡献,如在熊小玉的文章《多元文化融合下的齐尔品九声音阶调性混合技术》中提到,齐尔品主张中国音乐的民族性与西方音乐技法上的交融,并身体力行,以自身的作品起到了示范作用,也为中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8)“新音乐”论题研究

“新音乐”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音乐研究》里有13篇关于该论题的文章,主要分四类:一类是对“新音乐”内涵的介绍与考订,如向延生《音乐辞书条目“新音乐运动”释义的再思考》对这个特定名词的概念进行了再认知,提出应将以往的广义“新音乐运动”界定为“新音乐”或“新音乐文化”;应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里的一切音乐活动纳入其中。一类是回顾中国新音乐的理论基础,如魏廷格《回顾二十——四十年代中国新音乐的理论与实践》(上下)、冯长春《新音乐的理论基础——以救亡音乐思潮为背景》等,对新音乐诞生所具有的时代属性、体现的中西音乐关系进行了分析。还有一类是针对刘靖之《中国新音乐史论》的评述,如明言《历史是既然的——对刘靖之〈中国新音乐史论〉的批评》、冯长春《中国新音乐史的宏大叙事与深度批判——〈中国新音乐史论〉增订版读后》均围绕研究中国新音乐史的香港学者刘靖之先生的专著进行分享与探讨。最后一类主要以冯长春《两种新音乐观与两个新音乐运动(上下)——中国近代新音乐传统的历史反思》为代表,对20世纪上半叶存在的以革命与救亡为核心内容的新音乐运动和以创造中国民族乐派为主旨的新音乐运动的历史反思,以期更清楚地认识历史。

(9)学术研讨活动开展及其报导

随着近现代音乐史学科的蓬勃发展,有关音乐史学、音乐教育等学术研讨活动会等会议也得到广泛开展。《音乐研究》关于学术研究动态的文章内容可谓十分丰富,数量上也是占比最大,共约200余篇。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类学术研讨会及国际交流座谈会等纷纷举行,其中除了音乐史学会议的召开以外,其他既有“王光祈诞辰100周年纪念会及学术交流综述”“赵元任100周年诞辰纪念会在京举行”“中国音乐学的盛会——纪念杨荫浏先生诞辰10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此类关于近代音乐家周年诞辰的纪念会研讨会;又有“‘中国音乐研究在新世纪的定位’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举行”“中俄音乐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此外,还有不少关于音乐教学的研讨会、座谈会如“中国音乐史教学研讨会在京举行”“全国高等艺术院校音乐研究所工作研讨会”“国家教委艺教委召开通俗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座谈会”,等等。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音乐研究》对于学术研讨活动的密切关注。⑦上述“题二”部分的数据统计和文字归纳要感谢我的硕博研究生尹蕾、吴艺楠、卢盈盈和李晓梦。

从上述的大致梳理和归纳,可以清楚看到,无论是历史发展历程,还是每个研究论题,都是中国音乐史学研究六十年的一个浓缩体现。这也回应了我在所提出的音乐学术史发展应着眼两个方面:

其一,对音乐学术历史的长时段研究,从宏观的数十年整体发展来观察其规律和走向。其二,对社会的重大音乐事件的研究,由各个特定时期所发生的重要音乐事件来探究音乐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音乐研究》正是从上述两个方面展开学术思考的典型案例,充分展现了中国音乐史学六十年发展的学科属性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

关于《音乐研究》与中国音乐史学发展,必须提及曾经的两位主编。一位是赵沨先生,曾为中国音乐史学会会长;另一位是陈荃有先生,现为学会常务副会长及秘书长。一方面他们主持期刊的思想、学术立场、工作方式极大地影响了《音乐研究》的功能、品质和价值;另一方面也由于他们的学术身份,积极地推动了中国音乐史学的建设和发展。

在此,我也代表中国音乐史学会,感谢《音乐研究》自学会成立三十余年来一直是学会的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每届学会的年会和全国中国音乐史学生论文评奖的组织者之一。

引用刘再生先生的评价:“在全国音乐期刊强手如林的角逐中,《音乐研究》通过种种努力,学术地位不断上升。自2007年以来,实现了国内‘三大学术评价体系’全部排名第一的跃升。”⑧刘再生《〈音乐研究〉的“三部曲”——兼论陈荃有办刊创新思维的砥柱作用》,《音乐探索》2014年第3期。

因此,《音乐研究》是中国音乐学术史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中国音乐期刊的楷模 。相信及祝愿,在赵塔里木主编、任方冰副主编主持下,《音乐研究》在新的甲子期发展中,将会越办越好!

猜你喜欢

音乐史学术音乐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研究
——评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
圣诞音乐路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使命
浅析音乐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的作用
音乐
学术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