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诺贝尔文学奖看 全球“纯文学”的审美趣味

2019-11-20张颐武

中关村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丘克德克纯文学

经历了丑闻和危机的困扰,诺贝尔文学奖终于在今年一次性公布了2018和2019年两年的获奖者。

这次公布的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8年的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2019年的彼得·汉德克。这两位作家在国际纯文学领域中,都成名已久,具有相当的影响。都已经得过许多不同的国际性文学奖,这次得奖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托卡尔丘克的作品不仅在波兰极有影响,也是全球性的重要作家。彼得·汉德克的声望更高,可以说是德语文学最重要的代表。这两位作家可以说完全是按照诺贝尔文学奖在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一直持续的选择标准选出的代表作家,很典型地反映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趣味和审美要求,同时也展现了这些年来国际“纯文学”领域中的审美标准。

诺贝尔文学奖典型的选择路子和趣味,大概有三个方面:一是作家已经有相当的积累,在纯文学领域中很高的声誉,同时还始终保持持续不断的写作,不断有新作品出版;二是一定要有现代主义和其后发展起来的复杂的叙述技巧和独特的语言表现。这是纯文学区别于通俗文学最重要的标记;三是对人性的理解和表现也相当深入、复杂,有多重阐释空间。至于2016年鲍勃·迪伦获奖,绝对是一个偶然。

全球的纯文学,有自身出版和运作的完整机制。这种纯文学和一般读者接触的大众小说等有很大的区别。诺贝尔文学奖其实是纯文学和大众最重要的交集处,让在纯文学中有名望的作家有机会进入大众的视野。所以,能够进入诺贝尔文学奖视野的作家必然在这个机制中已经有长时间的积累。这种积累包括不同语言的翻译,在纯文学圈子中的广泛认可,在全球有影响力,在跨不同文化的纯文学读者中极具影响力等等。托卡尔丘克和彼得·汉德克都是具备了这样的条件的。

对于现代主义之后的文学来说,最重要的区分就是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区分。纯文学一定要有复杂的技巧和表意方式,不那么容易被一般人理解,有象征、隐喻、主观心理的复杂描写和叙述角度的变化等等,对人性的表达也更复杂和微妙。阅读方式精微,没有一般现代主义和其后的文学知识,就难以进入这些作品,往往觉得如坠五里雾中,不明其壸奥。“纯文学”圈子在发达的西方就很小,在一般发展中国家就更小,但由于全球化的发展,这些人连接起来,也就不算少了。而且这种高雅的趣味,对于一般相对隔膜的普通中产来说就不敢轻易发言,往往对其相当敬畏,因为全球中产都重视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对于这些复杂的文学虽然平时不接触,但还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敬仰。诺贝尔文学奖就提供了純文学和这些大众之间的切点。大众通过这个奖接触到纯文学,也会买书来作为自己接触这些高雅文化的证明。

村上春树作品过于流行,本身就难合诺贝尔文学奖的标准。相对而言,他的作品复杂性不够。至于在之前突然引起中国媒体和公众广泛注意,许多人认为他接近作家残雪。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的中国文学发展中,残雪无疑有其独特的地位。她当年也是以实验性的语言探索和现代主义式的风格引起了当时正在纯文学和通俗文学分化中的中国文学界的关注。她的《苍老的浮云》在当时被视为重要的作品。在她的作品中,复杂的技巧,对于人性和中国人生存状况极为微妙复杂的观照,也激发了西方关注中国文学的研究者的兴趣。进入新世纪以来,她相对比较沉寂,也没有推出引起中国文学界关注的作品。至于她今天引起诺贝尔文学奖的关注,是基于一个西方对中国文化了解的“时间差”,也就是西方对于中国的认知和理解的一种由于语言和文化造成的滞后性的结果。当然残雪在西方虽然有一定名声,但和这次获奖的两位还是有声誉上的差距。

这次的诺贝尔文学奖引发了人们对于纯文学的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于跨文化的传播和全球文学的变化和关注。

张颐武

著名学者、文艺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丘克德克纯文学
贺德克液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纯文学”概念的历史生成与意义
——以纯文学在近代和八十年代的两次现身为例
主持人的话
“熊”视眈眈
沙漠里的历险
“纯文学”界定及其混用现象分析
纯文学想象与“戏仿”经典化——论先锋小说的“戏仿”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