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视线
2019-11-20
生物医药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 中关村摘得第一
11月4日,科技部中国生物中心公布生物医药园区竞争力排行榜。中关村示范区综合竞争力位列第一,领跑全国。
11月2日至4日,科技部中国生物中心在成都举办了以“融绘蓝图 筑创未来”为主题的“2019年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在闭幕式上,中国生物中心发布了《2019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现场公布了2019中国生物医药园区竞争力排行榜,并对全国排名前十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颁奖。
《报告》共对全国189个生物医药园区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调研,综合比较各产业园区近3年数据,从“产业竞争力、技术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人才竞争力、龙头竞争力”5个1级指标和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及增幅、生物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等24个二级指标综合评选,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意义。
2019中国生物医药园区竞争力排行榜分为“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及“园区单项竞争力排名”。
备受关注的“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示范区)位列第一,领跑全国。五个单项竞争力评价中,中关村均名列前三,其中,技术竞争力排名全国第一,龙头企业竞争力、人才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排名第二,环境竞争力排名第三。
目前,中关村示范区拥有5所医学专科院校、70多家国家级和市级研究机构、4个国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67家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732家医院,其中三甲医院54家。已培育企业1956家、上市公司37家,集聚了双鹤、同仁堂、乐普医疗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培育百济神州、天智航、诺诚建华等一批技术原创型企业,吸引默克、拜耳、诺和诺德等一批知名跨国公司总部和研发中心。
2018年,中关村生物健康产业实现收入2761.5亿元,同比增长8.2%,利润总额322.9亿元,同比增长6.2%,企业科研经费投入191.9亿元,同比增长33.7%,已经形成了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服务等领域为代表的产业板块。截至目前,中关村有20个创新医疗器械通过特别审查程序,约占全国1/3。
北京發力沙河大学城科教融合 "生物谷"落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
作为北京国际学术交流季活动主体之一,“2019科学·亚洲生物医药先进技术高峰论坛”于11月4日开幕。作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与《科学》/美国科学促进会(Science/AAAS)框架合作协议的具体落实举措,本次论坛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指导下,由美国科学杂志主办,将为全球科学技术和创新人才跨界交流打造高端平台,促进开展学术和技术应用专业研讨,推动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期两天的论坛整体规模达到800余人次,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20余位生物医药领域的顶尖科学家、科研学术专家、业内高管、著名学术期刊编辑等学术界、产业界精英,阐释了在基因编辑、干细胞技术、疾病建模、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发现。
北京创新资源丰富,科技和人才优势突出,生物医药也是北京大力发展和推进的重要科学研究方向。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印春指出,目前,作为北京市重点发展的两大产业之一,生物医药已成为产业链条最完善、技术平台最齐全、发展态势最稳定的产业。其中,未来科学城西区正在推动沙河大学城科教融合,特别是把目前所在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作为北京全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爆发点,打造“生物谷”。
随着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面推进,北京与各国的科技交流合作将更加频繁、更加深入,北京愿意在包括生物医药在内的科技创新领域,与各国联合发起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深化基础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公共平台建设。
中关村海淀园高精尖企业运行良好
高精尖企业是海淀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截至目前,海淀园拥有高精尖企业1537家(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高精尖企业名录》确定),占海淀园企业总数的42.2%。这些高精尖企业呈现出收入平稳、创新活跃、引领力足的发展特点。具体来看,高精尖企业的研发经费、专利申请、专利授权等主要创新指标占海淀园的比重近七成,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海淀园的近3倍。
1—8月,海淀园高精尖企业实现总收入3713.72亿元,同比增长6.2%,占海淀园总收入的25.0%。从技术领域来看,电子信息是推动高精尖领域收入增长的主力,实现收入3363.55亿元,占海淀园高精尖企业总收入的90.6%。
从企业规模来看,大企业引领作用凸显。其中,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57家,实现收入2331.24亿元,占高精尖企业群体总收入的62.8%,占比较上月提高2.4个百分点;收入百亿元以上企业7家,较上月增加1家,实现收入1017.55亿元,占高精尖企业群体总收入的27.4%,占比较上月提高3.5个百分点。
创新基础更加稳固,1—8月,海淀园高精尖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达546.54亿元,同比增长20.1%,占海淀园研发经费支出的65.3%。其中,研发经费支出超十亿元的企业有8家,占海淀园研发经费支出超十亿元企业数量的72.7%。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14.7,分别是海淀园的2.6倍、中关村示范区总体的3.7倍。其中,电子信息(15.1)、新材料(19.3)和航空航天(30.9)三个领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海淀园高精尖企业整体水平。
科技供给能力逐步增强,1—8月,海淀园高精尖企业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13421件、7523件,同比分别增长25.7%、9.1%,分别占海淀园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66.5%、68.0%。
1—8月,高精尖企业各技术领域总收入呈现出“七升三降”的特点。其中,航空航天、核应用2个领域收入保持高速增长,同比分别增长28.6%、40.0%;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及环境保护4个领域收入实现平稳增长,同比分别增长8.2%、6.8%、6.6%和5.6%;先进制造、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现代农业3个领域收入呈现负增长,同比分别下降2.8%、4.4%、20.5%。
大数据应用人才认证实践落地中关村
近日,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人才中心联合相关部门推出了“大数据应用工程师”认证。此次“大数据应用工程师”认证的推出,旨在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及人才战略,是依据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需要,立足于人才需求,以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人才中心牵头制定的“大数据人才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托,以相关部门平台管理为载体,力主打造大数据相关领域的标准化、实用化、多元化、体系化的人才认定模式。
大数据人才职业技能标准实践通过把大数据人才职业技能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总结等,结合目前大数据发展的需要及大数据相关应用的需要,摒弃了纯纸上谈兵的研制模式,加大了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归纳;摈弃了杂乱堆砌的产出模式,进行深入的产教融合互动;人才的认证也大篇幅地采纳了技术服务产业、技术引领产业等理念,相关部门秉承专业管理,以专业人才培养认证为切入点,积极教育部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1+X”证书制度。“1+X”证书制度提出的主要理念是让其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利器,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让其能够成为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受中关村管委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在2019年4月20日启动了《大数据人才职业技能标准》,本次“大数据应用工程师”认证的推出是《大数据人才职业技能标准》编研实践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关村大数据产业及我国大数据产业的人才供给体系提供了规范的实验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