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精神
2019-11-20刘卓军
刘卓军
我们在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的时候,理性的思考更能带来新的力量。短线是补充,长线是根本,这一点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
在全社会普遍关注以创新方式去奋力发展经济的当下,谈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否已经不合时宜?恰恰相反! 在任何时代,干任何事业,特别是干需要长期奋斗的事业都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愚公移山》 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所创作的一篇寓言文章。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上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寓言故事通过对愚公的坚毅勇敢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比较,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勇气和毅力,说明了要战胜困难就必须有坚持不懈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之道理。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闭幕式上发表了著名的讲话,讲话通过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告诫全党为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仍要有长期奋战的思想准备,发出了“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号召。事实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愚公移山的精神激励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民众。
客观和理性地看,坚韧与毅力更多地是属于精神层面的,而不是逻辑层面的。的确,现实中有很多坚持并没能最终走向成功。尽管如此,这并不能成为不重视毅力培养的理由。
数学大师李特尔伍德(John Edensor Littlewood, 1885 - 1977)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描述,“两只老鼠掉进了一罐牛奶里,其中一只在游了一段时间以后感觉到自己注定没命了,于是就淹死了。另外一只一直坚持,最后发现牛奶已经变成了奶油,它就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想要在经济大潮中成长的各类企业不可能一帆风顺,甚至对体量很大很有实力的企业来说,在游历急流险滩时也会发出“要活下来”的呼喊,这既是表达了要顽强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决心,也反映出企业有时在市场环境多变下感受到的无奈。讲愚公移山的精神,当然也希望企业的坚持和努力能感动上帝,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使得市场环境改善得越来越好,外部的不确定性降得越来越低。但不管怎么说,首先还是企业和企业家要有追求、要有干劲、要有毅力。
实事求是地讲,中央政府机构和各级地方政府机构一直都没有间断过优化环境和创造有利于市场主体发展条件的努力。最近,北京市政府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 (被简称为“科创30条”),毫无疑问对企业的发展、对创新创业的升级,尤其是对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科创30条”旨在加强科技创新统筹、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深化科研管理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产学研高质量融合发展是建设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任务,也一直是长期需要面对的挑战任务。“产”的灵魂是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業的健康发展。一个企业可以处于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但一定要有明确定位和长远打算,做到有竞争优势及难于被替代;“学”的本质是培养人才,尽管新技术在快速发展,新知识在海量涌现,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理念不能抛弃,若未来的人才基础知识不扎实、自我学习的能力没有培养起来,将是学和教的失败;“研”的关键是出成果,包括基本理论的创新成果和务实并解决关键问题的应用和开发成果。每每提到的“被卡脖子”的困惑当然是“研”不可推卸的主攻任务。产学研走融合之路不是轻易之举,首先要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互通需求和供给信息。产学研无论是分开看还是综合起来看,都是需要长期面对的事业,都需要持之以恒的态度。那种跟风式的、急躁式的情绪对于长久的、长远的发展来说是不利的,起不到支撑作用。立下愚公移山志,不是鼓励一味地、机械地坚持,而是要理性地、以积极的学习新事物的方式的坚持。
比尔?盖茨认为:“大部分人都习惯高估自己在一年里可以做到的事情,同时又经常低估自己可以在10年里能完成的事情”。或许我们在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的时候,理性的思考更能带来新的力量。短线是补充,长线是根本,这一点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